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琪 史佳雯
摘 要:由于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自由競爭市場不能實現最高效率運行,本文根據我國農業市場表現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行深度研究。文章基于中國農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最新數據中的相關面板數據、本項目組成員調研所得的數據,給出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和對其進行多種檢驗的詳細過程,實證分析各省農業淘寶店鋪數量與各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數量關系,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 農業 淘寶 計量經濟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0-02
一、引言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我國農業市場正在走向市場化、商品化,面臨著許多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直接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整體素質的提升。目前,阿里巴巴集團主導下的電商模式正影響、改變著全國各領域經濟的形式,淘寶中的農業店鋪數量在逐年增加、農業商品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在新時代下,農業與電商相結合的趨勢不可避免。因此研究我國農業信息不對稱和淘寶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農業信息不對稱影響因素分析
1.我國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表現形式
我國農業現今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銷售環節中,我國務農者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在獲取各類農業信息時處于不對稱的地位,由此造成務農者無法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滿足市場對不同層次的農產品的需求問題。
1.1 務農者在獲取農業科技信息上處于不對稱地位
現代社會,科技進步速度快,技術革新時間短,然而我國絕大多數務農者依舊是依靠“經驗法”來進行生產銷售。使得農業新技術難以投入實地生產,導致務農者難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1.2 務農者在獲取市場信息方面處于不對稱地位
務農者由于自身收集市場信息的手段與能力有限,并且務農者在跟蹤這些信息時常常需要付出較大的機會成本與時間成本,再加之務農者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較窄,某些農業生產資料仍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所以,務農者很難及時獲取到有效的消費需求信息、市場供給信息、生產資料供求信息、農業生產所需資金信息等相關的農業市場信息。
1.3務農者在獲取政策信息方面處于不對稱地位
我國農業分布廣,各地區之間的生產差異較大,農業生產以個體生產為主的情況較多,導致各地區農業情況差異大,農業政策無法實時有效惠及每一位務農者;又根據本項目成員的實地調研情況所知,農業政策想要落地生效的難度較大,在基層層面上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務農者很難了解到實時的農業政策。
2.務農者在獲得各種信息上處于不對稱地位的原因
2.1 務農者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導致其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弱
我國現階段務農者的受教育程度多為小學、初中,并且多數人為中老年人,年紀較大。從而不知道可以運用哪些手段從何處獲得有用的農業信息,即便獲得了信息,也很難理解并加以運用。
2.2 全國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農業市場信息傳導機制
根據本項目組成員實地調研得知,現階段,我國多數務農者獲取農業信息的方式主要在與他人交流獲得,少部分會通過電視、廣播來獲取農業信息,只有極少部分人會通過書籍、網絡獲得農業信息。然而從這些渠道獲得的信息多數為天氣等一些普通信息,務農者很難深入了解自己生產的產品所需要的技術。
2.3 農業信息傳遞層次較多,使得信息失真情況嚴重
因為我國沒有有效的農業市場信息傳導機制,導致農業信息需要進行多層級的傳遞才能最終傳達到使用者手中。這不僅導致到達農戶手中的信息遠遠滯后于市場需求;在傳遞過程中因每個人的理解、需求不同,每傳遞一次信息,信息最原始涵蓋的內容就會被改變一次,最終導致信息失真。
三、指標與模型選擇
1.指標選擇
本文中,被解釋變量為各省農民人均純收入(Y);解釋變量的選擇為各省農業淘寶店鋪數量(N)。
1.1 被解釋變量的選擇
本文用各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來代替各省的農業信息不對稱情況。由上文的分析,可見從務農者角度看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務農者受教育水平過低。(2)務農者難以獲得大量的土地承包信息,再加上第一點,大多數人無法形成規模產業,導致生產成本過高,在市場上無較大競爭力。(3)各地區務農者無法完全做到因地制宜來種植最合適的農產品。(4)各地區的助農惠農政策有所不同。還有其它各方面原因。
以上各類數據均較難收集(例如,務農者教育水平的數據、各地區的土地流轉信息,在各地區的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年鑒均無法查找到),且這些變量難以量化,無法得到準確的數學模型,不適合用于進行計量經濟學的分析。
而這些因素最終都可以通過收入反應出來:務農者受教育水平高,接受到的信息更多,也更好利用信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個人收入;由理論、事實可知規模生產是提高收入的有利手段;務農者因地制宜來種植最合適或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均可以提高收入等等,故而以各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作為各省的農業信息不對稱程度的代替量。
1.2 解釋變量的選擇
