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人口大國,在當前也面臨著土壤污染的嚴峻形勢。針對土壤污染的治理,需要土壤修復行業的支持,但是從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存在融資困難、修復技術水平低、治理政策完善度不夠等問題,這對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以及土壤污染的有效治理不利。基于此,文章先簡要分析了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現狀,然后探討了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新商業模式的構建方法,最后對土壤修復工作的未來進行展望,希望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土壤污染;土壤修復;商業模式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7)03-0025-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008
Abstract:China is a populous country, and itis faced with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soil pollution currently.For the status and harm of soil pollution, soil remediation industry should be supported. However, there are plenty of problems in soil remediation process, such as financing difficulty, low level ofremedy techniques, poor policies, etc. Itcould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remediation and th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soil pollution.Based on the this background of soil pollutionChina,the developing status existing in soil remediation industry in China were brieflyanalyzed. And the new business models to buildare discussedin soil remediation industry.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future trend of soil remediationindustry, and provides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for soil pollution government work.
Key words:Soil Pollution; Soil Remediation; Business Model
在2014年4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及國土資源部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明確指出了我國當前的土壤污染超標率達到16.1%,并且耕地污染超標率達到19.4%,林地及草地的污染超標率也在10.0%以上,這提示了土壤污染同大氣污染及水污染的防治重要性趨于統一。同時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中也指出要做好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作。而2016年我國財政部及環境保護部發布的《土壤污染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提出了土壤污染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這為土壤修復行業商業模式的構建提供有力依據。
1 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面臨的問題
1.1 土壤污染情況需進一步明確
雖然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指出了我國土壤污染的基本情況,但是給出的確實廣義上的污染概念及數據,并沒有指出污染的具體情況,因此土壤污染的具體情況還需要進一步明確[1]。上海人口眾多,工業比較發達,相應的土壤是能夠污染也比較嚴重,以綠地土壤為對象,土壤中Cu、Zn、Pb、Cd等重金屬含量較高,因此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快開展各地區土壤污染情況的調查工作,以便為土壤修復行業提供準確的土壤污染信息。
1.2 土壤污染相關防止策略、法律法規以及標準需進一步完善
在土壤污染的防止上目前依舊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現行的土壤防治法律中只給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具體包括推廣病蟲害綜合預防、減少農藥使用、保持水土平衡等。雖然說《土壤環境保護法》草案也形成,但是該法律的出臺仍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對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而言是不利的。
此外,在防治的技術以及標準上,也存在一定的缺失[2]。以上海地區土壤修復為例,自2005年上海成立土壤中心以來,上海實施了污染土壤風險評估,并且研究制定了《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2014年來,上海又陸續頒布了《關于保障工業企業及市政場地再開發利用環境安全的管理辦法》(滬環保防〔2014〕188號)、《上海市場地環境調查技術規范》、《上海市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滬環保防〔2016〕226號)等法規及標準規范。然而隨著經濟的的快速發展,制度的針對性以及評價標準往往與現實有較大差異。此外由于我國地理環境復雜,污染因素眾多,這些標準往往不適用于一些特殊的污染問題防治,因此形成一套針對性強、操作性強以及的防治標準還需要一段時間。
1.3 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究較緩
土壤污染的修復技術涉及到多個領域,技術較為復雜,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有修復技術相關研究成果,但是相比發達國家,依舊存在較大的差距,相關修復方案要不就是成本較低但是修復效果不佳,再就是效果雖然較好但是成本高昂,真正經濟可行的修復技術手段較少。同時,我國現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雖然有些是從國外引進的,但是由于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式以及生產方式的差異,使得這些修復技術的針對性、適用性以及整體性較低,這難以滿足當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實際需求。雖說在2015年國家發布了《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篩選指南》,但是內容上比較粗糙,形成詳細、完善并且具有針對性的技術體系依舊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此外國內相關的修復技術研究的支持與引導缺失也為防治技術無較大的參考意義,這對土壤修復行業發展不利。
1.4 土壤修復設備化、行業規模化以及產業化發展滯后
我國土壤污染場地修復的技術研發比發達國家落后將近20年的時間,因此無論是修復技術還是修復設備都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一些關鍵的修復設備依賴進口,這必然會制約我國土壤修復設備化、產業化發展[3]。具體分析,在對污染現場的快速檢測中所使用的手持式便攜檢測儀器依賴進口,國內相關的檢測設備研發中,自主研發工作才剛剛開始。
1.5 資金籌集困難
