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歡
摘 要:大學生作為微信的主要使用人群,在2012年微信推出朋友圈功能后,大學生以此為人際交往的平臺,展開了不同于以往傳統社交媒體的人際交往方式。朋友圈的私密性和延展性,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產生了影響。本文從微信朋友圈的特性入手,具體探討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正負兩方面影響。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 大學生人際交往 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
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WeChat)——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借助手機客戶端在90后大學生中迅速掀起熱潮。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微信朋友圈,意在將微信用戶的個人好友在虛擬的平臺上整合成為小型交際圈,通過個人狀態的展示、分享和評論,達到朋友間交流的深化。微信朋友圈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私密的圈子,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影響。
一、微信朋友圈的特性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媒介終端的移動化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廣泛使用正深刻變革著媒介信息承載的狀態與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而隨即應運而生的新型移動社交平臺,更以全新的互動方式改變著受眾接受信息的形式與傳播信息的方式。微信作為新型社交媒體的代表,具有自身特性:
1.“圈子”的私密性
基于Web技術的各類人際交往應用向手機領域延伸,針對智能手機的各個系統開發出了移動端口的應用,新型社交媒體也逐漸成為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微信可以與手機通訊錄、QQ好友相連,通過此“導入”微信通訊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熟人圈”的真實和私密性。與微博類似,微信朋友圈能夠即時發布個人的心情,分享照片,查看與轉發各種內容,而不同的是,朋友圈的評論僅為本人和評論者可見,評論者包含互為朋友的人,即三方互為好友。同時,個體會根據社會關系將不同的親朋好友分入諸如“同學”、“同事”、“上司”、“家人”等不同的小交際圈中。可見,朋友圈擁有熟人社交網絡和強關系鏈的特性,用戶與用戶之間熟悉程度高,它的設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用戶同一交際圈中的個體不易受到另一交際圈中個體的干擾,進而保證了交往空間的私密性。
2.“圈子”的延展性
盡管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平臺,通過熟人間的交流互動不斷深化彼此的人際關系,但隨著微信版本的不斷升級,“附近的人”、“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相繼問世,構成陌生人社交的入口。“附近的人”功能依靠的是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位置定位服務,微信用戶通過使用該功能,可以查找到用戶周圍1000米以內同樣使用了微信定位服務的用戶。“搖一搖”功能即通過搖晃手機數秒就能夠匹配到同時段觸發該功能的微信用戶。“漂流瓶”功能: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的方式將需要傳遞的信息“裝入漂流瓶中”扔入虛擬的大海,其他用戶也能夠在虛擬海洋中“打撈漂流瓶”讀取瓶中信息,進而擁有成為“瓶友”的機會。這些功能設置和應用,一方面,迎合了90后大學生獵奇、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從某種程度上延展了微信的朋友圈,使得陌生人介入了大學生的朋友圈。
二、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正面影響
1.朋友圈的相對真實性使得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敢于“自我暴露”
我國學者李麗明在《人際交往學》中認為,人際交往的深度與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程度有關,自我表露越真實,則反映出人際交往的程度越深入。自我表露即自我暴露,我國傳播學者王怡紅在《人與人的相遇——人際傳播論》中提到:“‘自我暴露是一種實際的人際傳播現象,無論人類使用的傳播樣式如何變化,人類的傳播或交流始終保持著一個共存的關系,我不是與這個你、這個他人,就是與那個你,那個他人發生關聯,并暴露出‘我是誰的秘密” 。“在微信朋友圈中,信息虛擬和虛構成分的下降,體現了用戶能夠互相坦誠相對進行交往,讓用戶間的交往趨于真實,這樣真實化的人際交往,加強了人際交往的深度。”90后大學生是樂于表現,善于表現自我的群體,他們在朋友圈發布狀態的過程,也是他們自我表露的過程。在虛擬與真實生活的交錯中,大學生們敢于在屬于自己的“熟人圈”里去“自我表露”,這種狀態的呈現多是真實生活和互動的反映,同時這也反映出他們與好友間良好人際交往的程度。
2.朋友圈的延展性使得大學生人際交往形成一定“強關系”
有研究表明:社交媒體上的好友數量越多、用戶與好友的互動情況越好,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越強。1朋友圈的功能性為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平等、開放、自由、同時私密度相對較高的環境,大學生們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與朋友更便捷的互動。同時,朋友圈“微視頻”的應用,使大學生間以更加生動和直觀的方式進行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而社交能力的提高是增強個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通過“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功能和“掃一掃”等功能,社交圈子更加方便地被擴大,交往生活中的“強關系”網絡也得以拓展,而不斷擴大的社交圈子,使得大學生在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支持和疏導,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消極情緒。
