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華+宋君蕾
摘要:發展環境友好型城市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符合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加快環境友好型城市圖書館建設,建立新的科學文化發展模式、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是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文化支撐和社會和諧的思想引導。本人探討了環境友好型城市圖書館服務的創新與研究。
關鍵詞:環境友好型城市;圖書館;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B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件編號:2095-672X(2017)03-0023-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007
Abstract:Developing environment-friendly cities is a long-term strategic task in our country, which conforms to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friendly city library, establish a new mode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uppor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dea of social harmony.I discuss the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urban library service.
Key words:environment-friendly c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環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境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20世紀90年代后期,環境友好型城市開始被提出。2006年3月份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同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正式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
環境友好型城市的本質是城市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和諧關系,作為一種全新的城市形態,本質上是城市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以環境友好的文化和生態文明為主導,以實現居民、自然和城市在哲學上的統一。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文化是在更高層次上對自然法則的尊重與回歸,“為了更廣泛的擴大個人、企業和基層社會在和改善人類各種環境方面提出開明輿論和采取負責行為的基礎,必須對年輕一代和成人進行環境問題的教育,同時應該考慮到對不能享受正當權利的人進行這方面教育。”由此,作為信息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在環境友好型文化的建設與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聯合國20世紀70年代公布的城市公共圖書館擁有量為:3萬人/座。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圖書館擁有量遠遠超過這個標準,其中瑞士為3000人/座、挪威為4000人/座、芬蘭5000人/座、英國1.14萬人/座。而我國平均擁有量只有46萬人/座,在圖書館建設中有著比較大差距,在環境友好型城市中,作為環境友好型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基地,適合城市需求的圖書館建設迫在眉睫。
公共圖書館是地區的信息中心,作為公共館其讀者種類多、數量大、知識結構參差不齊,讀者工作存在一定的復雜性,經過調查發現,讀者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找書難、讀者間的相互干擾、紙質資源不足、管理人員的服務態度等方面,作為環境友好型城市的新型圖書館,出了應當解決上述問題外,還應對圖書館自身的發展和價值進行重新的開拓。
1 環境友好型城市圖書館的重新定位
圖書館作為城市的信息文化中心,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S. R. Ranganathan)于1931年提出的“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a growing organism)”,到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一意。圖書館歷史上經歷了從“重藏輕用”到“藏用并重”轉變,圖書館服務也從過去的被動服務變為主動的引導學習。筆者認為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圖書館,僅僅變被動為主動是不夠的。圖書館作為情報與信息的存儲空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鮮明的主動性和先導性,圖書館承擔著為社會發展提供科技與理論支撐的同時,還承擔著精神文明建設與指引的重要使命。
2 圖書館與知識的和諧,開創傳播新模式
過去人們認為圖書館是文化的中心,是嚴肅與神圣的地方。因此,許多設計師似乎費盡心思力求讓圖書館成為一個能讓人心無旁騖閱讀、學習的空間,最后卻給出無聊、死板、冰冷的解決方案,這個情況存在于很多國內公共圖書館和校園圖書館中。而作為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圖書館作為文化中心與知識之間的和諧關系不是建立僅僅提供一個無聊的單純閱讀與學習空間上。2005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收地提出圖書館是否應該提供游戲服務的問題,隨后,又發布了游戲指南和游戲工具,指導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成員館開展實踐。到2010年美國有超過40%的圖書館開展了游戲服務。筆者認為,在游戲的基礎上開展讀者培訓,提升讀者對圖書館的了解,豐富讀者獲取知識的途徑,使讀者真正的了解圖書館、融入圖書館, 彌補當前培訓工作中的不足,活躍圖書館傳播知識的氣氛。
3 文化惠民,打造多維度文化傳播模式
文化惠民工程是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提出的,而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設置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在政府文化惠民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近幾年隨著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的提出,圖書館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圖書館要在環境友好型城市中逐步樹立起推動全民閱讀、推進知識傳播、促進社會和諧主陣地的良好形象,提升圖書館知識傳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溝通與聯系,設置讀者反饋通道,建立起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相互促進的紐帶與橋梁。
圖書館是為了滿足讀者的文獻需求而存在的,同時肩負著引導讀者多讀書、讀好書的重要責任,傳統的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環境友好型城市圖書館的服務要求。中科院政策研究所的顧強研究員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汗也要想生存與發展,必須主動擁抱互聯網,不斷變革創新。圖書館作文文化的前沿陣地同樣不能例外。2016年8月3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達到24.5%。由此可見,讀者獲取信息的途徑的重心正逐步轉向互聯網和手機客戶端,圖書館開拓傳播渠道已經刻不容緩。
內容是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的基礎,信息的深層次的資源整合和內容的規范整理加工,利用廣播模式,依托互聯網向多媒體、多平臺的全方位同時發布,引導讀者進行獲取深層次的閱讀,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增加讀者的粘性,提高圖書館服務的社會價值。
臺灣中科院副院長曾志郎先生曾經說:“閱讀是教育的靈魂”,圖書館的核心服務永遠是閱讀,閱讀的推廣是指圖書館通過開展各種閱讀活動培養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導讀者對閱讀興趣的培養是圖書館的重要工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讀者的閱讀不再僅僅限于紙質文獻,計算機、手機、電紙書、公共讀報機等越來越多的閱讀媒介可供讀者選擇,閱讀也從從前的文字閱讀逐步轉向語音、畫面、圖像等多種閱讀模式,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曾說過:傳播速度飛快,使信息脫離時空,遠遠超出書寫和印刷文字的傳播能力,把我們帶入一個同時性和瞬間性的世界。筆者認為圖書館在知識傳播過程中應不斷拓展自身傳播模式,依托科技發展,實現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文字資源與影音資源、單純閱讀空間與社會空間之間的聯系與整合,多維度拓展知識傳播渠道,豐富讀者閱讀模式。
綜上所述,環境友好型城市圖書館的建設應當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注重知識文化的傳播方式的延伸,實現知識與社會和諧、知識與科技、知識與生態環境等的多方面融合,為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提供知識支撐引導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方向,體現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設要求,創建環境友好型城市圖書館的新形勢。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2]劉熙.兩型社會內涵比較探析[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科學教育家,2008(8):9.
[3]葉文忠.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的內涵和特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85-89.
[4]李忠霞.新建社區圖書館建設探討[J].圖書館論壇,2007(4):178-181.
收稿日期:2017-05-02
課題號名稱:環境友好型城市圖書館服務的新環境、新理念、新模式策略.課題號:201602A337
作者簡介:蔡振華(1982-) 男,碩士,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