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新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
在靖宇幼兒園開展特殊幼兒的心理支援研究課題以來,筆者針對班級“關于隔代教育兒童”展開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外出打工的父母日益增多,給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教育帶來了很多不便,也就相應的出現了祖父母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有它的優勢:祖父母有教育子女的經驗,有空閑時間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成長……同時它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問題,那就是對孩子傾注了過分的寵愛、溺愛,注重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只要你去鼓勵她就會發現她對什么事都很積極。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使幼兒變得畏縮猶豫。作為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幼兒園里我既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老師的一個表揚、一個鼓勵是每名幼兒夢寐以求的獎賞。
丁瑤小朋友是中班上學期插入我們班的一名女孩,初來時我感覺這個孩子很內向,也不愛說話,家長送來時常常哭鬧,在老師的耐心說導和同伴的關懷下,幼兒慢慢的適應了集體生活。可接下來這個孩子一系列的問題也出現了……午睡時幾乎天天尿床,偷偷的拿小朋友的畫筆,有時候還拿老師的教具,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喜歡她,因此表揚之類的語言也就與她無緣了。
有一次班上的于舒晗小朋友拿來一張漂亮的小粘貼,我剛剛放到電視架上,轉眼就不見了。不一會就有小朋友告狀:“老師,丁瑤偷了于舒晗的小粘貼。”我急忙把丁瑤叫到身邊讓她拿出來,果然正是于舒晗早上帶來的。我氣急了,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狠狠的批評了她,可她卻堅持說是自己從家里帶來的,我聽后心想:“也許是一樣的,不然這么小的孩子怎么這么強硬,也不哭呢?”于是我邊想邊說:“那么好吧!我現在給你姥姥打電話,如果你說的是假話我就讓小朋友們再也不理你了。”聽了這話,她才哇的一下哭了,說是從地上撿的不是偷小朋友的……聽了孩子的話讓我引發了很多的思考,這么小的孩子她的內心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呢?在我的觀察了解中我發現:丁瑤小朋友常年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工作在外地不在身邊,在家時與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戲難免會有摩擦的現象,而此時姥姥總是不問青紅皂白地指責別人,生怕自家的孩子“受委屈”、“受欺負”,久而久之,小區里的孩子都不愿意和她在一起玩,而丁瑤每天回到家里多半只與有姥姥為伴,養成了孤僻、不合群的性格。而祖父母對待孩子都講究一個“愛”,在教育的過程中附帶有補償的心理,往往疼愛過度,出現了溺愛的情況養成了惟我獨尊的不良性格。
當她看到老師表揚小朋友、獎勵小粘貼時就對小粘貼產生了想得到的渴望。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把小粘貼據為己有”。了解了這些就要落實到行動上,于是我每天都鼓勵她,中午一點準時叫她起床小便,幼兒不再尿床了,慢慢的也就不再自卑了。其次,我還多次請她的姥姥來園交談、參加園里組織的親子活動。讓她看到孩子的日常活動,直觀的認識到自己的孩子在性格、品質方面的欠缺,然后真誠告訴他應該關愛孩子,多于小朋友交往,但不可溺愛孩子,溺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同伴關系是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兒童的社會化中,這種同伴關系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兒童的認知及人格的健康發展。同伴交往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因而同伴交往就愈發重要。在活動中,我常常把班級最活躍、最優秀的幼兒安排在她左右,讓這些孩子用積極熱情去感染她,充分的調動起她的積極性,并在游戲中要告訴她哪些行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
打這以后,每看到她有了丁點的進步就急忙鼓勵她,發她小粘貼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揚她,讓她恢復自信心,幼兒的品行有了很大的改善,慢慢的笑容也爬上了她的臉龐,小朋友也不再排斥她,愿意和她交朋友了。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同時也給幼兒的心理帶來了沖擊。許多爺爺奶奶們一有空閑時間,就在家里搓起了麻將、打起了撲克,有時是白天玩、晚上接著玩,孫子孫女在邊上“參觀”,耳熏目染,也學會了玩。在節假日中,便在一旁擺上了玩桌,跟大人一起“玩耍”,有時竟會參與到大人的牌桌上去,嚴重的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次班級舉行的棋類活動競賽中就出現了這樣一件事:當我詢問誰會下跳棋時,班級只有個別幾個幼兒舉手,其他幼兒都表示沒玩過。更有趣的是茜茜小朋友說:“老師我會打麻將”。原來平時她經常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逢節假日一有空閑奶奶就會找來鄰居來家打麻將,久而久之她也就學會了。
她的回答引來了小朋友的哄笑,并有的幼兒從中附和:“老師,我爸爸也會打麻將”、“老師,我媽媽一到星期天就把朋友領回家玩麻將”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看到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教育作用。我找來茜茜的奶奶和另外幾個小朋友的家長,向她耐心講述了家長榜樣作用對幼兒的影響,告訴奶奶作為21世紀的祖父母們,如果僅用19、20世紀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顯然是力不從心的。奶奶和幾名幼兒家長也表示了為了孫女和子女的健康成長一定把好言傳身教關,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在不經意的狀況下給孩子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
幼兒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作為教師應該包容和嘗試接納這些“可能”,面對幼兒引發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教師應做到不要恐慌也不要躲避而是要積極的去面對,有人曾形容過老師的眼睛,一只是孩子式的,一只是成人式的,我們用成人的眼睛去觀察孩子,觀察他們身上的一切,而那只孩子式的眼睛則從孩子角度觀察周圍的事物和人,怎樣才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的感受進入她們的世界呢?作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要時時具有一顆童心、愛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關心孩子所關心的一切,以孩子的角度認識事物,理解她們的興趣需要,就會走入她們的內心世界,進而才能以她們感到更自然、貼切和生動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觀察認識事物,使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