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琦+徐鳳花++張書敏++吳優(yōu)++張晴



摘要:將崩解濾紙能力強的菌系1在30 ℃條件下以水稻秸稈為唯一碳源連續(xù)馴化41代,25代后羧甲基纖維素鈉(CMC)酶活力、濾紙酶活力和秸稈失重率基本穩(wěn)定,較第1代提高了59.7%、61.0%和62.4%。利用PCR-DGGE對馴化進程中菌系1細菌組成多樣性及優(yōu)勢菌群的變化動態(tài)進行分析,原始樣品共檢測到13個主要條帶,優(yōu)勢菌群由Solitalea sp.、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和一些不可培養(yǎng)微生物組成。經濾紙及水稻秸稈馴化,部分細菌被淘汰,微生物多樣性減少,濾紙和水稻秸稈馴化穩(wěn)定期優(yōu)勢菌群均包括多形擬桿菌屬(Bacteroides sp.)、梭菌屬(Clostridium sp.)和假單胞菌屬,表明這些優(yōu)勢菌群對濾紙纖維素和水稻秸稈纖維素均有較強的降解能力,此外,條帶10(Uncultured Clostridium sp. Clone 3-2)在水稻秸稈馴化33代顏色變深成為優(yōu)勢菌,推測在水稻秸稈降解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菌系1;馴化;水稻秸稈;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多樣性;優(yōu)勢菌群
中圖分類號: X17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8-0257-04
2013年黑龍江省水稻秸稈量為2 400萬t,約占秸稈總量的39.3%[1]。由于水稻秸稈木質素縮聚單元比例較高,與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結合較緊密,硅質化程度高[2],同時黑龍江年均氣溫較低,因此其自然降解速度緩慢,資源化利用率低,大量焚燒嚴重污染環(huán)境。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選育出一些能夠降解水稻秸稈的菌株,主要包括木霉菌、青霉菌和一些細菌,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單菌株產酶能力有限[3],且水稻秸稈結構復雜,很難被高效降解,而菌系通過多種微生物協(xié)同作用對水稻秸稈降解效果更好,然而,目前對菌系的研究較少。本試驗在30 ℃下以6種不同來源的樣品為菌源,采用限制性篩選的方法,利用水稻秸稈定向馴化培養(yǎng),獲得能夠高效穩(wěn)定降解水稻秸稈的菌系,并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揭示該菌系細菌組成多樣性及優(yōu)勢菌群的變化動態(tài)。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來源(表1)
1.2培養(yǎng)基
富集培養(yǎng)液[4]:蛋白胨5 g,酵母粉1 g,NaCl 5 g,CaCO3 2 g,微量元素液0.5 mL,土壤浸汁100 mL,蒸餾水900 mL,121 ℃滅菌30 min。
微量元素溶液成分:ZnSO4 0.29 g,CaCl2 0.24 g,CuSO4 025 g,MgSO4 0.17 g。
土壤浸汁:土壤與去離子水以質量比1 ∶1,攪拌混合,過濾,滅菌后備用。
蛋白胨纖維素培養(yǎng)液(PCS)[5]:蛋白胨5.0 g,纖維素(新華濾紙/水稻秸稈)5.0 g,NaCl 5.0 g,CaCO3 2.0 g,酵母粉 1.0 g,蒸餾水1.0 L,121 ℃滅菌30 min。1.3試劑
EDTA(乙二胺四乙酸)、SDS(十二烷基磺酸鈉)、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磷酸二氫鈉、異丙醇、蛋白酶K、磷酸氫二鈉、異戊醇、溶菌酶、Tris-飽和酚、甲叉雙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去離子甲酰胺、尿素、冰乙酸、過硫酸銨、DNA膠回收試劑盒,試劑均為分析純。
DNA提取液的配制[6]:0.1 mol/L Tris-HCl,0.1 mol/L EDTA,0.1 mol/L Na3PO4,1.5 mol/L NaCl,1% CTAB,pH值為8.0。
1.4試驗方法
1.4.1樣品富集稱取1~6號樣品各10 g,分別加入 150 mL 富集培養(yǎng)液中,30 ℃恒溫振蕩培養(yǎng),富集3代,10 d/代,傳代接種量為15%。
