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楠
摘 要 延安精神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創造和建構的一種時代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具有強大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
關鍵詞 延安精神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1政治功能
延安精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我國特定時期社會實踐的反映,對社會實踐具有積極的反作用。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觀念體系,為我黨政治理想的合理性、合法性做出論證,提供理論支持和價值支撐,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與我黨的政治理想保持高度的一致。
(1)維護和鞏固我國政權的政治合法性。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的挫折,對共產黨的領導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延安精神的辯護功能,通過宣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我國政權的政治合法性提供理論闡釋和價值支撐,進一步論證我國現有政治體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進一步闡釋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引導社會大眾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政治程序的廣泛支持和普遍認同,維護我國政治秩序的平穩運行。
(2) 整合社會大眾的政治意識。當今世界全球化風起云涌,開放的中國也不可避免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面對良莠不齊的社會思潮,我們一方面要運用延安精神對與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相對立的思潮進行深入的剖析乃至徹底的批判,排除對立意識形態的干擾,在批判中進一步宣揚和鞏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我們要用延安精神武裝大眾頭腦,批判錯誤的社會思潮;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反對任何顛覆社會主義中國的行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加強自我批判,開拓進取,保持思想理論的先進性;整合大眾的思想意識,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協調大眾的社會行為,構筑穩定有序的政治系統。
2文化功能
延安精神既是一種意識形態,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具有引領社會價值觀念,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等文化功能。
(1)引領社會價值觀念。在全球化浪潮沖擊和社會快速變革的今天,各種思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卻又良莠不齊,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延安精神文化功能,批判、制約錯誤的價值觀念,吸引、凝聚其他的價值觀念,并使之趨向乃至圍繞延安精神等主流意識形態運動。
延安精神能夠引領社會民眾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艱苦奮斗和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堅決抵制封建殘余思想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潮,引導民眾在萬象雜陳的社會思潮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堅定對延安精神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信念,增強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終生的行動自覺,從而整合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念,凝聚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念,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眾多社會意識中的主導地位。
(2)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延安精神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走向現代化的中國文化自我選擇的必然結果。延安精神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的延安時期,吸取了勤勞勇敢、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植根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土壤之中,具有濃厚的鄉土性,與中國傳統文化保持緊密的聯系。同時,延安精神又吸納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等外來優秀文化,并且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根據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變化而不斷自我更新、揚棄和超越,因此又具有鮮明的現代性。可見,延安精神是在批判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又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征,既保持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科學內涵,具有鮮明的傳承性、時代性、先進性,形成了以“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文化”為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文化。
3社會功能
延安精神能夠引導和教化人民的思想,包容和整合社會各種力量,使社會秩序保持在穩定有序的狀態。
(1)教化社會民眾,規范社會秩序。通過宣揚延安精神,引導社會大眾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克服拜金主義;弘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克服享樂主義;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克服個人主義;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克服照搬亂套的教條主義,使得社會大眾對我黨的主流意識形態取得廣泛認同,進而成為大眾認識與行動的標尺,從而起到統一,思想認識社會秩序,整合社會力量,萬眾一心地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對社會各因素的整合和凝聚功能。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所有制并存、多種分配形式共在,組織形式、利益關系等方面存在多樣化、差異化的現象。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越來越呈現出多元性、層次性,各種社會關系更加錯綜復雜,各種新的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我們要充分發揮延安精神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凝聚社會思想認識的功能,引導和協調大眾的思想與行為,使社會各因素按照既定的共同理想和一致的價值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寶泉,段紫霞.論延安精神的文化品格[J].延安大學學報,1992(1).
[2] 閻樹群.弘揚延安精神的時代意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4).
[3] 郭燦鵬.論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J].理論與改革,1995(11).
[4] 姜正國,彭素娥.論延安精神的時代價值[J].湖湘論壇,2007(2).
[5] 王永貴.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功能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09(3).
[6] 金鑫.延安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J].理論前沿,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