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萍 王立福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124-01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轉折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與小學要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要指導家長為幼兒做好生活常規、學習品質、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入學準備,宣傳提前學習、片面準備的危害。小學要堅持‘零起點教學,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生活。幼兒園和小學應雙向銜接,相互配合,有效緩解家長“跟不上”的擔憂,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由于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課目的繁重,許多孩子在進入小學后出現疲勞、消瘦、害怕學習等現象。他們往往一開始興致挺高,可幾天下來問題就出來了。有的總是丟三落四,不是把鉛筆盒丟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師讓他帶什么東西,老師上課講了什么也說不出來;有的特別膽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對老師說,上課尿憋急了寧愿尿褲子也不舉手報告;有的不會聽講,不做作業不說,連基本的課堂常規也不懂,上課隨便下位、說話、喝水;有的不懂得謙讓,不懂得關心別人;還有一些孩子則不敢跟別人說話,不會和同學交往……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會一一擺在老師和家長面前。
一、科學設置園本課程
幼兒園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做好課程設置。要從環境創設、主題活動、生活活動、區域活動、家園共育、集體教學等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展開對幼兒學習、能力、習慣、品質等方面的銜接。“4月份閱讀節”“5月份節日大聯歡”“6月份走近小學”“7月份小學在等我”“8月份我們畢業了”
在環境創設方面,可以圍繞“名字的妙用” “奇妙的漢字”“ 各種各樣的書”“圖書館”四條線索布置生動有趣的主題墻,讓幼兒在環境的氛圍下感受漢字的好玩和奇妙。
在主題活動方面,可以安排“4月份閱讀節”“5月份節日大聯歡”“6月份走近小學”“7月份小學在等我”“8月份我們畢業了”等主題實踐活動。讓小學課程在活動中漸漸走進孩子們的內心。
在生活活動方面,可以通過讓幼兒學習“百家姓”,玩猜名字等游戲,也可以利用餐前和放學前的時間讓幼兒上臺進行自我介紹名字的來歷等活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另外還可以開展“圖書漂流”“繪本分享”“口述日記”等活動,讓閱讀的種子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扎根成長。
在家園共育方面,要成立班級故事聯盟委員會、建立班級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讓幼兒在書香的浸染下,愛上閱讀,并能夠用說說、畫畫等方式進行創造性的表現。另外要適時召開大班下學期幼小銜接家長會,邀請小學教師來為家長和孩子定期上課,講解小學生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以及小學一年級新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向家長介紹幼小銜接工作計劃。
在集體教學活動方面,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閱讀、傾聽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都能為幼兒入小學打下堅定的基礎。
在區域活動方面,要結合活動主題在閱讀區投放“拼音、圖片、漢字”一體的識字卡片,引導幼兒認識簡單的字,從而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
二、有效落實課程管理
在課程管理方面要成立課程實施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幼小銜接課程方案的制定、實施、調整、評價。成立由大班級部主任、班主任組成的課程實施小組,主要負責課程實施的研究、課程內容的拓展,開展參與式教研和集體備課、班級情況交流、觀察方法和記錄的研究,以便保證幼小銜接課程的全面深入實施。
一是依托大班教研組——以“幼小銜接課程”為載體,以優質“一日活動”的研究為立足點,鼓勵教師全程參與課程實踐,針對課程內容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進行反思,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二是依托教師的特色專長——挖掘教師專長,提升教師研究能力,為教師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保證課程實踐中的人才資源。通過各種培訓,提升教師課程意識。
三是建立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庫。要建立班級圖書館、園級圖書館等有關書籍資料、各種課件資料庫、教玩具資料、大班幼小銜接主題活動資料(各班主題活動檔案)、運動器材資料庫等。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班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要求按課程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基礎課程。同時,也可以給予教師適度的自主空間,實施“兩允許”制度:除戶外運動時間外,允許教師根據一日活動中孩子活動的具體情況有效調整活動時間;允許教師根據幼兒在一日活動過程中的興趣、需要及熱點問題有效調整活動內容。
三、嚴格執行課程評價
課程實施中的評價體系體現了淡化評價的鑒定功能,強化評價的診斷功能,建立教師實踐中反思、自主提高的評價方式與相應制度,主要特點是評價的產生和實施采用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行評價方式,體現教師的自主地位,逐漸形成“自我認識、自我監測、自我發展”的機制,使評價工作成為提高和促進幼兒園保教質量不斷提高的有效平臺。
評價包含幼兒評價、課程評價、教師評價三個部分。可采用觀察法,調查法、談話法、個例記錄,建立成長檔案五種方法對幼兒進行評價。對教師評價形成自評、互評等評價階梯,評價教師的課程實施、調整、反思意識;評價教師實施課程的行為,包括環境創設、教學活動、區域活動、一日生活活動等;評價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對課程的適宜性評價主要由幼兒園管理人員、教師、家長一起參與課程評價工作,主要圍繞課程的合理性、適宜性、自主性、創新性進行評價;圍繞課程的目標進行評價。鼓勵教師、教研組在日常反思的基礎上,診斷、發現幼兒園課程設置與實施中的不足,及時反饋整理。同時,也要注重收集來自家長的信息,使課程日益完善,形成課程不斷更新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