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軍++郭書亞



摘要:為了探明玉米螟對夏玉米果穗的危害及產量的影響,于2015年通過人工接種法將玉米螟幼蟲接到吐絲期玉米果穗上,研究不同接蟲密度對產量及構成因素、穗腐病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接蟲處理能夠顯著增加蛀孔數量、平均隧道長度和平均取食粒數;接蟲處理能夠顯著降低穗長、行粒數和百粒質量,接蟲1、3、5、7、9頭/穗處理下行粒數分別比對照少2.99%、5.08%、10.95%、17.32%、18.67%,接蟲1、3、5、7、9頭/穗處理下百粒質量分別比對照低2.55%、4.54%、7.06%、10.11%、12.34%。接蟲處理可以顯著增加玉米穗腐病的發生,平均穗腐病率為1.72%、2.42%、3.06%、4.63%、5.21%。最終,接蟲處理顯著降低產量,分別比對照低6.27%、10.32%、18.59%、27.01%、30.24%;接蟲處理平均單穗產量損失率分別達到5.46%、9.50%、17.78%、26.51%、29.83%。
關鍵詞:玉米螟;玉米果穗;穗腐?。划a量;產量損失
中圖分類號: S435.13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8-0095-02
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國夏玉米最重要的害蟲,對玉米產量和品質有著顯著影響[1-2]。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秸稈還田的推廣和化學防治產生抗藥性等因素,玉米螟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3-4],在以商丘為代表的豫東夏玉米區尤為嚴重。前人研究指出,在玉米生育后期,玉米螟危害果穗,不僅直接取食籽粒,而且造成禿尖、爛粒和霉粒,并且伴隨著穗腐病的發生[5-7]。因此,本試驗通過人工接蟲法,研究玉米螟與夏玉米穗部的危害、產量的損失及與穗腐病發生的關系,為評估玉米螟的危害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供試昆蟲及玉米品種:亞洲螟幼蟲采自河南省商丘市農林科學院示范中心玉米田,在室內用人工飼料飼養多代。飼養條件為:溫度(27±1)℃、相對濕度(70±10)%、光周期 16 L ∶8 D(16 h光照,8 h黑暗)。羽化后將成蟲移至產卵籠中產卵,卵在27 ℃條件下保濕孵化。將初孵幼蟲挑至 5 mL 離心管中,備用。
供試品種為鄭單958,由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2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5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農林科學院試驗示范中心(34°31′N,115°42′E)進行。試驗設接蟲密度為0(對照)、1、3、5、7、9頭/穗等6個密度處理。4行區,行長 6 m,行距06 m,種植密度為4 500株/hm2,每個處理重復3次。6月7日播種,8月9日在玉米吐絲期將離心管中的玉米螟接種在果穗花絲中間,每處理接種不低于45株。本試驗田前茬作物小麥產量為6 458 kg/hm2,整個生育期不噴藥。
1.3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測定方法玉米收獲時調查穗部被玉米螟危害的植株,每個處理40株左右,收獲果穗,記錄蛀孔數量、取食粒數、測量蛀孔隧道長度、計算平均隧道長度;記錄被取食籽粒數、計算平均被取食粒數;調查穗腐病粒數,計算平均穗腐病發病率、最大穗腐病發病率。
1.3.2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損失玉米成熟后測量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禿尖長度、穗質量、粒質量等指標,每小區所有籽粒混合,隨機測量百粒稱質量。將每小區所有玉米果穗稱質量,并計算單穗粒質量;根據被害籽粒率及考種數據計算被害籽粒率以及平均單穗產量損失率。
1.4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Excel 2003,顯著性檢驗采用DPS 7.05軟件。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接蟲密度對穗部蛀孔數量、隧道長度和取食粒數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部蛀孔數量、平均隧道長度、平均取食粒數呈逐漸增加趨勢。與對照相比,接蟲處理蛀孔數量顯著增加,其中接蟲1、3頭/穗與接蟲5、7、9頭/穗處理間差異顯著,接蟲5頭/穗與接蟲7頭/穗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與接蟲9頭/穗差異顯著;接蟲處理平均隧道長度也顯著增加,接蟲7頭/穗和接蟲9頭/穗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接蟲處理均能夠顯著增加平均取食粒數。
2.2不同接蟲密度對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接蟲9頭/穗處理穗粗顯著低于對照處
理,其他接蟲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接蟲處理穗行數與對照差異不顯著;接蟲處理穗長顯著小于對照,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而減小,接蟲1頭/穗和接蟲3頭/穗、接蟲7頭/穗和接蟲9頭/穗之間差異不顯著;與對照相比,接蟲1、3、5、7、9頭/穗處理下行粒數分別比對照少2.99%、5.08%、10.95%、17.32%、18.67%,除接蟲1頭/穗處理外其余接蟲處理均與對照差異顯著;與對照相比,接蟲1、3、5、7、9頭/穗處理百粒質量分別減輕 2.55%、4.54%、7.06%、10.11%、12.34%;最終接蟲處理的產量顯著低于對照6.27%、10.31%、18.59%、27.01%、30.24%,接蟲1頭/穗和接蟲3頭/穗、接蟲7頭/穗和接蟲9頭/穗之間差異不顯著。綜上所述,玉米螟為害果穗后,造成果穗變短、行粒數減少、百粒質量降低,從而降低玉米產量。
