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云峰
摘要:地下室外墻施工時應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從設計到施工、從原材料到施工工序都應嚴格把關,認真落實檢查和驗收制度,盡量避免滲漏情況的發生,即使局部發生滲漏也必須在防水施工前處理到位,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關鍵詞:地下室防水;施工工藝;滲漏
中圖分類號:TU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5-42-02
引言
軟件谷項目位于南京雨花區女子監獄旁總建筑面積約為24萬平方米,框架剪力墻結構,地下兩層、地上12~18層不等,地下室建筑面積約為8.5萬平方米,防水等級為二級。目前地下室外墻防水基本完成,K、L東側地下室外側土方回填已完成。結合之前工程地下室滲漏的經驗教訓,針對本工程地下室的特點總結了如下四條防滲漏措施:
1要推廣“跳倉法”施工工藝
根據以往工程經驗地下室后澆帶往往是滲漏重災區,近年來出現了“跳倉法”新工藝,該工藝與后澆帶的設計原則是一致的,都是“先放后抗”,只是后澆帶改變成為了施工縫。中建八局軟件谷二標段的地下室采用此種新工藝,我們通過學習與觀察,效果不錯經濟實用,值得我們在以后的類似工程中予以借鑒與推廣。
1.1跳倉法原理
根據結構長度與約束應力的非線性關系,即在較短范圍內結構長度顯著的影響約束應力,超過一定長度后約束應力隨長度的變化趨于恒定,所以跳倉法采用先放后抗,采用較短的分段調倉以“放”為主以適應施工階段較高溫差和較大收縮,其后再連成整體以抗為主以適應長期作用的較低溫差和較小收縮。(調倉間隔時間7~10天)
1.2跳倉法的優點
(1)倉間施工縫清理簡易,混凝土結合有保證。利用倉間混凝土的澆筑時間間隔短、施工縫處混凝土強度較低,后澆倉的鋼筋尚未綁扎完成之前,垃圾雜物較少,易于邊施工邊清理,這就有利于倉體間混凝土的結合。
(2)可將原設計后澆帶分割成的“大塊”重新細分為較小的跳倉法“小塊”,而“小塊”“停滯”一定時間可釋放本身的大部分早期溫升收縮變形、減少約束,即先“放”:經過一定時間后,再合攏連成整體,剩余的降溫及收縮作用將由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來抵抗,即后“抗”,做到“抗放兼施,先放后抗”,最后“以抗為主”的原則控制裂縫。
(3)跳倉法施工方法是以“縫”代“帶”,其關鍵是“跳倉”間隔澆筑。底板、樓板及側墻鋼筋、模板、混凝土均可“小塊”分倉流水施工,流水節拍縮短從而可縮短工期。2提前處理地下室外墻與底板防水的“銜接”
之前工程地下室外墻防水施工往往待地下室封頂后再進行,屆時外墻根部垃圾較多、積水不斷滲入且泥漿難以清理干凈,從而造成底板與外墻防水的銜接部位質量無法保證,造成滲漏隱患。對此我們試點將“銜接”部位提前施工,既保證了該部位的銜接質量,又節約了用工,比較實用。
(1)考慮到底板四周吊模高度一般為450左右,要求地下室外墻范圍以外部分底板面壓光處理,在底板砼混凝土澆筑完成后24小時內將四周吊模拆除完畢并清理干凈。
(2)根部拖圓弧后施工外墻卷材與底板卷材“銜接”層,墻面施工250高左右,此時施工根部干凈、干燥,既節約人工、防水效果又好。
(3)外墻根部底板面采用50厚細石砼保護層保護,墻根部同樣往上待點圓弧對立面卷材起保護作用。
這樣一來一旦地下室外墻具備防水施工條件,只需要跟墻根做上來的卷材對接即可。
3地下室四周土方回填一定要分層進行
以前我們大多數工地地下室四周土方回填都是一次性回填到位后再進行壓實,這樣施工勢必會造成如下問題:
(1)原本回填土方夯填密實后能起到隔離地下水沖刷地下水外墻的作用,一次性回填到位后再夯實,影響不到下層(特別像軟件谷工程,地下室兩層超過10M深),而壓路機影響深度為1~2m左右,如果一次性回填到位,下層土方肯定不能密實,起不到隔離地下水作用,造成滲漏隱患。
(2)土方分層夯實回填對地下室外墻帶來的側壓力影響較小,而一旦一次性回填到位再進行夯實,等于將原來分層循序漸進的加載在地下室外墻上的側壓力一次性加載上去,雖然不能說一定會引起外墻裂縫,但可以肯定的說造成外墻裂縫的隱患要比分層回填要大的多。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土方回填盡量分層夯填。
(3)對于比較深的地下室四周土方回填,要待后澆帶封閉并達到強度后再進行。后澆帶未封閉前,盡量避免該區段外側范圍內的土方回填,以免土方側壓力對地下室外墻(可視為懸臂)造成影響,引起裂縫,造成滲漏隱患。
4靈活采用先“疏”后“堵”的方式
現在我們有些工程,雖然基坑設計采用集水明排的方式,但也不可避免的會有局部幾個點存在承壓水現象,如果澆筑混凝土前不加以處理,很難保證在基礎混凝土初凝前地下水壓力不斷沖刷基礎底板會不會形成貫通水路而造成滲漏,于是我們在基礎混凝土澆筑前預埋鋼管頂住墊層滲水部位(鋼管四周焊接止水環),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壓力水會從鋼管內排出,不會對底板混凝土形成沖刷,待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再對鋼管進行堵漏,管口焊接封閉。此方法在軟件谷K棟基礎底板上使用效果很好。
5結語
總之,地下室防滲漏工作要從地下室主體結構自身做起,盡最大所能減少主體結構滲漏,再輔助以建筑防水來保護,才能從根本治理地下室滲漏問題。在制定防滲漏方案前,應當先明確滲漏所在區域,綜合分析滲漏因素,并結合所在區域,采取有效的防滲處理技術。此外,施工材料以及技術方案也是可能造成滲漏風險的因素,因此需要從多角度著手,分析造成滲漏的主要因素,有針對性的對防滲漏方案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