丁敏
摘 要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學教育需要與時俱進,發現或創造適合時代背景的學習模式。大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必然會促使高校教師教學模式的不斷改變,我們要把教育改革的重心從“如何教”盡快過渡到“如何學”的問題上。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及其教學模式應有的特點,探索了高校教師教學模式的改變。
關鍵詞 信息化 高校教師 教學模式 變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大數據時代對我們的思維提出了新要求,現代公民必須要有數據思維和數據意識。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自然也會遭遇挑戰,帶來變革。隨著公開課、E-learning等新學習方式的出現, 大學生“聽知識”、“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講授知識”等傳統的大學學習模式受到了沖擊。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學教育需要與時俱進,發現或創造適合時代背景的學習模式。我們要把教育改革的重心從“如何教”盡快過渡到“如何學”的問題上。
1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信息化為大學生學習提供了知識共享的大平臺。人們的學習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都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只要你有學習的時間和需要,可以免費在網上聽很多大師的公開課程,學習變得更具針對性和有效;國際、區域和校際之間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將全部呈現在學習者面前。稀缺的學習資源增加了教育的機會;所有學習行為都是學習者自主選擇的結果。學生可以個性化選擇學習的內容、時間、方式等,以享受學習的樂趣和分享學習的經驗。
但是大學生自身閱歷及能力是有限,若沒有長者正確的引導就可能淪為數據的順從者,人云亦云,不思考盲目信服。 “信息不是知識。”大學生在豐富夠用的大量信息面前如何篩選出有價值、能合理運用的有效信息,影響了大學生高效高質地學習;在線課程大多免費,又是世界名校教師主講,不去上課也可以很好學習。所以大學生出勤率低,不愿上課的現象在大學校園中成為普遍現象。
大學生是具有自主意識和批判精神的群體,在信息化下,隨著他們自身的成長,他們的學習模式也在歷經變化。由被動學習模式轉向自主學習模式、由單一學習模式轉向融合學習模式、由知識本位轉向思維本位、由終結式學習轉向終身學習。大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給教師的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挑戰。具體來說,在教育思想上,要從教師傳授、灌輸,學生被動學習轉向教師指導、促進,學生自主合作、主動參與、探索;在教育目標上,要從重視知識掌握轉向綜合能力的訓練;在教學程序上,要從程序化、機械化教案執行轉向前期的課堂設計、中期的課堂引導、后期的課堂反饋;在教學主體上,要從教師為主體轉向學生為主體;在教學手段上,從單一的“一筆一板一言堂”轉向多媒體運用、案例互動、團隊討論等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在教學原則上,從強調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轉向知識的實用性、時代的代入感。
2 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教學模式的特點
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革新,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悄然變化,然而大多數教師并未意識教學模式的更新換代,踏踏實實地、認認真真、傾其所有地、滿腔熱情地教學,卻由于缺乏對大學生學習情況的洞察和教學創意,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針對目前大學生的課堂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1)需要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從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講故事吸引學生關注);可以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是觀看視頻(從感觀上刺激學生);可以從小組游戲加上討論入手(先熱身再學習)等等。(2)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探究過程。大學的學習應該是知識創新的過程,重在學生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與方法,而不是最終的結論。(3)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班級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第四,重視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惰性,教師要通過團隊合作,組織學生交流探究,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現研究成果,以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激發學生尋找學習的興趣點。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教學模式應有以下的特點:(1)導向性 。大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設計,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選用相適應的特定教學模式。(2)可操作性。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個教學行為框架,它把某種教學理論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簡化的形式反映出來,具體地規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以使教師有章可循,有規可依。(3)明確性。教學模式一般會用精練的語言、象征性的圖式或明確的符號來表現。是便于教師理解、運用的簡明的操作框架。(4)系統性。教學模式是由各個要素有機構成的一套比較完整的結構和機制。教學模式中任何要素的缺失,都可能會降低教學效果。(5)發展性。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隨著教學實踐與理論的發展變化,教學模式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
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師教學模式變革初探
信息化平臺的發展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挑戰,每個高校教師應該思考“如何提高課堂吸引力,留住學生”。要建構一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相互促進的新型教學模式,以期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具有實際運用能力的合格的大學本科畢業生。
(1)轉變教育觀念,使大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確立大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尊重和培養大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導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鼓勵他們的創新性思維。
(2)拓展教學空間,解放教學互動力。”互聯網+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網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突破了課堂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課前學生可以針對性預習、在課中進行相關學習資料的研讀、在課后學生們在線討論以及與老師的在線答疑。大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學習的空間被打開,將師生距離拉近,更為重要的是激發了學員的創新思維,拓展教學更能幫助學員實現這一目標。在網絡互動平臺上,要鼓勵學生們講所學習的知識與日常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從不同視角提出問題,這才真正體現了教學的成效。所以,教學模式的轉型不僅帶來教學理念的重塑,也帶來學習思維的更新。
(3)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變革,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合唱的地方。結合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我們要設計多種“教、學、做”一體化的情境教學方法。每一任務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協調者,以學生為主體,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引導和激勵學生實施教學過程,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等教學手段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探索包括分組討論法、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啟發引導教學法、示范演示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4)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美國教育家庫珀曾說:“灌輸教育是一個存儲的行為,學生是銀庫,教師是存儲人,教育沒有交流,教師的工作只是關注正式教材并實施儲存,學生的學習是容納、接受、記憶和重復。這便是教育的‘銀行觀念,其允許學生行動的范圍僅僅是接受、整理和保管存款。”教師的講授不能“滿堂灌”,需要優簡教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主要是幫助、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必然會促使高校教師教學模式的不斷改變,幕課(MOOC)的快速發展也正在倒逼高校進行教學模式的深入探究。當然,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變革,需要多方面的合力的共同構建。既離不開高校教師教學模式的研究,也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努力及其學校的相關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 [美]布魯斯·喬伊斯.教學模式(第八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 陳嘉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