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青
摘 要:佛山秋色習俗始于明代永樂年間,源自于孩童耍樂舞火龍慶豐收活動,明代正統年間定名。該習俗包括秋色巡游和秋色賽會兩部分,即表演藝術部分和工藝品陳列觀賞評比,為民間自發組織的,具有嚴格的形式和程序。佛山秋色是佛山的傳統民間活動,主要是當時的佛山人用于祈求風調雨順的慶祝活動,具有豐富的民俗內涵。
關鍵詞:佛山秋色 秋色巡游 秋色賽會 內涵
中圖分類號:K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
燈會”,民間又稱為秋宵,亦統稱為“出秋色”。佛山秋色習俗相傳源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5年),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創新,并傳承至今,民俗內涵豐富,已成為佛山一項傳統民俗活動,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一、佛山秋色習俗的起源
據佛山故老傳說,在明代永樂之前,佛山一婦人偶然用膠筍殼扎成一條小龍,給她的子女玩,后來又用小竹簽插在膠筍殼龍身上,并逐漸擴大龍身,以便幾個孩子共舞;附近各家爭相效仿,于是發展成為舞龍。我們認為,婦人偶然用膠筍殼扎成小龍是可能的,然而,她也可能受到其它的地方舞龍習俗的影響而扎作。舞龍是佛山秋色習俗中最重要的項目,故有“無龍不成秋色”之說[1]。現在,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張槎鎮大沙鄉等地,仍保留著慶豐收舞火龍的習俗。佛山秋色藝人勞植,就是舞火龍能手,也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佛山秋色巡游時孩童耍樂慶豐收項目的組織者。佛山人歷來都把孩童耍樂舞火龍慶豐收,作為佛山秋色最早期、最原始的形式,因此,佛山秋色習俗的起源也應追溯至此[2]。
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年),廣東爆發了黃蕭養農民起義。起義軍進攻佛山時,時值中秋,梁廣等人準備好器械、食物,并在周圍十多里的地方挖好壕溝、豎起鐵柵欄,又讓柵欄里面的民眾扮演秋色故事,徹夜鑼鼓震天,造成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使起義軍不知虛實而不敢強攻。此事后來被佛山各鄉里傳為美談,從此佛山秋色定名,并相沿成俗。
明清時期,佛山以手工業和商業繁榮而聞名,為中國的“四大名鎮”和“四聚”之一。在秋季豐收之后,佛山各行各業能工巧匠各顯其能,用手工業生產的邊角廢料和小商販剩余下料,制作各種手工藝品參加游行,酬謝神明,報答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好年景,逐漸形成佛山著名的秋色賽會,佛山秋色工藝品也由此得名。
每次秋后的秋色活動,也是佛山繁榮景象的一個縮影。歷史文獻中不乏對佛山秋色盛況的記載,據清乾隆版《佛山忠義鄉志》記載:“會城(指廣州)喜春宵,吾鄉(指佛山)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風生,盼嫦娥而逸興發,于是征色選色,角勝爭奇,被妙童以霓裳,肖仙子于桂苑,或載以彩架,或步而徐行,鐺鼓輕敲,絲竹按節,此其最韻者矣。至若健漢,尚威唐軍、宋將,兒童博趣,紙馬火龍,狀屠沽之雜陳,挽蓮舟以入畫,種種戲技,無慮數十隊,亦堪娛耳目也。靈應祠前,紀綱里口,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燈紗籠,沿途交映,直盡三鼓乃罷。”