3.朋友圈的實時性使得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加有效率
朋友圈的實時性消除了時空維度的限制,有利于大學生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90后大學生正處心理發育成熟期,他們有對朋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需求,同時,又是缺乏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階段。朋友圈一方面滿足了他們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朋友圈狀態的呈現和展示,化解了心理上渴望又怕尷尬的交往心理。交往的時效性越強,越能提高人際交往效率。對于年輕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愛好廣泛,精力充沛,追求多種多樣的人生體驗,多數人會選擇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組織,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而對于這群年輕人來說,追求人際交往的時效性可以為他們爭取到更多寶貴的時間,不僅使得信息的大范圍快速傳播變成現實,還使得信息的有效到達和回饋成為可能。
三、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
1.大學生對微信朋友圈的過分依賴易削弱人際交往能力
使用社交媒體的強度越高,意味著大學生用戶花在線上的社會交往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線下的社會交往相對減少。根據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當線下的人際交流變為線上的網絡交往,真實的社交生活被置換成虛擬的人際交流,人的幸福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通過新媒體的虛擬交往與現實中的人際互動是存在差距的。通過微信朋友圈的人際交往可以摒棄各種現實條件對人際交往的約束,而現實的人際交往卻要受到各種條件的約束,如情境、習俗、規章制度、 身份、收入、性別、語言、表情等。虛擬的人際交往比現實的人際交往更便捷、更廣泛、更自由、更平等,但如果大學生對虛擬空間的人際交往過分依賴,勢必會造成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當有些大學生無法應對現實中的日常人際交往時,便會對現實人際交往世界日漸疏遠,而對網絡虛擬狀態下的人際交往過度依賴。然而,虛擬的人際交往方式并不能取代現實生活在大學生成長中的地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仍需回歸現實。
2.微信朋友圈的半開放性使得大學生面臨安全隱患
盡管針對陌生人際交往,微信朋友圈也有其相應的隱私設置,但不同于人人網,朋友圈的隱私設置是半開放而非完全封閉的,陌生人能夠訪問用戶的朋友圈并從中瀏覽到最近發布的10條朋友圈狀態,以朋友的身份與其進行純粹好友間的“人際交往”。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多側重于媒體性質的公共信息,朋友圈則側重于見聞、情感和個人照片等方面的個人信息,陌生人進入朋友圈后能夠較為直觀地獲取到其中的真實信息。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的信息對大學生群體實施詐騙。大學生在安全意識薄弱、警惕意識不高的情況下,很容易上當受騙。
3.缺乏監管的微信朋友圈易使大學生人際交往商業化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對朋友圈興起的微營銷進行了關注,其中不乏有微信賣家誠信缺失售賣假冒偽劣商品。大部分用戶在朋友圈中發布的狀態基本為個人信息,微信團隊對于朋友圈當中所發布的狀態并沒有采取主動的監管和引導,這就為一些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商人提供了宣傳的平臺。“‘殺熟'是今天中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語匯,意思是欺詐熟人。語言是社會生活的鏡子,欺詐熟人的現象可以在任何一個社會中找到,但類似‘殺熟'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種頻率較高的、不斷進入日常話語的社會事實。”這些微信賣家為進一步擴大獲利面,可能會在原有微信好友的基礎上盲目交往,從而牟取更多暴利。大學生在日常交往中缺乏甄別和判斷,易盲目跟風,最終完全將個人微信及其朋友圈商業化。
綜上所述,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促進大學生“暴露”個性形成一種人際“強關系”,過分依賴于朋友圈交往又能使大學生面臨人際交往的困境。所以,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堅持適度原則,正確引導大學生確立健康的交往心理,營造和諧的朋友圈人際交往,加強“線上與線下”的聯系,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
參考文獻
[1]宋江波,《微信朋友圈對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2]尚婕,《從媒介技術的演變規律論社交媒體之“罪”》,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6月
[3]溫如燕,《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以呼和浩特市3所高校的大學生為例》,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7月
[4]唐嘉儀,《社交媒體使用與大學生幸福感關系——對比QQ空間和新浪微博》,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