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菊香
摘要:本文闡述了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醫院建筑變化及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給建筑設計帶來較大的挑戰。從“生理-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的影響,分析了醫院建筑設計對醫患雙方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文章在全面闡述醫患分離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就功能分化拓展、流線架構、空間復合等方面分析其在醫院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今后相關實踐及研究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醫院建筑設計;醫患分離;門診空間體系架構
中圖分類號:TU2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5-64-02
前言
現階段,隨著國內經濟事業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及衛生保健意識不斷提升,這就給醫療保健及醫療環境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通常情況下,理想的醫院建筑設計能充分滿足醫患雙方生理、心理及社會上的需求,從而為醫護人員及患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及康復環境。近年來,醫患分離設計理念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該理念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重視在切實保障“以患者為中心”原則的基礎上,盡量滿足醫護人員的需求。
1醫患分離理念概述
當前,醫療環境的安全性一直影響著建筑師的建筑設計,尤其是SARS疫情爆發、頻頻發生的襲醫事件更是凸顯出當前醫院建筑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在此基礎上,作為新興設計理念的醫患分離應運而生,并被賦予全新寓意。首先,就醫患角度來說。醫患分離能充分凸顯出醫患平等的思想,可有效實現對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雙維關懷。此外,醫患分離還能幫助醫患形成良好的關系,對其多重需求進行滿足,且高度重視醫患需求的差異性。其次,就空間體系來說。醫患分離可有效實現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分區、分流管理,便于充分結合多方環境因索,構建舒適、友好、安全、高效的醫療環境。最后,就適應范圍來說。醫患分離不僅可用于傳染病區或傳染病醫院,還能適用于綜合醫院的住院、門診等建筑設計中,應用范圍較為廣泛,且實用性強。
2功能分化拓展
醫院建筑內部功能較為復雜,包括眾多功能部分。在以往整體理療理念下,醫院門診內部功能更為復雜化。而在醫患分離理念下,可對此進行重新劃分與布置,使其充分滿足醫患雙方需求。這些基本變化包括:首先,細化公共非診療功能,使之更加豐富、精細,充分體現醫患人文關懷。其次,醫輔空間功能人性化。重視設置休息交流空間,滿足醫護人員交流溝通、釋放壓力的需求,并保證其休憩空間的舒適性、獨立性。最后,醫輔功能分布多點化。將以往醫生集中布置的建筑結構改變成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實施點狀層級分散布置,便于醫護人員進行會診、交流、休息.及時緩解壓力。
3流線雙維架構
門診區域的整體及每個診療單元雙體系流線模式是醫患分離設計理念的一個重要特征,能有效實現醫患流線在單元及整體上的分離,從而對醫患互相干擾進行控制,在提升醫療工作效率的同時,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
3.1整體架構
該流線模式整體架構特點包括以下幾種:首先,雙向分離交通體系。最大特點為引入醫生專用的水平、垂直交通系統。其橫向水平交通系統與若干獨立門診單元連接,而垂直交通系統可實現水平交通在豎向上的串聯,從而構建醫生專用交通體系,實現醫患分離。其次.雙維街巷層級關系。以門診主街、醫用輔街為“街”,作為主要交通干道,與各部功能空間相連:以醫生巷、患者巷為“巷”,作為門診末端交通體系.是某一特定區域的內部交通。患者巷相連于門診街.醫生巷相連于醫用街,形成高效、明確、安全、有規則的醫患流線。
3.2單元架構
診療單元流線組織在醫患分離建筑設計理念下也會出現相應變化,其流線組織模式包括以下幾種(見圖1):首先.“T+T”流線模式。強調患者與醫護人員的流線分流為一級分流,即兩者能經由各自街區,到達各科室,常見的例子有北京朝陽醫院門診樓。其次,“T+U”流線模式。強調患者與醫護人員的流線分流為二級分流,即分離門診街與醫用街,并將其作平行布置,促使患者與醫生經由街進行一次分流。并分離醫生巷與患者巷,將其作平行布置,且聯通各自街區。中間為患者巷,兩側為醫生巷。常見的例子有綏化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部流線組織。再次,“U+T”流線模式。強調患者與醫護人員的流線分流為二級分流,即分離門診街與醫用街,并將其作平行布置,使患者與醫生可經由街進行一次分流。分離醫生巷與患者巷,并將其作平行布置,聯通各自街區。中間為醫生巷,兩側為患者巷。常見的例子有上海瑞金醫院門診部流線組織。最后,“E+E”流線模式。強調患者與醫生流線為三級分流,即分離醫生街與醫用街,并將其作平行布置,患者及醫生經由街進行一次分流。分離醫生巷與患者巷,并將其作平行布置,將下一級小巷布置在巷下面,更獲得更為清晰的科室內部分流,降低分流分散密度。常見例子有泉州醫院門診部流線組織。
4空間多元復合
醫患分離在醫院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除根據不同醫療功能需要進行分區設置外,還重視盡可能分開患者與醫護人員的活動區域。強調在醫生專屬區域內,為其提供良好的功能及精神場所,一方面具有能簡短討論及商議患者病情的空間,另一方面,為醫護人員提供用做短時休息放松的獨立空間。
4.1空間單元結構
在診查空間單元架構中引入分區理念.根據各自不同的服務對象、空間性質及關系等,有效組織與連接各功能塊,促使門診街經由候診過渡空間,連通各診室單元。獨立設置醫生區域與通道,并連通診室,促使患者與醫生在診室空間交匯。并重視人性化設置醫生空間,為其提供必要的交流、休息等空間,強調環境的舒適性、領域性。明確空間層級關系,使其與醫患行為規律相符,構成理想空間意象。
4.2空間整體架構
醫患分離設計理念的引入,也促使綜合醫院門診空間整體組織形式出現變化。就空間構成而言,可以看做是就主體線性規劃設計與其發散方向上重復組合各單元。能促使雙體系醫患流線更為清晰,實現醫用空間患者所用空間的舒適化、領域化。但是,考慮到多數醫院建筑設計存在用地緊張的問題,加上板式應用具有一定市場,這就需要在基本依賴人工照明及全空調板塊式的空間內,做好患者與醫護人員的分區分流設計,使功能分區明確,醫患互不干擾,動靜分離恰當,達到使用舒適要求。
5結語
在醫院建筑設計中應用醫患分離設計理念是切實可行的,能充分體現對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雙維關懷,實現醫療環境的安全化、有效化、舒適化、整體化、便捷化,應大力推廣醫患分離空間體系建筑設計模式,創造現代新型醫療空間,為廣大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