受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問題影響,使得法律中對土壤污染法律責任主體以及污染人員應付的法律責任界定模糊,同時土壤污染往往是大面積污染,需要消耗大量的修復資金,容易造成資金緊缺問題。具體而言,首先是土壤污染的責任主體不明確,在以往計劃經濟背景下,我國建設了大量的國有生產企業,后續經過體制改革以及產業重組,使得產權關系、工農關系等變得更加復雜,在明確污染主體責任上存在較大難度,很難用傳統“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去追究污染責任。其次是污染主體的產權雖然較為明確,但是污染產生后生產停止,企業無法盈利,必然沒有能力支付高額的土壤修復費用;最后是大面積農田污染對責任人的認定比較困難,所以相關的土壤修復資金大多有政府承擔。
1.6 管理機制不完善
土壤環境管理涉及到很多的部門,這使得監管職權被分散,各部門之間常常缺乏聯動及約束,這使得監督機制缺失,使污染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懲治,歸根結底還是管理機制不完善造成的。
2 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商業模式構建策略
2.1 第三方治理以及PPP模式
土壤修復行業使環境服務業,在201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其中指出了環境污染應依賴第三方的防治,加快推薦環保服務業的專業化及產業化發展步伐,從而使以往由政府以及企業進行土壤治理變成向環保企業購買治理服務的方向轉變,這為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契機。
PPP商業模式及公私合作模式,是一種能夠促進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新型項目融資行為。在該模式的引導下,鼓勵私營以及民營企業同地方政府聯合進行土壤修復工作,這樣就可以總以往政府的自主運營變為政府與企業向土壤修復公司購買環保服務[4]。在這種模式下,土壤修復公司和政府的關系已經不再是政府給予行業相應的財政補貼,而是建立一種商業合作的模式,這對兩者都非常有利,即對于政府而言,通過與企業聯合,可以大大降低負債壓力,與企業分擔環境治理風險;而對于土壤修復公司而言,則能夠獲得更多的治理份額,同時還能夠與政府一同承擔治理風險。
地方政府、私營以及民營企業、土壤修復行業共同推行PPP商業模式,對提升土壤修復產業規模意義重大,進一步為具有經驗以及技術優勢的土壤修復公司賦予更大的競爭優勢。
2.2 多種土壤修復商業模式概述
進行土壤污染的修復,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但是當前我國的土壤修復行業卻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修復行業的商業模式不清晰一直都是影響土壤修復公司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土壤污染的修復中,牽涉到多方利益,具體包括政府、開發商、當地居民、修復公司、污染企業,多方利益主體的責任確認存在較大難度,這使得土壤污染經常會產生責任相互推諉的問題。
針對當前我國的土壤污染現狀,需要積極探索適宜且可持續發展的修復商業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以便形成污染企業、利益主體、修復公司等多元化資金供應[5]。參照國內外相關經驗,下面介紹幾種土壤修復商業模式。
2.2.1 墊資修復模式
主要是由污染場地的所有人授權具有一定專業資質的修復公司進行污染治理,在修復過程中由修復公司先墊付修復資金,經過政府以及場地所有人驗收并且土地符合使用標準后,再由污染場地的所有人將合同約定價格付給修復公司。
2.2.2 “修復-開發-移交”模式
污染場地的所有人及政府相關部門委托,由具備一定資質的專業修復公司承擔污染治理項目的投資、融資以及進行修復治理,驗收合格后,在協議規定的年限可以對場地進行開發利用,并且準許修復公司向用戶收取費用以償還貸款并且賺取利潤,整個過程中政府發揮監督權,在約定期限滿后,需要將修復公司建成的設施無償或者有償移交給政府或者污染場地的所有人。
2.2.3 “受讓-修復-轉讓”模式
污染場地的所有人以及相關政府委托具有一定資歷的修復公司進行場地污染治理,修復公司承擔污染修復的資金籌集工作,在修復完成并且驗收合格后,專業修復公司可以將場地進行轉讓,以回收資金并賺取利益。
2.2.4 其他模式[6]
無論那種商業模式,土壤修復行業須引入社會資本才能煥發活力。社會資本的目的在于盈利,評估土地的商業價值、污染治理成本、社會效益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鼓勵開發政策和污染治理監管政策,保障公眾的參與權,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未來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健康發展的關鍵。這條修復治理之路能否走好,不僅依靠廣大企業的智慧和膽魄,更需要具有大智慧和膽魄的地方政府先試先行,為我國土壤修復市場商業模式摸出一條可行的道路。
3 我國土壤修復工作展望
我國的土壤修復行業屬于初期的成長階段,依舊國外土壤修復行業發展階段,將行業分成:研發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很明顯,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尤其是在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的背景下,在未來的幾十年,土壤修復行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在土壤修復工作上,我國應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土壤修復工作經驗,防止過度修復的出現,應當綜合考量土地利用及土地特點建立合理的修復目標,并且還應建立一種風險性的管理體系,保證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
此外,還應該加快污染修復技術、設備以及藥劑等的研發力度,可以在國家相關領域研究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實現技術、設備以及藥劑材料的國產化,在研發過程中,應充分結合我國基本國情,研發一些實用型較強的修復技術及設備,加快推進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逐漸朝著市場化以及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4 結語
總之,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土壤污染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相關的土壤修復行業也依舊處于初期的成長階段,并且在行業發展過程中也同時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基于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實現土壤修復技術、設備及藥劑材料的高水平以及國產化,依據產業發展情況制定商業化的發展模式,從而促進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得以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張雄,王龍山,郭巨權等.土壤修復過程中重金屬形態的研究綜述[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2,12(02):271-278.
[2]李安婕,全向春,王龑等.基于PROMETHEEⅡ法的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篩選及應用[J].環境工程學報,2012,6(10):3767-3773.
[3]楊勇,何艷明,欒景麗等.國際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綜合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2,7(10):92-98.
[4]駱永明.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現狀與趨勢[J].化學進展,2009,23(Z1):558-565.
[5]高彥鑫,王夏暉,李志濤等.我國土壤修復產業資金框架的構建與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13(S2):597-601.
[6]孫旭東.當前形勢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前景及商業模式的探討[J].中國經貿,2015,(9):181-182.
收稿日期:2017-05-09
作者簡介:尚鳴(1982-),男,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修復技術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