1.4.2菌系初篩采用濾紙條崩解法,向150 mL蛋白胨纖維素培養(yǎng)基(濾紙)中接入20 mL富集培養(yǎng)液,30 ℃靜置培養(yǎng),馴化5代,10 d/代,選擇濾紙崩解的樣品,繼續(xù)多代馴化。
1.4.3菌系復篩待菌系降解濾紙能力穩(wěn)定后,采用蛋白胨纖維素培養(yǎng)基(水稻秸稈)繼續(xù)定向馴化培養(yǎng),第4天測定CMC酶活及濾紙酶活,第7天測定樣品中秸稈失重率。
1.4.4纖維素酶活性測定采用DNS法[7]測定CMC酶活性和濾紙酶活性。
1.4.5秸稈失重率測定將水稻秸稈發(fā)酵液離心,棄上清,加入鹽酸和硝酸混合液,過濾,再用蒸餾水反復沖洗,將剩余物轉入培養(yǎng)皿,于105 ℃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中烘干至恒質量,稱質量。按照公式計算失重率[8]。
失重率ω=[(m1-m2)/m0]×100%。
其中,m0為水稻秸稈初始質量(g),m1為培養(yǎng)皿與樣品烘干恒質量(g),m2為培養(yǎng)皿質量(g)
1.4.6菌系DNA提取及PCR-DGGE分析
1.4.6.1菌系總DNA提取及純化取原始樣品以及濾紙和水稻秸稈馴化中期、穩(wěn)定期的發(fā)酵液為樣品,置于離心管(樣液為10 mL),-20 ℃凍存。按照呂新等報道的高鹽法[6]提取DNA,得DNA粗提液,取5 μL作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并選用OMEGA生物技術公司的瓊脂糖凝膠回收試劑盒進行膠回收,純化DNA。
1.4.6.2菌系16S rDNA V3可變區(qū)PCR擴增用于DGGE電泳的 PCR 擴增產物引物序列為[9]338F (5′-CGCCCGCCG
CGCGCGGCGGGCGGGGCGGGGGCACGGGGGGACTCCTACGG
GAGGCAG-3′)和518R(5′-ATTACCGCGGCTGCTGG-3′);反應體系[10]:模板DNA 1 μL,10×PCR buffer 2.5 μL,dNTP(2.5 mmol/L)2 μL,正反引物各0.5 μL,5 U/μL Taq聚合酶 0.25 μL,加雙蒸水至25 μL;PCR反應條件[11]:94 ℃預變性10 min;94 ℃變性1 min,65 ℃復性8 min,72 ℃延伸2 min,共40次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PCR產物經1.5%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檢測。
1.4.6.3變性梯度凝膠電泳采用Bio-Rad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對PCR產物進行分離,丙烯酰胺凝膠濃度為8%,變性劑梯度為35%~65%,電泳緩沖液為1×TAE,上樣量為30 μL PCR產物和10 μL 6×溴酚藍二甲苯氰溶液,在60 ℃、60 V條件下電泳14 h。紫外凝膠成像系統(tǒng)分析結果,并對DGGE圖譜上的優(yōu)勢條帶和差異條帶進行割膠回收,將其放入滅菌的200 μL離心管中,加入20 μL滅菌的去離子水中,4 ℃放置過夜。取2 μL DNA浸出液為模板進行PCR擴增,并再次進行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對單一條帶進行切膠回收及PCR擴增,擴增產物送交華大基因公司測序。
2結果與分析
2.1菌系馴化
將不同來源的6個樣品在PCS培養(yǎng)基(濾紙)中馴化至第5代,僅1號和3號樣品濾紙條部分崩解,其他樣品濾紙無明顯崩解現(xiàn)象。對1號和3號樣品馴化至23代,第7天1號樣品濾紙均崩解為片狀,3號中濾紙斷裂;第10天1號濾紙完全降解,菌液呈淡黃色,3號濾紙崩解為片狀,表明隨著馴化代數的增加,樣品中菌系對濾紙崩解能力逐漸增強。
2.2菌系復篩
為得到能夠快速穩(wěn)定降解水稻秸稈的菌系,將菌系1和菌系3在以水稻秸稈為唯一碳源的PCS培養(yǎng)基中定向馴化培養(yǎng),不同馴化代次CMC酶活性與濾紙酶活性如圖1所示。1~25代酶活性均逐漸提高,第25代菌系1 CMC酶活性與濾紙酶活性分別為59.4、29.3 U/mL,較第1代提高了59.7%、61.0%,菌系3為50.2、25.6 U/mL,較第1代提高了49.9%、56.1%,菌系1較菌系3高18.3%、14.5%,表明馴化培養(yǎng)對提高菌系1酶活性效果明顯,且菌系1酶活性強于菌系3。楊冰從長期耕種的水稻田中篩選出水稻秸稈降解復合菌系 I-D,37℃條件下培養(yǎng)2 d,CMC酶活最高為 24.2 U/mL[12]。