文章中的各省農業淘寶店鋪數量均為作者在淘寶上調研得到,依照農業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所包含樣本品為基礎,經過一系列實踐過程后,本文中農業淘寶店鋪涵蓋的農產品如下:蔬菜、水果、肉類(牛肉、豬肉、羊肉、雞肉)。在搜集數據過程中,均使用“新鮮 蔬菜”的格式對各省蔬菜類農產品商鋪數量進行統計(其它同)。
搜索蔬菜和水果時,會出現少量并非銷售農產品的店鋪出現,但依舊計算在內,以彌補未計算的銷售其它類農產品的店鋪。統計肉類店鋪時細分為豬肉、牛肉、羊肉、雞肉四小類,不計算非農戶銷售農產品的商鋪且同一店鋪經人工篩選不重復計數。水產品的銷售以沿海省份居多,多是中間商,并且沿海省份銷售水果、蔬菜的店鋪數量巨大,總數中不記銷售水產品的店鋪的影響較小。故本文搜集數據不包含水產品。
2.模型的確定
模型如下:Y=β0+β1N+μi,其中β0,β1為待估參數,μi為隨機誤差項。
四、數據
搜集到全國28省、市、自治區的相關數據,見表1。
數據不包含第一產業量比重較小的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農業人均純收入使用數據庫最新數據2013年數據,店鋪數量則為2016年數據,在時間上有差距,本文使用其它多年數據檢驗后發現,二者的時間差只影響方程的截距項,不影響解釋變量前系數。
五、回歸結果及其含義
根據上訴面板數據,使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的估計量。結果如下:
Y = 1.88087*N + 6953.3066
t =(4.26574)(12.98837) R2=0.4117 Adjusted R2=0.3891
F=18.1965 S.E=1908.308 D.W=0.9842
其中,Y為各省農業人均收入(元),N為各省淘寶農業店鋪數(家)。
N的系數1.88087表示,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平均而言,各省淘寶農業店鋪數每增加一家,該省農業人均純收入增加1.88087元。
R2值0.411719表明,該模型的解釋變量解釋了各省農業人均純收入變異的41.1719%。
六、檢驗
根據計量經濟學相關理論,文章所得模型是否能夠合理揭示研究對象在經濟活動中的相關關系,能否用于實踐應用,還取決于模型是否通過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
通過模型結果可知,各省農業人均純收入和各省淘寶農業店鋪數成正相關,符合經濟學的一般意義,方程通過經濟檢驗。
2.統計意義檢驗
2.1擬合優度檢驗
可決系數R2=0.411719,模型擬合優度較好,回歸系數顯著。R2值只有41%的主要原因有,在統計淘寶農業店鋪數量時存在部分統計誤差,因討論內容有限方程未涵蓋所有影響農業人均純收入的因素。
2.2顯著性檢驗
在給定顯著性水平時,α=4.225,F0.05=18.19654>F0.05(1,26),則說明回歸方程是高度顯著的,表明變量N整體上對Y有高度的顯著性影響,模型可以通過方程的顯著性檢驗。
2.3顯著性檢驗
N、Constant的t值分別為t1=4.26574、t0=12.98837。在顯著性水平時,α=2.056,t0.025(26)=2.056,可見|t|>t0.025(26),說明包括常數在內的2個變量都在95%的水平上顯著,方程通過了變量的顯著性檢驗。
3.計量經濟學經驗
3.1異方差性檢驗
用White檢驗法來檢驗異方差。由檢驗結果可見,nR2=4.9984。在顯著性水平為α=0.05,臨界值χ2 (2)=5.9915;nR2=4.9984< 5.9915,所以接受原假設,表明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3.2自相關檢驗
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dL=1.33,dU=1.48。D.W=0.984211 < dL=1.33,說明存在正自相關。原因為:各省農業人均純收入的空間自相關Morans I=0.473064,被解釋變量自身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七、建議
由上文可見,增加區域內的農業淘寶店鋪數量,可以增加該地區的農業人均純收入,從而有效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
1.在農村地區推廣淘寶
“2014年11月11日,馬云在雙11當天的演講中透露,阿里將會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便捷的服務,為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提供平臺”。在全國各農村地區推廣農村淘寶服務站,讓農產品可以以淘寶為平臺實現更大的盈利。
2.加強在農業地區電子商務的宣傳力度
國家可以在全國農業地區范圍內加大對電子商務的宣傳力度,讓務農者了解電子商務可以幫助自身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幫助個人銷售農產品,可以通過現代網絡學校了解更多農業知識,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提高家庭經濟收入。
3.國家適當補貼農業電子商務
國家可以適當補貼農業電子商務,降低務農者進入電子商務的成本。例如:補貼農產品的快遞費用;補貼務農者在電商平臺上開店時所需的注冊費用等等相關費用,讓務農者積極進入電子商務領域。
4.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投入農村電子商務
鼓勵企業利用自身擁有的規模、技術、人才實力、市場等優勢積極介入農村電子商務,幫助廣大務農者進行生產銷售活動,增加農產品的市場銷量,打開市場,提高務農者收入,最終改善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
鼓勵擁有電子商務技術的個人投身于農村事業當中,幫助鄉村基層群眾了解、使用電子商務技術。
八、總結
文章構建的模型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但在使用時需要注意結合模型和現實情況,因為我國的農村地區淘寶屬于起步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又由于模型本身是未包含所有解釋變量,且模型是動態的,所以在不同時間周期內影響它的主要因素不一定相同。這個模型還只是一個初步研究結論,在此基礎上,還將進一步展開較為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雷甄.農業信息不對稱的政策選擇[J].農家之友(理論版) 2005,17(05):5-5
[2] 劉向榮.我國農業目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嶺南學刊 2002(03):88-91
[3] 馬曉麗.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D]. 山東農業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