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敏+王玉華+布仁圖雅+程宇飛+白力軍+張真+都樂

摘要:以烏拉蓋管理區四個禁牧嘎查為研究區域,利用植物群落及牧戶調查相結合的方式,
評價烏拉蓋禁牧區禁牧前后生態效應及社會效應,進一步闡明禁牧能夠在短時期內有效改善嚴重退化草場的質量,但限于補償資金及扶持政策滯后的問題,一定程度影響禁牧實施效果。
關鍵詞:禁牧;生態效應;社會效應
中圖分類號:X721 文獻標識碼:A 文件編號:2095-672X(2017)03-0266-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147
Abstract:Four grazing-prohibition villages in WulagaiManagement District were taken as the survey area. The method that combines phytocoenosium survey and herdsman survey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ecological effects and social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grazing prohibition in grazing-prohibition area in Wulagai Management District, in order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at although grazing prohibi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quality of grasslands that have seriously degraded within a short period,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grazing prohibition can be affected by the problem of delayed compensation fund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to some degree.
Key Words:Grazing Prohibition;Ecological Effect;Social Effect
禁牧工程是對草原實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休牧是在一年內一定時期對草原實行短期禁止放牧的措施[1]。《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中要求對嚴重退化、沙化、鹽堿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態脆弱區的草原,實行禁牧、休牧制度[4]。國務院在《關于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推行劃區輪牧、休牧和禁牧制度,各地要積極引導,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劃區輪牧、休牧和禁牧工作。2003年啟動的“退牧還草”工程,對退化嚴重的草原實施禁牧、休牧,保護草地資源,改善草地生態系統,促進草地資源的永續利用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1]。
禁牧項目開展的總目標是,通過禁牧獎補機制的實施,扭轉草原退化狀況,進一步優化管理區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結構,提高草場平均產草量、蓋度、高度等指標,進一步完善各類引導扶持政策,加快轉移農牧民,培育開發草原旅游業和草產業,改變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生產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管理區實行草原禁牧的牧戶給予禁牧補助,對草畜平衡區落實草畜平衡制度的牧民給予一定的獎勵,配套有養老保險補助、創業補助、就業補助及牧草良種補貼等一系列政策[2],確保牧民穩定增收。同時采取多種措施,確保農牧民收入年均增長保持在13%以上,生活水平有明顯改善。
1 研究區概況
烏拉蓋管理區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轄區內的縣級管理區[3],位于錫林郭勒盟東北部,東經118°44-119°50,北緯45°29-46°38,行政面積約為5013km2。管理區屬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約為零下0.9℃,有效積溫為1900-100℃,年均日照時數為27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1%,年均降水量約為342mm,多集中于6、7、8月份[4]。截止至2015年,烏拉蓋常住人口為27134人。轄區內有蒙、漢、回、滿、達斡爾、朝鮮6個民族。現轄哈拉蓋圖、烏拉蓋、賀斯格烏三個國有農牧場(16個農牧業分場)和巴音胡碩鎮[4]。
烏拉蓋草原屬于烏珠穆沁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5],位于大興安嶺西麓烏拉蓋水系的源頭流域,草原總面積為4763km2,占行政區面積的92.1%,共有4個草原類、8個亞類。草原類中溫性草甸草原類77.43%,低地草甸類20.91%;在草原亞類中,平原丘陵草甸草原亞類面積最大,占65.28%[5]。近年來,管理區呈現出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功能突出,同時自然生態脆弱、人口密度大、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現象嚴重等問題。據統計,烏拉蓋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共988km2[6]。
針對烏拉蓋草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從2004年開始,烏拉蓋區在全境范圍內實施了春季休牧、局部區域禁牧制度。2009-2010兩年,累計對116戶超載戶取消了項目補貼。通過限量養殖,有效控制和壓減了牲畜頭數,2010年管理區日歷年度牲畜頭數為29.6萬頭只,較2006年減少24萬頭只。2011年,選擇人口密度大、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嚴重、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等草原生態功能突出的五個嘎查村(如圖1所示)實施了全年禁牧。本文研究區設定在以上全年禁牧嘎查內。
2 研究方法
烏拉蓋禁牧區分布在哈拉蓋圖農牧場、烏拉蓋牧場、賀斯格烏拉牧場、烏拉蓋水庫周圍和巴音胡碩鎮,涉及三個國有農牧場和一個鎮,涉及農牧戶908戶2999人。本次調查選取查干哈達村、呼仁陶勒蓋村、霍布爾欽烏拉、溫都爾敖包村等4個禁牧嘎查,每個村選取2-4戶牧民進行牧戶調查,共收取12份牧戶調查表,調查時間為2015年7月25日-28日。
調查以植物群落調查為主,利用頻度樣方調查方式,結合樣地草場主人的問卷調查,了解草場的植被現狀,農牧戶草場變化、家庭禁牧的基本情況、對禁牧政策的態度、意見及禁牧前后的收入變化等。采取實證分析與理論分析相結合,以及典型調查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系統分析烏拉蓋實施全年禁牧政策后的效果,評價其生態效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總結禁牧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進策略。
