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夢++羅天婭++茍均林++郭艷++嚴汀蘭+王芳



摘要:基于四川省成都市5縣(區)及宜賓、瀘州、巴中3市農村地區86戶家庭農場的實地調研數據,運用ZINB模型對家庭農場正規和非正規信貸的可獲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1)農場主性別、受教育年限、對銀行信貸的了解程度對其正規信貸可獲性有顯著正向影響;(2)對國家扶持政策的估計結果顯示,資金的政策端獲取與貸款端獲取并非互相促進,而呈替代特征且因為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大小的差異,使對扶持政策的了解在正規與非正規信貸中呈現負向影響;(3)對銀行信貸的了解對農場正規及非正規信貸可獲性皆有顯著正向影響;(4)對正規與非正規信貸估計結果整體對比可以推測,兩者間并非完全替代,某些情況下可互相促進。由此可見,要提高農場主信貸可獲性,農場主要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家庭農場建設;政府要積極引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農村非正規金融合法化進程。
關鍵詞:家庭農場;正規信貸;非正規信貸;信貸可獲性
中圖分類號: F324.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8-0313-04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傳統農業經營模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家庭農場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理想的主流載體和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1]。當前,家庭農場作為專業大戶,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資金需求旺盛[2]。隨著家庭農場生產規模的擴大,其融資需求進一步膨脹。但政府和市場的金融支持和農場對資金的需求處于供需不平衡狀態,農場主信貸可獲性低[3]。金融難題影響家庭農場的后續成長,現實情況迫切需要學術界對金融支持與家庭農場發展進行深入研究。
1文獻綜述
正規信貸主要是指從正規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民資金互助社)獲得的貸款,不受政府監管或控制的借貸活動稱為非正規金融[4]。在對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研究方面,非正規金融由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眾多學者的經驗支持[5-8]。
理論研究方面,賴秀福指出,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的家庭農場突破了傳統農戶信貸小額、短期、用途單一的局限,也對信貸支持方面的金融服務有了更高的需求[9]。總之,家庭農場融資需求額度和金融服務需求強烈[10]。在家庭農場信貸可獲性方面,貢偉宏指出,農場主第一融資渠道主要以自有資金、抵押資產及不動產為主,融資需求額度普遍較大,信貸可獲性不高,資金短缺成為家庭農場發展的擎肘[11]。很多剛起步的家庭農場因不具備金融機構要求的抵押或擔保條件,很難獲得貸款[12]。進一步針對正規信貸中以聯保貸款、抵質押貸款為主的貸款方式仍不能滿足家庭農場多樣化需求的現實,學者們對該現象進行了分析,蘭勇等認為,家庭農場認定標準模糊、法律地位不明確是農場主申請抵押貸款困難的重要原因[13];岳正華等指出,新型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短缺、農場主教育水平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也是可能的原因[14];王春賢認為家庭農場地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產權界定模糊,都限制了家庭農場抵押貸款的可獲性[15]。綜上,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缺失、農村征信體系建設滯后、金融服務供給路徑依賴等都使得家庭農場發展受到現代金融服務的制約[16];而非正規信貸如民間借貸行為的不規范則又會損害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的權益[17]。由此,從正規與非正規信貸角度對農場信貸可獲性進行對比分析具備現實意義,故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實證考察。
在實證研究方面,汪艷濤等用多元Logit方法對不同來源的農村金融支持效果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金融機構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農場自有資金對家庭農場的培育具有顯著影響[18]。蘭勇等運用Tobit模型探討信貸規模的影響因素,提出構建包括信貸、保險、期貨等內容的多元化家庭農場金融支持體系[13]。周月書等運用Logistic模型分析家庭農場信貸可獲性,得出家庭農場是否有抵押或他人擔保是主要影響因素,建議農村金融機構適當調整經營策略和市場定位,創新金融產品[12]。易小蘭用實際信貸在申請信貸中所占比重衡量農戶的正規信貸可獲性,利用Tobit回歸分析得出貸款申請規模對農戶正規貸款可獲性有負向影響等結論[19]。張兵等采用多項Logit模型和Heckman兩階段選擇模型,實證檢驗了非正規金融,提高了農戶的信貸可獲性[20]。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的服務對象以及借款用途具有顯著差異,二者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張兵等提出要加快農村非正規金融合法化[20]。但遺憾在于,上述研究多單獨針對正規信貸、非正規信貸、信貸整體可獲性的影響因素進行考察,亦或從正規與非正規金融服務對象或作用效果的角度研究,但同時對家庭農場正規與非正規信貸可獲性的影響因素進行對比分析的研究尚有不足。
