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代江+曹學彬+武亞平
摘 要 巴洛克建筑是17 —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風格。巴洛克建筑外形自由奔放,追求多變和動態以及繁復的裝飾,并運用許多雕塑和浮雕使建筑產生豐富的運動感,具有強烈的凹凸感,用大量的曲線代替直線,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的空間使形象產生強烈的扭曲感。巴洛克風格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廣受建筑設計師的青睞,并被廣泛運用于歐洲、亞洲等世界各國的建筑當中。
關鍵詞 巴洛克 建筑 教堂 廣場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1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是一種歐洲藝術風格,是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于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巴洛克”一詞的原意為“變形的珍珠”。巴洛克之所以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是因為其在藝術精神和手法上與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藝術風格有明顯的區別。該風格是隨著貴族統治的鞏固發展起來的。巴洛克風格既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再現傳統的表現手法,又拋棄了該時期古典主義所追求的單純、和諧、穩重之風,巴洛克風格的建筑追求一種紛繁、復雜、富麗堂皇之感,氣勢宏大、富于動感。
2巴洛克風格特點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風格。“巴洛克”一詞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這一風格曾被稱為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反對一成不變的、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表現形式,對當時的城市廣場設計、園林藝術設計等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到當時的文學藝術創作,并流行于歐洲各地。其主要特點是追求奇異、怪誕、不尋常的藝術效果,較為奢華。它在空間表現上多采用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在人物表現上多將其拉長。該風格的建筑主要體現出以下四個方面:
(1)炫耀財富。該風格的建筑中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內飾華麗且色彩艷麗。
(2)追求新奇的效果。這一風格的建筑師追求新奇的表現手法,不斷創新,在建筑實體和空間中運用動態、波折流轉、騷亂沖突等手法,打破建筑、雕刻、繪畫之間的界限,互相滲透、相互融通,打破結構邏輯,運用非理性的組合手段獲得夢幻般的效果。
(3)趨向自然。這一風格的建筑內飾追求自然,修建開敞廣場和開敞型建筑。巴洛克建筑外形自由多變、追求動態,多使用繁復的裝飾,用許多雕塑和浮雕使建筑產生豐富的運動感;巴洛克建筑具有強烈的凹凸感,用大量的曲線代替直線,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的空間使形象產生強烈的扭曲感。巴洛克建筑用不完整的構圖代替完整形象,如,意大利的圣卡羅教堂中立面斷山花、重疊山花、巨型曲線等凸顯了獨特的個性,突破了古典藝術的常規,打破了理性的寧靜和諧,強調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巴洛克建筑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表達世俗情趣,追求豪華、浮夸的表現效果。
3巴洛克風格在建筑中的應用
羅馬城里的一批天主教堂是巴洛克建筑風格的代表性建筑物。從16世紀到17世紀初,是早期巴洛克。這是教堂,形制嚴格遵守特倫特宗教會議的決定,以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的耶穌會組教堂為藍本,一律用拉丁十字式,以利于中世紀式的天主教儀式,同時依耶穌會教堂的模式把側廊改為幾間小禮拜室。如羅馬耶穌會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維尼奧拉的作品。整個教堂采用長方形平面布局,中廳寬敞,端部是一個圣盒,由哥特式教堂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十字正中是一座官隆頂,雕像和裝飾布滿整個拱頂,兩排小祈禱室整齊地排列在側廊兩側。教堂圣壇裝飾突出了巴洛克風格特點,上面的山花華貴富麗、線條流暢、光芒四射。教堂立面借鑒了佛羅倫薩圣瑪麗亞小教堂的表現方式,將弧形和三角形運用到正門的檐部和山花設計上,檐部分層錯落,層次感極強,立面上部兩側采用線條流暢的渦卷形造型,倚柱和扁壁柱兩種柱形依次排列于大門兩側,使此建筑莊嚴而神秘,奢華而不浮夸。此種設計形式在后世的建筑中被競相效仿。
教堂的形式新奇。(1)節奏不規則地跳躍,例如,愛用雙柱,甚至以3棵柱子為一組,開間的寬窄變化也很大。(2)突出垂直分劃,用的是疊柱式,加強上下的聯系,而破壞柱式固有的水平聯系。(3)追求強烈的體積和光影的變化,起初,四分之三柱取代了薄壁柱,后來,椅柱又取代了四分之三柱。(4)有意制造反常出奇的新形式。
巴洛克教堂喜歡用壁畫和雕刻,璀璨繽紛,富麗堂皇。壁畫的第一個特點是喜歡玩弄透視法,制造空間幻覺。第二個特點是色彩鮮艷明亮,好用大面積的紅色、金色、藍色等,對比強烈。第三個特點是構圖動態劇烈;畫中的形象擁擠著,扭曲著,不安地騷動著。
雕刻的特點是:(1)滲透到建筑中去,人像柱、半身像的牛腿、人頭的托架等很流行。(2)有些雕刻的安置同建筑物沒有確定的構圖聯系。(3)雕刻的動態很大。(4)雕刻常常是自然主義的。
最重要的廣場是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由教廷總建筑師、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的伯尼尼設計。廣場以1586年豎立的方尖碑為中心,是橫向長圓形的,長198m,面積3.5hm平方。它和教堂之間再用一個梯形廣場相接。大多數廣場還是封閉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納沃那廣場,造在古羅馬的杜米善賽車場遺址上,所以呈長圓形,是波洛米尼設計的。
府邸和別墅,府邸的平面設計也有新的手法。例如,羅馬的巴波利尼府邸,底層有一間進深3開間的大廳,朝花園全部敞開,面闊7間,第二進5間,第三進3間,所以平面近似一個三角形。都靈城在這時候建筑了一些水平比較高的府邸。以園林為主的花園別墅在這時大為流行。布局是傳統的,多層臺地式。
參考文獻
[1] 魏峰.重讀巴洛克建筑藝術—重溫經典啟發設計.懷化學院學報,2011(4).
[2] 夢渝.讓·皮耶斯.人類最詩意的棲居所—巴洛克建筑漫談.大美術,2004(4).
[3] 朱永春.巴洛克對中國近代建筑的影響.建筑學報,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