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悅德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圖書館作為傳統的信息資源儲藏中心無論是在傳統的實體書籍管理還是在當下的互聯網信息處理中都面臨著新的挑戰。運用“大數據”完善圖書館資源,更好的為讀者服務已成為新時期圖書館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大數據 圖書館 信息 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35-02
一、“大數據”的定義和特征
“大數據”作為一個新興概念于2011年由國際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在其報告《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1]中首次提出。從字面來看,所謂大數據即指的是大量的數據處理和應用。細分起來,其中的“大”指的是“大量化”(volume),“數據”則指的是可追蹤,可處理、可分析的數值。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篩選出有價值的數據,以最快的速度發現問題,優化流程,為決策者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是“大數據”區別于以往的信息處理方式的最大優勢。這樣的技術優勢現已被廣泛的運用到交通、城市規劃、人口管理等各種重大的社會項目。
大數據具有三大特征,即“數據量大、信息復雜多樣、處理速度快”[2]。互聯網時代信息以爆炸的幾何級數增長,目前,全世界的數據量已經到達PB級別。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將達到35ZB,從2011年起全球數據以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多樣化指的是數據格式多、以非結構化數據為主,其中有關辦公的文檔、報表、圖片、媒體文件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高[3]。快速化(Velocity)即處理數據的速度以秒級的高速才能滿足處理大量數據的要求,為決策者第一時間了解環境的變化情況,及時的做出反應和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二、康達學院圖書館的大數據基礎
1.館藏資源豐富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康達學院圖書館因勢利導,充分整合館內資源,針對學校和圖書館自身的特色進行了一些數據的分析和應用。目前與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是江蘇省館藏文獻資源較為豐富的民辦本科圖書館之一。本館現有紙質資源325086冊。其中中外文圖書313023冊、合訂本期刊12063冊;中外文報刊648種; 電子圖書40.6萬余冊;2000多集基礎醫學、護理學、藥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學術視頻資料。本館還收藏有《萬方數據》、《維普期刊數據庫》、《維普考試題庫》、《銀符考試模擬題庫》、《中科軟股考試庫》、《軟件通》、《超星數字圖書館》等15種數據庫以及與南醫大圖書館共建共享的《中國知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ProQuest歐美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等70多個數據庫。硬件方面現有圖書借閱室2個、書刊閱覽室2個、室外閱覽室3個,共有閱覽座位近1000座;還有內設200座電腦的電子閱覽室1個;同時建有系部資料室1個。本館中、英文專業文獻基本涵蓋了全院各學科專業,已形成醫學、護理學、藥學、衛生事業管理學等多學科兼容、多載體并存的館藏體系。特色館藏:本館的特色收藏有清·文津閣的《四庫全書·醫書集成》影印本;有季羨林主編的薈萃了中華古代文明精華,凝聚了五千年華夏智慧與文化結晶的大型典籍《傳世藏書》;莫言的作品全集;完整的醫學、藥學年鑒;全套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以及各類參考工具書;以及專家、學者捐贈的本人專著和珍藏等文獻。
2.大數據技術對圖書館資源的優化
在信息數字化的背景下,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性質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紙質資源不僅成本高,占用空間大而且耗費人工、造成環境資源的消耗。由于近幾年新媒體的興起,移動閱讀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人們對傳統閱讀的方式,越來越多的讀者習慣于隨手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像過去跑到圖書館來查找資料,圖書館的讀者量也呈現減少的趨勢。針對這一情況,圖書館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時分析篩選出讀者的閱讀偏好,關注最新最熱點的話題,最大限度的滿足讀者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要求,同時,康達學院圖書館充分挖掘醫學院校特有的資源特色,自建特色館藏數據庫,更有針對性的滿足了一些專業讀者的要求。隨著電子資源的不斷豐富,大數據的處理和應用將會越發頻繁,因此相對應的數據處理技術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的必備技術。
三、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創新模式
1.提供特色服務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大量新媒體信息資源的應用和普及,海量的信息數據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方便的同時面對一些無效的“垃圾”信息人們往往會覺得無端浪費了大量精力。與此同時,網絡移動設備的大量出現使得人人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網絡終端獲得信息資源。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科技的發展,為讀者提供更精準更符合讀者需要的信息資源,圖書館可以建立專業的信息化團隊,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針對讀者的瀏覽記錄、借閱記錄、反饋記錄等數據進行分析,建立讀者的偏好檔案。如通過手機移動端的微信公共平臺及時掌握讀者的反饋意見,通過文章和信息的即時推送可以讓讀者隨時掌握最新最有價值的信息。同時組織館員赴各地圖書館進行學習研討,搜集多方的特色信息資源,在將本館可利用的資源提供給讀者的同時方便針對一些館內缺少的資源及時的提供給讀者。定期的針對書籍、雜志、報刊、光盤等數據錄入電子信息資源庫,并將數據分類目錄數目錄入到檢索數目中進行查找。