如此描述,生動記載了當時出秋色的盛況,也說明了清代佛山秋色已發展至成熟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佛山舉行出秋色巡游活動,都是群眾自發的組織、以鋪為單位(俗稱事頭)的,沒有官方參與。鋪內的居民一心要為本鋪爭光,所以多數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人人不甘落后。而藝人們也不辭辛勞,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各顯其能,都希望能夠創制出與眾不同的工藝品,以求博取中外觀眾的贊譽,名留千古,同時使本鋪聲名顯赫。
二、佛山秋色習俗的內容與程序
佛山秋色習俗經過600多年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已經形成秋色巡游和秋色賽會兩部分內容,具有嚴格的形式和流程。佛山秋色巡游就是表演藝術部分,主要表演項目是“七色”,分別為燈色、景色、車色、馬色、水色、飄色和地色。燈色是展示各種玲瓏剔透的彩燈,如: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景色是反映自然景物或社會生活的各種像生工藝品,如蔬果、魚類、食品、動物、花卉盆景、器物古玩、山石等,特點是“以假亂真”。車色即花車彩架中以男扮女裝表演戲劇故事人物的節目,清末打破非男扮女裝不可的規定,也有以男演員裝扮男性,并根據表演故事內容確定花車的形式,一般有庭園式、轎式、廳堂式等幾種。馬色是表演者以駿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人物,如扮演“穆桂英掛帥”、“木蘭從軍”等傳統劇目,通常以男扮女裝為主。水色是表演以水為意境的各種舞蹈或故事,如陸地行舟、旱地扒龍船、采蓮船、紫洞花舫等。飄色是以“飄”或“挑”的高空技藝扮演故事,如扮演“夜戰馬超”、“福壽延年”等。地色是表演者步行化裝表演雜劇、活報劇或高蹺等故事雜技。秋色音樂表現形式包括“吹打”、“十番”、“鑼鼓柜”,它們都是流行于佛山的民間音樂,在秋色巡游時演奏鏗鏘歡快的曲調,增加熱鬧的氣氛。秋色舞蹈包括舞龍、舞獅、舞大頭佛、舞麒麟、陸地行舟、采蓮船、歌舞表演等。
佛山秋色賽會就是手工藝術品陳列觀賞評比,包括扎作工藝品、仿古工藝品、花卉工藝品、果品工藝品、鱗蚧工藝品五個門類,主要用于秋色巡游活動的燈色、臺面、擔頭、頭牌、羅傘、龍、獅等手工藝品。這些工藝品用料奇特,工精藝絕,以假亂真而著稱,可用新、奇、妙、肖四字概括,它的彩扎工藝、粘砌工藝、紙塑工藝、香膠塑工藝、蠟塑工藝、雕批工藝、針刺工藝、泥塑工藝無不體現了這些特點[3]。在清末民初,每逢秋色盛會期間,展出的秋色工藝品成百上千,觀眾可以當裁判,自由地在自己喜愛的秋色工藝品上掛金標、銀牌或獎旗,參與評獎。郭沫若曾高度贊揚佛山秋色工藝品:“憑將秋色千張紙,奪取乾坤萬象春。神似人靈神已廢,而今百姓盡為神。”
佛山秋色巡游時,各單項的先后次序是有嚴格規定的,基本上分為十四項。一是信號燈,三人分別高舉白、紅、綠三色信號燈籠,在圍觀觀眾眼前經過。二是開路隊,由火把隊、燈籠隊和吹打音樂組成。三是飛報馬,由裝扮成女將軍的騎駿馬者,負責聯絡報信。四是頭牌燈色,包括大型頭牌彩燈、帥旗、幡旗、羅傘、御扇等,都是佛山傳統的刺繡工藝品,上書“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語句。五是燈色,包括走馬燈、魚燈、鳥獸燈、瓜果燈等各種特藝燈。六是車色,以扎作工藝做成戲劇故事所需的亭臺樓閣式或庭園式的長立方形車架,罩以明紗綢布,綴上小彩燈,四人分兩旁手挽而行,表演者立于“車”中。七是擔頭秋色,用挑擔肩挑步行,展示以假亂真的像生秋色工藝品。八是馬色,表演者必須男扮女裝,騎上駿馬扮演故事人物。九是臺面秋色,巡游時以“八仙臺”或木制的四方形桌子,擺上各類像生秋色工藝品,隨巡游隊伍沿途供觀眾欣賞。十是水色,包括舞草龍、彩龍、三節木龍、陸地行舟、采蓮船等。十一是鑼鼓柜,邊巡游邊演奏傳統音樂項目。十二是十番飛鈸表演。十三是地色,包括扮演故事和笑談雜劇。十四是醒獅、大頭佛、飄色、高蹺和武術雜技等表演,使賽會巡游在熱烈高昂、生動活潑的氣氛中結束。