3 研究區禁牧調查與評價
3.1 全年禁牧的現場調查
3.1.1 牧戶抽樣調查
牧戶走訪調查一共包含12戶,均為漢族,均為群眾,全部是從白旗、太卜寺旗等旗縣移民。大部分教育水平較低,僅有3戶中有高中或中專學歷,大部分家庭中有正在上學的孩子。多數牧戶以務農、放牧為主業,僅有少數以經商為主業,有一戶有相對穩定的工作(主要為防疫)。一些以農牧業為主家庭收入不高,還有兩戶低保戶家庭,這兩戶家中有60歲以上的老人。除表中所顯示的收入外,2-11號家庭收入還包含有6000元/人·年的草場禁牧補貼;1號家庭無草場,無禁牧補貼。詳見表1。
3.1.2 家庭草場利用狀況
除1號家庭外,2-11號家庭均有草場,草場類型為天然草場。草場面積在16公頃至40公頃之間。由于2011年各牧戶均與政府簽定了禁牧協議,草場全年禁牧,且利用方式均為打草。有5個家庭除草場外,還有1公頃至6公頃不等的飼料地。見表2。
3.1.3 禁牧對地下水位的影響
根據研究區降水量監測數據可知,2005-2015年的年降水總量總體呈現增加趨勢,特別是2011年降水量達到十年內的最高值,并且連續三年降水量達到400mm以上。見圖2。
除7號家庭無水井和12號家庭水井已壞外,其他家庭均有水井。無水井的家庭飲水方式為擔水,其他有水井的家庭飲用水來源均為水井。禁牧后,多數家庭的地下水位均有上升;少數幾個家庭的水井水位變化不明顯。見表3。
3.2 研究區全年禁牧的生態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分析
3.2.1 生態效應分析
據走訪調查和有關部門監測數據顯示,四個嘎查實施禁牧之前的草場全部處于嚴重退化狀態。根據表4可知,經過5年的禁牧后,烏拉蓋有4個禁牧監測點植被恢復至良好,禁牧對烏拉蓋地區植被恢復較為明顯。目前,多數草場處于恢復階段,局部草場原生建群種已恢復至優勢地位,植被質量良好;部分地區恢復較慢,僅恢復至中度退化。詳見表4。
研究區禁牧生態效應目標:通過實施禁牧和嚴禁超載現象,為草原提供休養生息的機會,利用草原的自我修復能力,有效恢復草原植被,五年后管理區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結構進一步優化,平均產草量、蓋度、高度分別達到1194.03公斤/公頃(最高月份產量)、80%、35cm,分別比目前提高15公斤、15個百分點和10cm。
調查顯示,2015年研究區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的平均蓋度已有79.9%,植被高度約為28.4cm。根據2015年烏拉蓋管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平均鮮草產量為3714.93公斤/公頃,干草產量為1656.71公斤/公頃。烏拉蓋天然草原的生產力已有所恢復,基本達到獎補機制實施目標和生態效應。因此,禁牧能夠在短時期內有效地改善嚴重退化草場的質量。
3.2.2 經濟與社會效應分析
研究區禁牧經濟效應目標是通過實施禁牧和落實草畜平衡制度,進而大大提高天然草地的生產能力。禁牧3年后每畝草地平均產量可提高10—20%。同時可把草原生態建設和發展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原有生態環境基礎上,發展具有草原特色的生態旅游業,有效加快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步伐,為振興民族地區經濟,起到推動和先導示范作用。禁牧社會效應目標是通過實施禁牧,促進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和牧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傳統粗放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實現畜牧業現代化。
四個嘎查的禁牧措施實施效果顯示,禁牧5年來牧民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600至6000元之間,以務農和牧業為主,經商或創業家庭比例較低,畜牧業現代化產業方面基本未涉及,對牧民傳統生活方式改變較大,出現短期內的生活不適應,再就業壓力較大。同時也存在各項扶持政策落實滯后的現象,影響了牧戶的生活質量。
4 結論與對策
烏拉蓋地區禁牧生態效應與社會效應評價結果顯示,禁牧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改善已退化草場質量,提高天然草地的生產力,但其并不能完全恢復到原生群落狀態。且禁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草場質量,但由于補償資金及扶持政策滯后,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青年再就業壓力較大,家庭收入降低、子女受教育不便等。
多數政策都需要在執行過程中得到不斷修正和完善,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牧戶調查和對禁牧政策各方面評價,提出幾點建議。
(1)強化草原監督管理力度。草原監管是草原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草原監督管理是保障生態政策落實的有效手段,是依法維護農牧民合法權益的迫切需要,是推動草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2)改進禁牧補貼制度。在加強各種監督管理措施的同時,要制定合理的補償制度,確保禁牧民的生活水平。如可實行草場差額補貼制度,還要根據物價上漲因素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斷提高草場補貼標準。(3)加快畜牧業現代化進程。對于禁牧實施后出現的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要高度重視,在生態效應基本達到目標的同時,加快實施農牧業生產方式的結構性轉變,鼓勵牧民開展畜牧與其他經營方式相結合的發展思路,以期達到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應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張曙光.內蒙古半農半牧區禁牧舍飼政策及其效應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
[2]烏拉蓋管理區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
[3]白海英.烏拉蓋管理區工礦開發、民生、生態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4]烏拉蓋開發區志編纂委員會.烏拉蓋開發區志[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30-35.
[5]王淑芳.內蒙古烏拉蓋河流域近20年植被覆蓋變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2
[6]張漢民.烏拉蓋草原現狀及保護對策探討[J].內蒙古草業2011,23(3):41-43.
收稿日期:2017-05-06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專項研究課題“基于生態系統與植被型的內蒙古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2013-2014)
作者簡介:姜慧敏(1986-),女,工程師,主要從事生態遙感監測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