2.建立特色館藏數據庫
圖書館在將實體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的過程中勢必要考慮將本館的特色館藏數字化。目標作為蘇北最大的醫學類圖書館的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圖書館將致力于打造以“四庫全書·醫學部”為代表的精品醫學類館藏,這類館藏是圖書館體現自身價值的所在。可是目前的現狀是讀者的電子化閱讀習慣越來越明顯,圖書館大量的紙質書籍尤其是大部分的書籍束之高閣,讀者對其望而卻步。但是無論如何紙質書籍在經典性、版本注釋、裝飾裝裱、閱讀體驗等方面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問題在于如何利用當下流行的數據傳播模式使傳統的紙質書籍煥發出新的魅力,讓讀者便于理解和感受紙質書籍的不可替代性。為此圖書館要利用大數據的支持,將特色館藏的紙質資源充分轉化為電子資源,方便讀者隨時調取、查閱。同時要通過新媒體加大紙質書籍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館藏的特色資源展覽,讓沉睡的書籍主動走進讀者的視野。另一方面圖書館館員還要及時掌握數據的更新信息,發現利用率較高的信息資源庫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
3.搭建多館合作的信息共享平臺
目前,“信息扁平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4],各地的圖書館都在加緊建立各自特色的館藏資源。為了讓讀者實現信息檢索的最優化體驗,避免文獻資源的重復浪費,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地方的政府、事業單位、企業、科研院所中的信息咨詢部門都應該打破壁壘,加強信息的交流溝通,建立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不僅方便了讀者,而且也提高了部門的工作效率,節約了成本和資源開銷。
四、未來圖書館運用大數據的信息服務模式
1.云計算和智能化網絡的廣泛運用
針對圖書館入館讀者的借閱行為以及其他相關行為習慣的大數據分析,通過云計算的加工處理進而分析出可以優化圖書館功能服務的結果,為圖書館的采編、排架,人員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導性意見是未來圖書館在數字化應用的大趨勢。要達到這一目標必然要加大對圖書館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時依靠網絡云技術和其他高校圖書館的數據庫甚至客戶端,傳感器相連接,可以在宏觀層面上把握不同區域讀者的習慣,更好的學習圖書館的管理經驗。
2.外向型、個性化的服務模式
長期以來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受傳統的被動模式制約,單純的依靠讀者自己查閱信息資源費時又費力,這種傳統的借閱模式在當今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通過互聯網+云計算的技術和高校圖書館數據庫的支持就可以快速的分析出讀者的借閱習慣,“隨時隨地”向讀者推送其需要的信息資源[5],并且根據讀者的偏好過濾掉其不需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讀者服務的效率,實現了個性化的服務要求,改變了過去圖書館員單純被動的借還模式。
3.信息可視化服務普及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觸摸電視等可視化、可觸摸的硬件設備在市場上的推廣應用,高校圖書館在信息處理多樣化方面又有了新的嘗試。例如康達學院圖書館在各樓層配備了可觸摸式圖書查檢機,安裝了匯文圖書查閱系統。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也為圖書館安裝了其可視化的推送設備,并且安裝了移動圖書館。讀者在屏幕上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在手機上閱讀其想要圖書,后臺通過分析讀者的檢索歷史自動推薦相關的文獻資源。極大的方便了讀者需求,可視化的操作模式也優化了讀者的用戶體驗。
隨著G20峰會在杭州的舉辦,中國在國際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要,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大數據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并且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這樣的技術浪潮下,圖書館應立足于自身定位,不斷加強自身的信息素養,創新管理方式提高圖書館的吸引力,以便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滿足讀者的要求。
參考文獻
[1]Bigdataahe,next frontier ior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e,[M]2012-08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新華網.2015-02-03.
[3]鐘瑛,張恒山.大數據的緣起、沖突及其應對上,現代傳播,[J]2013( 7 ):104.
[4]姜山.王剛.大數據對圖書館的啟示仁 [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4):52
[5]王詠梅.基于高校用戶網絡信息行為的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J].圖書館研究,2014(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