隨著時代的進步,佛山秋色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發展,如現代花車隊和體育競技表演等都是后來加上的。近些年巡游隊伍中,又增加了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展演,使佛山秋色成為大型群眾性歡樂慶豐收的節令習俗活動。
三、佛山秋色習俗的內涵
佛山秋色習俗是佛山傳統的民間活動,主要是當時的佛山人用于祈求風調雨順的慶祝活動。佛山秋色習俗之所以傳承600年,有令整個城鎮萬人空巷的號召力,自有其吸引人們的魅力。首先是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演戲有多班,奏樂有多隊,獅有多種,龍有多式,全鎮鑼鼓喧天,震耳欲聾,龍飛鳳舞,目不暇接;還有高蹺、旱船、燈飾、像生工藝品、化妝人物的大巡游等等,參與的各行各業、鄰近鄉村,無不迭出奇謀,爭奇斗艷,標新立異。其次是趁此巡游活動,各行各業可以把人們吸引來,才能做更多生意,也當做是一種廣告宣傳。再次,可以使終年辛勤勞作的勞苦大眾,借此機會舒緩身心,未嘗不是好事。對此,著名嶺南派畫家黃少強曾撰文《出秋景之利害》分析道:“今吾佛山秋景之作,或獨運匠心,扎作寫實,或放歌舞蹈,粉墨登場。簫鼓沿途,秉燭達旦。嬉笑怒罵,歌曲于市井……斯非大可尚之藝術生活耶……吾人醉年近處污濁空氣與夫機械生活之中,得此表現一地民情風俗之活躍游戲,亦即動樂合奏之藝術生活,以蕩滌五中抑郁,調補心靈而為精神上稍增糧食,不寧大足貴耶……使吾人于藝術生活力與提高,故余始以佛山出秋景為利甚溥,而終以此舉為足以提倡也。”
此外,《佛山忠義鄉志》還有詩云:“紙醉金迷色色秋,簫聲吹月浸街頭;朗君敷粉花車坐,不是豐年莫浪游。”并記載了一個史實:“道光間,以九月舉行,適上年饑荒,其燈牌有聯語云:‘終秋未了中秋慶,賽色當思菜色年。”民國二十年(1931年)《南海日報》曾就佛山秋景發表文章:“佛山人士,在昔時和世泰民康物阜之秋,雅慕古人之秉燭夜游,及時行樂之舉,輒于每年秋令,乘天氣晴爽之夜,而作秋景之巡行,以資娛樂。”由此可見,佛山出秋色必須是豐年世泰,民康物阜之時,所以有人說:“盛世出秋色。”
每個城市的風俗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與文化歷史背景下,經過長期的積淀而成的。佛山秋色習俗歷經六百余年的傳承,從內容、形式到規模,都具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內涵也在不斷的豐富之中,從“賽會”到“曬色”,從互相競爭到互相欣賞,從“信仰”到“生活”,從特殊儀式到日常娛樂,促進不同“民俗”生活的和諧共處,以調適城市化、現代化對傳統民俗生活的沖擊。只要我們用心傳承和發展,佛山秋色習俗將成為一朵永不凋零的非遺之花。
參考文獻
[1]肖海明:《佛山秋色龍》,《嶺南文史》 1993年第2期。
[2]余婉韶:《佛山秋色》,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90頁。
[3]余婉韶:《歌舞歡樂的海洋——佛山秋色》,載于《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06—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