因此,本研究以家庭農場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的可獲性差異及其各自的影響因素,為發展情況不同的家庭農場拓寬融資渠道、有針對性地獲得各項貸款提出建議,正視非正規信貸在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國家扶持家庭農場發展和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支持提供借鑒。
2數據來源與研究設計
2.1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筆者所在課題組2016年1—3月分別對四川省成都市的崇州、溫江、大邑、郫縣、雙流以及宜賓、瀘州、巴中等地的家庭農場進行的實地調研。在正式調研之前,筆者所在課題組設計了訪談提綱,對各地農工委領導及資金互助社理事進行了訪談,了解當地家庭農場規模和信貸現狀方面的一些實際情況。調研對象為各家庭農場農場主,采取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樣本農場的選取是綜合考慮地區家庭農場發展狀況、發展特色、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家庭農場的空間分布特征后確定的。成都市周邊家庭農場發展快、數量多并形成集聚,而宜賓、瀘州、巴中市在四川省中示范性家庭農場數量靠前。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102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86份,有效率為84.31%。
2.2變量選取及描述性統計
根據以往研究結果[18],以及筆者在調研中對家庭農場農場主信貸可獲性影響因素的觀察,由此確定本研究須探究的家庭農場信貸可獲性影響因素,并給出了影響因素對信貸可獲性影響的預期方向(表1)。
由表1可見,農場主年平均正規信貸次數為1.04次,年平均非正規信貸次數為1.36次,非正規信貸的可獲性更高。
2.3實證設計
2.3.1模型選擇一方面,由于本研究被解釋變量屬于離散計數模型,對應常用計量方法為泊松回歸(POISSON)或負二項回歸(NBREG),為選擇恰當估計方法,筆者對總體的均值和方差是否相等首先進行α檢驗,結果在5%置信水平上顯著拒絕總體均值方差相等的原假設,提示樣本數據存在過度離散,服從負二項分布,應采用負二項回歸模型。另一方面,由于樣本被解釋變量中0占比在50%左右,故這里考慮使用零膨脹負二項回歸(ZINB)方法進行復合估計。當然,出于穩健考慮筆者同時對負二項回歸的情況進行了報告。
2.3.2模型構建在實際的零膨脹計數模型中,由于觀察值中有太多的0,為此,把總體分為零計數和非零計數2個子集建立混合的概率分布(這里以正規信貸可獲性為例):
3實證結果及分析
3.1家庭農場信貸可獲性影響因素的實證結果
按照上述實證設計,本研究實證估計結果見表2。
3.2家庭農場信貸可獲性影響因素對比分析
由表2可以簡單看出,各影響因素在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間的顯著性表現和符號方向均具有一定差異,為便于對比,本研究將各類影響因素劃分為公共部分與非公共部分進行討論,結果見表3。
3.3公共影響因素分析
農場主對國家扶持家庭農場相關政策了解的回歸系數為負,在0.01水平上顯著,這看似與常識不符,實則暗示農場資金的政策端和信貸端來源間存在擠出效應,國家對家庭農場進行扶持,包括直補、流轉土地租金補貼、貸款貼息補貼、農機補貼、農資補貼等,農場主越了解國家扶持政策,越容易有針對性地從國家獲得多方面補貼,從而彌補自己的資金缺口,農場主對國家扶持政策的了解有效減少了獲取政策端資金所花費的時間、精力等要素,由此可能從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角度對此進行分析,替代效應會使農場主更傾向于選擇政策渠道而減少貸款渠道,但收入效應使農場主增加對這2種渠道的選用,在正規信貸的可獲性中,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對扶持政策的了解會減少正規信貸的可獲性,而非正規信貸則相反,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對扶持政策的了解增加了非正規信貸的可獲性。
不論在正規還是非正規信貸中,農場主對銀行信貸的了解情況系數均為正,分別在0.05、0.01水平上檢驗顯著,說明農場主越了解銀行信貸政策,信貸可獲性越高,且提示在某些情況下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是相互促進的。
同樣,無論對正規或非正規信貸,融資抵押品虛擬變量的實證結果說明,不同融資抵押品的差異會影響家庭農場主信貸的可獲性。相對于農房抵押貸款,用農作物預期收益作抵押或信用貸款的農場主獲得正規信貸支持的可能性更小。可能的解釋是住房在農房產權界定清晰和農房抵押貸款已經正式實行的背景下,是金融機構最為熟悉的抵押品之一,而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的擔保風險較大,信用貸款又對家庭農場的發展規模和前景以及農場主社會關系要求更高,故以農房為抵押更易獲得信貸支持。
3.4非公共影響因素
從正規信貸可獲性、模型回歸結果來看,性別、年齡的回歸系數都為正,且性別在0.01水平上顯著。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容易獲得正規貸款。教育水平高的農場主正規信貸資金的獲得可能性更大,這與筆者的預期一致。家庭農場是否擁有技術通過了0.0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但系數為負,說明擁有先進技術的農場主獲得正規信貸的可能性小,與預期相反。可能的原因是農場主正規信貸的途徑主要有農信社、銀行,最常見的有抵押貸款和信用貸款2種方式,抵押貸款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或農村居民房屋產權為抵押品,信用貸款則要求家庭農場經過前期發展已有一定的資本積累,達到一定的資產規模,對農場主社會關系要求也較高,對家庭農場擁有的技術要求不高。在非正規信貸可獲性方面,土地流轉價格系數為負,在0.1水平上顯著,說明地租越高,農場主非正規信貸的可獲性越低,這與預期一致。
