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州+孟娟+蔣幫銅+時兵



摘 要:為了掌握和評價南四湖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分別于2015年7月和8月對南四湖10個站位的水環境進行監測,根據漁業水質標準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I類,利用單項污染指數、綜合污染指數法進行評價。監測結果表明,南四湖湖區生態環境整體趨好,水域水質狀況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關鍵詞:南四湖;漁業環境;水質監測;評價
南四湖位于山東省的西南部,為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和微山湖等4個相互聯貫湖泊的總稱。最大湖泊面積為1 266 km2,占山東省淡水水域面積的45%,屬大型淺水沼澤性湖泊,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調蓄水庫。全湖南北長126 km,東西寬5~25 km,中部最窄,1958年在此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修建船閘和節水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602 km2,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 km2。南四湖濕地是山東省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為探討和摸清其漁業環境水質狀況,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和作用,于2015年7-8月對其進行定期連續監測,本文根據監測數據,對南四湖漁業環境水質進行了綜合分析和評價,旨在為南四湖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1 監測與評價方法
1.1 監測范圍
根據目前南四湖實際的水域分布和漁業功能區劃分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水域及4條較大入湖河流入湖口進行監測。
1.2 監測站位
共設置10個調查站位。站位名稱及GPS定位見表1、表2、圖1。
1.3 監測項目
透明度、pH值、溶解氧、高錳酸鉀指數、總氮、總磷、葉綠素a。
1.4 監測方法與評價
1.4.1 監測方法 水樣的采集、保存、運輸、管理均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水質采樣 樣品的保存和管理技術規定》(GB/T 1299-1991);監測項目的測定執行相應的國家標準(表3)。
1.4.2 評價標準 各項水質評價的方法參照《農用水源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NY/T 396-2000) 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采用單項污染指數對水質監測項目進行評價;采用綜合污染指數對采樣區域水質環境質量進行整體評價。
1.5 監測頻次
自2015年7月-2015年8月監測兩次。應急監測及特殊情況可適當增加監測頻次,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2 監測結果
2013年7月15日-17日進行第一次采樣,監測結果見表4。2013年8月19-21日進行第二次采樣,監測結果見表5。
3 分析與討論
水質分析評價按照《農用水源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NY/T 396-2000) 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采用單項污染指數對水質監測項目進行評價;采用綜合污染指數對采樣區域水質環境質量進行整體評價,建立漁業環境水質評價模型。
式中: Pi—水環境中污染物i的單項污染指數; Ci—水環境中污染物i 的實測值;Si—水環境污染物i 的評價標準值。單項污染指數≤1時,單項污染指數=計算值;當單項污染指數> 1 時單項污染指數=1.0+5×log(計算值);Pi>1,指標超標,判定為不合格;Pi≤1,指標合格。
根據《農用水源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 NY/T 396-2000),我國漁業水質按綜合污染指數劃分為三級,水質分級標準見表6、表7。
根據監測結果(表8-表10),南四湖湖區生態環境整體趨好,水域水質大幅度改善且狀況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水生態健康逐步恢復,漁業養殖污染防控作用凸顯,以漁養水、以漁調水效果明顯。流域水生態健康面臨全面、穩定達標壓力大,入湖河流入湖口水質明顯劣于湖內水質,入湖河流水質高錳酸鉀指數、總磷、總氮指標明顯偏高,這些入湖河流是湖泊污染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