由圖2可見,在各代次馴化培養(yǎng)第7天時,1~25代水稻秸稈失重率逐漸增加,第25代菌系1和菌系3秸稈失重率為39.3%、31.0%,較第1代提高62.4%、62.3%,菌系1較菌系3高26.8%,表明菌系1對水稻秸稈降解能力強于菌系3。劉甲峰等從免耕多年還田的土壤中馴化獲得1組纖維素降解菌系,第7天稻秸失重率為30.0%[13]。朱虹等從稻草堆底土壤篩選的纖維素降解菌系第7天稻秸失重率為39.6%[14]。
2.3DGGE監(jiān)測菌系1群落結構
2.3.1菌系1總DNA提取由于菌系1降解能力強于菌系3,因此采用PCR-DGGE技術對菌系1優(yōu)勢菌群變化動態(tài)進行分析??侱NA電泳結果見圖3,各樣品基因片段大小均約為23 kb,5條主帶清晰較亮,表明DNA完整性較好,但各條帶存在拖尾現(xiàn)象,且點樣孔處均不同程度地發(fā)亮,說明樣品中含有未除去的蛋白質等雜質。以純化后的總DNA為模板進行PCR擴增,擴增產物大小為200 bp左右,條帶清晰單一(圖4),可用于DGGE分析。
2.3.2菌系1菌群組成變化動態(tài)DGGE圖譜中1個條帶可能代表1種微生物,同時顏色相對較深的條帶是優(yōu)勢菌,菌系1不同時期條帶的數目及顏色深淺存在差異,如圖5所示,在馴化過程中,微生物組成發(fā)生變化。原始樣品共檢測出13個主要條帶,說明微生物多樣性較豐富,條帶2、4、5、6、7、11、12、13顏色較深,代表菌系的優(yōu)勢細菌。濾紙馴化過程中,條帶2、4、5、11、12、13顏色持續(xù)變淺,對濾紙降解能力較弱,馴化9代,與原始樣品相比,條帶1、8、9顏色變深,條帶3、10、11顏色深淺沒有明顯變化,第23代條帶3、6、7變深,條帶1、3、6、7、8、9代表的細菌成為優(yōu)勢菌,表明這些細菌逐漸適應濾紙培養(yǎng)環(huán)境并趨于穩(wěn)定,對濾紙降解能力較強。
水稻秸稈馴化培養(yǎng)13代的樣品檢測出9個主要條帶,菌系微生物多樣性減少。與濾紙馴化23代相比,條帶2、4、5代表的細菌被淘汰,條帶1、10、11、12、13深淺無明顯變化,條帶3、6、7、8、9變淺,表明水稻秸稈馴化初期,菌系中微生物由于未能適應碳源的變化,活性降低,當培養(yǎng)33代時,條帶11消失,條帶1、3、6、7、8、9、10較深,代表的細菌為優(yōu)勢細菌,說明這些條帶代表的細菌對水稻秸稈降解能力較強,共同組成一個能穩(wěn)定降解水稻秸稈的菌系。
DGGE圖譜條帶測序后與GenBank數據庫同源性比對結果見表2,除條帶4、5、10、11、12、13與某些不可培養(yǎng)微生物相似外,其他各主要條帶的近緣菌分別歸屬于多形擬桿菌屬(Bacteroides sp.)、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梭菌屬(Clostridium sp.)和Solitalea sp.。原始樣品優(yōu)勢菌群為Solitalea sp.、Pseudomonas sp.和一些不可培養(yǎng)微生物,經濾紙馴化優(yōu)勢菌群變化較大,演替為Bacteroides sp.、Clostridium sp. 和Pseudomonas sp.,水稻秸稈馴化穩(wěn)定期優(yōu)勢菌群包括Bacteroides sp.、Clostridium sp.、Pseudomonas sp.和Uncultured Clostridium sp. Clone 3-2。
3討論
菌系1 DGGE圖譜中條帶1與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VPI-5482)同源率為97%,馴化各時期均為優(yōu)勢菌,多形擬桿菌是一種碳水化合物降解細菌,Kim等研究發(fā)現(xiàn)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VPI-5482含有1個編碼糖苷轉移酶的基因,能夠降解纖維素等多糖物質[15]。條帶3、6序列與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0-1)相似性達到99%,條帶7與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相似性為100%,在不同時期樣品中均存在。目前已有研究顯示,熒光假單胞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均具有纖維素降解能力,尹礎等分離出1株產酶能力較強的纖維素降解菌,其與熒光假單胞菌16S rDNA核苷酸同源率達到99%以上[16]。李平等將篩選的5株細菌構建1組高效纖維素降解菌系,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