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目前國內很多學校的招生錄取都是按照大類招生的模式,上海紐約大學采取的則是“通識教育平臺下,學生自主選擇專業”。這兩種方式是否存在差別?在專業選擇方面,學生的選擇范圍廣嗎?有什么要求?
俞立中:上海紐約大學強調21世紀新通識教育的理念,在兼顧深度和廣度的基礎上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本科生入學時不分專業,以核心課程學習為主,二年級結束前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專業。學校為每位學生配備了學業導師,指導學生科學地選擇課程和專業,指導學生制定學業規劃,提供職業發展咨詢,也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在頭兩年里,學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可以與學業導師充分溝通交流,隨時調整自己的專業意向,真正做到自主選擇。
不同于大類招生,上海紐約大學賦予了學生更為自由的選擇權,不受文、理、工學科的限制,甚至可以跨界選擇第二專業或輔修專業。例如,計算機工程專業、商業與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互動媒體藝術為第二專業或輔修專業,探索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商學與媒體技術的結合。而大類招生則是確定了專業大類的,只是在具體專業選擇上有一定的空間。“自主選擇專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識,養成在興趣驅動下的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我。我們必須看到,無論學生未來從事什么職業,一定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適應變化的世界,因而“學會學習、學會選擇”是大學教育的根本。
《高校招生》:與一些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可選擇本科期間是否出國就讀不同,上海紐約大學要求學生在讀期間必須有一次出國學習,這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俞立中:上海紐約大學是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文化體驗、社會觀察、研究實踐的結合是人才發展的大平臺,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學生群體都是有效的教育資源。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才能深切了解世界的多樣性,理解和包容文化的差異性。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多元化的全球體驗是一項有價值的嘗試。
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是一種創新元素。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正是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與磨合,帶動了思想與文化的碰撞、理解和變革。來上海紐約大學學習的國際學生,有的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有些則知之甚少。在上海學習期間,他們有各種機會接觸中國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的改革發展。同樣,中國學生也可以在多元文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了解不同的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然而這樣還不夠,國際化人才的發展需要有更為廣闊的天地,應該放眼全球。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在四年本科學習階段,一般要有兩個學期選擇在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遍布世界五大洲各大都市的其他13個門戶校園或學習中心學習,包括紐約、阿布扎比、阿克拉、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佛羅倫薩、倫敦、馬德里、巴黎、布拉格、悉尼、特拉維夫、華盛頓特區。學生也可以在寒假或暑假的短學期去這些校園和學習中心學習。上海紐約大學學生的海外學習不同于大學間的交流訪學,而是在一個教育體系內部的流動。無論學生在哪個校區或學習中心,都能共享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的教學資源,課程代碼和學習成績都是在同一系統內,更無須轉學分。
《高校招生》:對于學校來說,選拔人才的方式也體現著學校的特色,上海紐約大學的“校園日”無疑是學校的獨創。通過這種看似不涉及知識的考查方式,學校希望選拔出具備什么樣特質的學生?
俞立中:校園日活動是上海紐約大學選拔學生的重要環節,這樣的設計很具特色。或許一些學生和家長會把它和自主招生的面試等同起來,而事實上是不一樣的。
面試大多采用問答的方式,甚至是一個學生面對幾位老師的考試,是學校對于學生的單向“挑選”。但上海紐約大學的校園日活動則不同,它是一種雙向選擇。一方面是學校在選拔適合自己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學生;同時,學生也通過這個過程,進一步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繼而判斷自己是否喜歡并適合這所大學。
全英語交流的校園日活動歷時一天,一般安排在春節以后,入選學生分批參加。學校通過模擬課堂、英文寫作、團隊活動、個別交談等方式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個性特長、思維方式、團隊精神、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等。當然,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是重要的考察內容。有一大批教授和招生人員參與觀察學生在各個環節的表現,對他們的反應做出記錄性描述,最后由大家共同討論來決定篩選。對于學生的選拔是公平公正、有據可循的。
我曾與幾位參加過校園日活動的學生有簡短交流。當問及學生對這項活動的看法時,他們非常高興地告訴我,正是校園日活動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學校給予的關注與尊重。通過參與模擬課堂,讓他們對大學生活有了一次“超前”的體驗。而正是這些“預演”讓他們更加認可了學校推崇的開放的教學模式、自主的學習模式。校園日活動不僅讓他們進一步走近了上海紐約大學,更使他們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高校招生》:對學生來說,選擇了上海紐約大學,就意味著必須要適應中外合作的教學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也必然會給學生帶來一些“挑戰”,比如全英文的教學環境下,是否能聽懂專業課、跟上討論并表達觀點。俞校長您認為,有志向選擇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養?能否請您給有意向選擇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一些建議?
俞立中:社會輿論對當下的“應試教育”有不少批評,僅以高考成績來評價和選拔學生的弊病,大家有目共睹。報考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中,很多是重點高中里的佼佼者,他們一般都能在考試中取得極佳的成績。然而,僅以“學習能力強”作為評判是否適合選擇上海紐約大學的指標顯然不夠,如果你是一名有意向報考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而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這里,我建議你不妨先問自己四個問題。
首先,你愿不愿意選擇一條不同的、更具挑戰的人生道路?一名能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傳統名校的學生,憑借高中建立起來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通常能較為輕松地度過大學四年的時光,繼而找到一份較為體面的工作。這樣的人生道路平坦順遂。但假如你選擇了上海紐約大學,那就意味著你選擇了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全英文的教學模式,使得一些“學霸”在剛進入學校時也叫苦不迭;開放的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打破傳統、勇于表現,而不僅僅是關注考試;此外,作為一所建校時間尚短的大學的學生,和一些已經得到社會公眾普遍認可的名校相比,我們的學生顯然更加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來開創全新歷史、為取得社會的認可而努力。
第二,你愿不愿意選擇一種不一樣的學習模式?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本科教學還是以講授為主,老師的講解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學習時間,鮮少有學生參與的環節。而上海紐約大學采用的是“主動學習”模式,學校會提供各種機會,但選擇權是學生的,包括課程、專業、實習、實踐、學業規劃和社會活動等,都需要學生主動選擇。“主動學習”模式要求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在課堂上,小班授課要求學生更多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與教授進行專業交流和探討。在課堂外,學生會有大量的閱讀、討論、思辨、寫作、實踐的要求,如果做不到這些,則無法參與課程的討論。
第三,你愿不愿意建立起連接世界的紐帶?上海紐約大學旨在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如果學生沒有這個意愿,那么多元文化的學習資源就白白浪費了。中外合作辦學也是在學校這個平臺上為學生搭建一座瞭望世界的燈塔,促進不同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多元文化環境會給一些學生帶來一些困難和阻礙。例如,和外國學生同住一個寢室、共同組織社團、共同安排活動等,對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都可能成為一種“困擾”。但隨著時間的推進,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逐漸適應甚至是享受多元文化下的學習生活,并且覺得收獲巨大。他們或是在語言交流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或是結交了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又或者是加深了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最后,你有沒有自信在較短時間內適應全英語教學的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基本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表達方式,和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在上海紐約大學,無論課堂內外,英語都是最主要的通用語言,如果不具備良好的英語聽說能力,生活學習或許都將舉步艱難。需要指出的是,語言的熟練運用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即使是英語非常好的學生在入學初期也要作好面臨打擊的心理準備。
來源:《高校招生》雜志(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