2.3不同接蟲密度對穗腐病發病率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平均穗腐病粒數和平均穗腐病率逐漸增加,各接蟲處理與對照差異顯著。除接蟲7頭/穗和接蟲9頭/穗之間差異不顯著,其他不同接蟲密度處理之間差異顯著。
2.4不同接蟲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單穗粒質量逐漸降低,與對照相比,接蟲密度處理單穗粒質量顯著降低,接蟲1頭/穗和接蟲3頭/穗、接蟲7頭/穗和接蟲9頭/穗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被害籽粒率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處理之間差異顯著;平均單穗產量損失率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處理之間差異顯著,當接蟲密度為9頭/穗時,平均單穗產量損失率可達29.83%。
3結論與討論
在玉米吐絲以后,玉米螟主要危害果穗,蛀孔取食籽粒和花絲[8-9]。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接蟲處理能夠顯著增加蛀孔數量、平均隧道長度和平均取食粒數;接蟲1、3、5、7、9頭/穗處理下行粒數分別比對照低2.99%、5.08%、10.95%、17.32%、18.67%;接蟲1、3、5、7、9頭處理下百粒質量分別比對照低2.55%、4.54%、7.06%、10.11%、12.34%;
這與前人研究結果[10]基本一致。但接蟲處理下穗粗(除9頭/穗處理)和穗行數與對照差異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吐絲期接蟲,雌穗分化已經完成,穗行數已固定。
玉米螟為害果穗后,誘發穗腐病的發生并加重發病程度,導致穗腐病粒數和穗腐病率的增加,最終造成產量損失加重[7,11]。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平均穗腐病粒數和平均穗腐病率逐漸增加,各接蟲處理與對照差異顯著;最終平均穗腐病率分別達到1.72%、2.42%、3.06%、463%、5.21%。這主要是由于玉米螟侵害果穗后,取食籽粒,導致籽粒破損,為病原菌的入侵、繁殖和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2]。具體哪一種或者哪幾種病原菌的侵入引起穗腐病的發生和加重,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表明,接蟲處理產量顯著低于對照6.27%、10.31%、18.59%、27.01%、30.24%。這與前人研究結果[8,10]基本一致。本研究結果還表明,接蟲處理能夠顯著增加平均被害籽粒率和平均單穗產量損失率,平均單穗損失率大于被害籽粒率,并且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差距增大,說明玉米螟侵害不只是直接取食籽粒造成產量損失的,而且誘發穗腐病導致霉粒病粒、影響玉米的灌漿導致百粒質量降低和禿尖,最終導致產量損失加大,并且隨著接蟲密度的增加影響更
加顯著。因此,應加強對玉米螟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從而為玉米的安全生產和食用、飼用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中國農作物病蟲害:上冊[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492-502.
[2]文麗萍,王振營,葉志華,等. 亞洲玉米螟對玉米的為害損失估計及經濟閾值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1992,25(1):44-49.
[3]王振營,何康來,石潔,等. 桃蛀螟在玉米上危害加重原因與控制對策[J]. 植物保護,2006,36(2):67-69.[4]石潔,王振營,何康來. 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病蟲害發生趨勢與原因分析[J]. 植物保護,2005,31(5):63-65.
[5]楊樟法,呂仲賢,王桂躍,等. 玉米螟為害玉米的產量損失估計及單株允許殘留蟲量[J]. 植物保護學報,1994,21(4):333-337.
[6]顧成玉,梁艷春,張廣芝. 黑龍江省玉米螟為害玉米產量損失的研究[J]. 植物保護學報,1989,16(4):265-268.
[7]魏鐵松,朱維芳,龐民好,等. 棉鈴蟲和玉米螟危害對玉米穗腐病的影響[J]. 玉米科學,2013,21(4):116-118,123.
[8]李文德,陳素馨,秦建國. 亞洲玉米螟危害蛀孔在春玉米上的分布及其與產量損失的關系[J]. 植物保護,2002,28(6):25-28
[9]周惟敏,李玉民,劉家驤,等. 玉米螟為害狀與產量損失關系的調查[J]. 植保技術與推廣,1997,17(6):12.
[10]段有厚,孫廣志,鄒劍秋,等. 亞洲玉米螟在高粱上蛀孔分布及其與產量損失的關系[J]. 遼寧農業科學,2008(4):16-18.
[11]宋立秋,石潔,王振營,等. 亞洲玉米螟為害對玉米鐮孢穗腐病發生程度的影響[J]. 植物保護,2012,38(6):50-53.
[12]楊碩,石潔,張海劍,等. 桃蛀螟為害夏玉米果穗對產量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2015,42(6):99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