4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基于四川省成都市5縣(區)及宜賓、瀘州、巴中3市農村地區86戶家庭農場的調研數據,運用ZINB模型對家庭農場正規和非正規信貸的可獲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1)描述性統計方面,農場主的非正規信貸可獲性更高。(2)公共影響因素部分,農場主對國家扶持政策的了解情況和對銀行信貸的了解情況對農場主信貸可獲性均影響顯著,農場主越了解扶持政策,其正規信貸可獲性越低、非正規信貸可獲性越高,這可能是由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作用強度不同導致;農場主對銀行信貸的掌握程度越高,其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的可獲性都越高,這說明正規渠道和非正規渠道在某些情況下是相互促進的;而在融資抵押品中,農村住房更能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信任。(3)非公共影響因素部分,農場主的性別對其正規信貸可獲性有顯著正向影響;家庭農場是否擁有技術對其正規信貸可獲性有顯著負向影響;土地流轉價格對其非正規信貸可獲性有顯著負向影響。
綜上所述,家庭農場主正規和非正規信貸的可獲性存在差異。首先,農場主自身特征對其正規信貸可獲性影響較大。其次,由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對比作用,農場主對國家扶持政策的了解對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可獲性的影響是不同的。最后,在某些情況下,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之間是相互促進的。
從本研究結論中可以得到以下啟示:(1)農場主自身方面,農場主可以通過互聯網等途徑,學習先進的農場生產、管理技術,在第一、第三產業融合發展背景下,發展新型家庭農場,延長產業鏈,實現規模經營和增加收入,提高資金供給方對其還款能力的評價。(2)信息獲取方面,農場主要主動了解國家扶持家庭農場的相關政策和銀行最新信貸政策,拓寬自己的資金來源渠道。(3)政府舉措方面,政府要積極引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金融支持體系良好的外部環境。完善《物權法》《擔保法》,夯實土地流轉,推進農房、宅基地、承包地確權,引導建立產權評估機構和產權交易市場,為農場主信貸擔保問題的解決提供保障。由于農場主非正規信貸可獲性更高,說明現階段非正規信貸途徑在解決家庭農場資金難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以加快農村非正規金融合法化進程。
參考文獻:
[1]黃桂弟. 發展家庭農場建設現代農業——來自松江家庭農場的思考和啟示[J]. 統計科學與實踐,2010(8):43-44.
[2]劉向華. 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困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0):31-35.
[3]郭伊楠. 家庭農場融資問題研究[J]. 南方金融,2013(3):59-61.
[4]Adams D W,Fitchett D A. Informal finance in law-income country boulder,CO[M]. Portlangd:Westview Press,1992.
[5]Calomiris C W,Rajaraman I. The role of ROSCAs: lumpy durables or event insura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6(1):207-216.
[6]Tang S Y.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J]. World Development,1995,23(5):845-855.
[7]Aleem I. Imperfect information,screening,and the costs of informal lending: a study of a rural credit market in Pakistan[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3):329-349.
[8]Jain S. Symbiosis vs. crowding-out: the interac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59(99):419-444.
[9]賴秀福. “家庭農場”融資需求及支持模式研究——以新疆縣域農業現代化調研為例[J]. 中國金融家,2013(11):58-61.
[10]姚林華. 廣西家庭農場金融需求調查[J]. 農村經營管理,2013(10):24-25.
[11]貢偉宏. 青海省家庭農場金融服務探討[J]. 青海金融,2013(7):4-6.
[12]周月書,殷悅,于嘉茵. 家庭農場信貸可獲性影響研究——基于江蘇宜興與睢寧家庭農場的調查[J]. 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3):78-85.
[13]蘭勇,周孟亮,易朝輝. 我國家庭農場金融支持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2015(6):48-56.
[14]岳正華,楊建利. 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的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4):420-424.
[15]王春賢. 關于安徽省家庭農場金融服務情況的調研與思考[J]. 金融經濟(理論版),2013(11):173-175.
[16]李善民. 家庭農場金融服務困境及其優化路徑——以廣西151戶家庭農場為例[J]. 南方金融,2014(5):62-66.
[17]江維國. 家庭農場發展中的金融支持體系構建[J]. 南方金融,2014(2):56-58.
[18]汪艷濤,高強,金煒博. 農村金融支持影響家庭農場培育的機理與實效——基于金融支持來源視角的實證檢驗[J]. 財經論叢,2015(9):34-41.
[19]易小蘭. 農戶正規借貸需求及其正規貸款可獲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2(2):56-63.
[20]張兵,張寧. 農村非正規金融是否提高了農戶的信貸可獲性?——基于江蘇1202戶農戶的調查[J]. 中國農村經濟,2012(10):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