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通常而言,電梯安全回路是由一只安全繼電器串接入若干安全保護元件組成,安全回路作為電梯控制系統的重要回路,其與電梯的正常運行直接相關,因此應重視對電梯安全回路的研究。在本案,筆者以XIZI OTIS OH5000型電梯為例,在分析電器安全回路故障的基礎上,提出改進設想。
關鍵詞:電梯;安全回路;改進
中圖分類號:TU8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0-0058-01
研究發現,電梯的任一安全保護元件斷開時,安全繼電器便會失電釋放,同時常開觸點會將控制回路斷開,進而停止電梯運行。鑒于電梯電梯故障常與安全回路相關,應重視對電梯安全回路的研究。
1 電梯安全回路
XIZI OTIS OH5000型電梯目前在建筑領域的使用較為普遍,其安全回路包括限速器開關、檢修開關、底坑對重緩沖器開關、上(下)極限聯鎖開關、安全鉗開關、安全窗開關、盤手輪開關、轎廂緩沖器開關、張緊輪開關、錯缺相繼電器、底坑及轎頂急停等。在正常條件下,電梯的安全回路處在閉合狀態,電路通斷。鑒于安全保護元件串接入安全繼電器,則任一元件異常斷開都會斷開安全回路,并最終導致電梯停止運行。針對電梯安全回路故障,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測量電阻法、測量電壓法及短接法。其中,測量電阻法是用萬用表的電阻檔逐一測量安全回路中觸點的電阻值,并通過排除正常觸點來找出故障觸點,注意測量電阻法應在斷電后進行;測量電壓法是通過測量安全回路的電壓來找出故障,通常存在明顯電壓降的位置便是故障點;短接法是用導線將安全回路中的故障嫌疑點連在一起,以縮小故障的檢測范圍及快速確定斷點。下面,筆者以電梯停運為例來分析安全回路的故障。
鑒于安全回路故障是電梯停運的主要原因,則首先應檢查電梯的安全回路是否存在故障,即:檢查LCBⅡ板上/BS燈的狀態,燈亮表明安全回路斷開,反之則安全回路正常。在燈亮的情況下,應找出存在異常的開關。因為緊急運行開關可與井道開關回路部分短接,則應打機房檢修。
2 電梯安全回路的改進設想
鑒于電梯安全回路的故障率相當高,因此為了保證安全回路的正常運行,筆者提出如下改進設想:
(1)從電梯控制系統來看,引入計算機技術無疑提供了新的改進設想,具體如下:一是將電梯安全回路涉及的全部安全保護元件信息輸入電腦控制器的輸入接口,并用先進的控制軟件來調控電梯的運行狀態及排查安全回路故障等;二是將安全回路接入電腦串行的通訊接口及將全部安全保護元件接在安全回路上,且每一安全保護元件都設有地址編碼,以便電腦全面監測相應位置上安全保護元件的信息及及時顯示出相應的故障信息,如電梯運行故障、安全保護元件的狀態信息等。
(2)從檢測方法上,建議進行如下改進:一是將檢測電阻設計加入主板設計中,即:若安全回路的電阻檢測值與設定標準相符,表明安全回路正常,此時繼電器在控制主板的作用下吸合及實現電梯正常運行,而若安全回路的某一元件異常或出現短接現象,電阻值顯示為0或∞,表明安全回路故障,此時繼電器無法閉合及電梯停運;二是按安全開關的使用數量來設定電阻值。針對上述改進設想,其具有如下優勢:及時防止安全回路或其中任一開關短接;安全回路與主板相連有助于對繼電器的及時控制,從而降低了安全回路發生粘連的幾率;預防了安全回路短路。
針對XIZI OTIS OH5000型電梯,則為了降低電梯安全回路故障的查找難度,筆者認為可進行如下改進嘗試:首先,在電梯上安裝編有序號的OTIS RS5等串行板卡,并通過在其上設DIP開關來標注獨立的地址;其次,在需要接入安全回路的位置裝上串行板卡,并將開關進線接在鄰近串行板的編號端口上;最后,將電梯的全部串行板用串行線接到機房的微機端口上,以便用微機程序來讀取串行板卡的端子信號及運用軟件來進行邏輯運算。應用表明,當電梯的某一安全保護元件斷開時,運用微機便可快速確定故障點,從而縮短了安全回路檢修的時間,同時也有助于成本控制。
3 結語
綜上研究,電梯的安全運行在一定程度上由安全回路所決定。因此,為了保護電梯、乘客及維保人員的安全,應重視對電梯安全回路的研究。本文筆者舉例分析了電梯安全回路故障及其改進設想。研究表明,為了降低電梯安全回路的故障率及快速確定故障點,既可從控制系統入手,即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在電梯安全回路中,以實現電梯運行控制與故障診斷的智能化,也可從檢測角度來進行改進,如將檢測電阻設計加入主板設計中、按安全開關的使用數量來設定電阻值。
參考文獻
[1]黃永堅.分析電梯的安全回路及其改進設想[J].電子測試,2016,(14):46+40.
[2]黃永堅,梁敏健.電梯電氣安全回路故障檢測方法綜述[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6,(10):109-111.
[3]孔維佳.論XIZIOTISOH5000型電梯安全回路的檢修[J].科技視界,2014,(11):104-105.
[4]黃海華.提高電梯門回路和安全回路安全性能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13,(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