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2007年喬布斯發表iPhone第一代時,表現平平。真正讓蘋果火起來的,是后來才發布的App Store。而微軟公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開放的API。”
如果其他人將自己的產品與蘋果和Windows這兩個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IT產品相提并論,一定會被人質疑“狂傲”。但是如果這個人是黃允松,你就不得不聽下去,并且真的會接受他的觀點——僅僅成立了5年就實現了利潤千萬級別的青云,擁有一位科技業最會演講的CEO——黃允松非常清楚如何將復雜的IT技術講清楚,就如同他非常清楚市場和用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一樣。
1
從IaaS向PaaS的戰略轉移
2012年4月成立的青云,2013年7月正式通過基于公有云的IaaS產品QingCloud進入市場。
“在計算機行業什么最貴?并不是IDC、帶寬和服務器,而是人。青云只有創造性的崗位需要工程師,運維是幾乎不需要人的,青云把能夠自動化的事情都自動化了。”
利用P2P Robots Systems(P2P機器人系統),青云的IaaS產品可以通過機器智能來實現服務器的自動化運維與管理,這不僅大幅提高了青云的效率與穩定性,且極大減少了人工維護的成本。到今天為止,青云負責管理23個數據中心,自運營10個,涉及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和香港,但運管團隊只有北京的7個人。
這使得青云QingCloud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更具價格優勢。黃允松甚至承諾用戶,每年下調兩次資費——直到2016年年底,青云下調了七次資費。
2014年下半年,依靠IaaS已經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的青云,開始將研發的重點從IaaS轉移到對PaaS平臺的研發。“云的意義何在?我們做云的意義,難道是為了把大機器拆成小機器賣嗎?”工程師出身的黃允松承認,很多時候,他還是偏愛技術更多些,總是希望能夠通過技術改變些什么,從而真正讓技術發揮其本身的價值。
熟悉云計算的人都知道,面向用戶的云計算應用,按照層次和商業模式,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方式:IaaS、PaaS和SaaS。IaaS是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計算機基礎設施服務;PaaS實際上是指將軟件研發的平臺作為一種服務交給用戶;SaaS則是直接將軟件租用給用戶的一種服務。
從IaaS到PaaS,事實上并非簡單地是產品差異或者技術領域的不同,更多地,實際上是面對用戶群體的不同,以及商業模式的不同。這對于青云來講,是一個從技術公司向服務公司轉變的過程,是一場可以憑借技術構建專屬生態環境,并獲得更大商業機會的戰略轉型。
2015年,青云開始逐漸向市場上傳遞出產品重心從IaaS向PaaS遷移的企圖心,推出了多款面向應用的PaaS產品。到了2016年,青云的PaaS成為其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
2
AppCenter:企業級市場的Apple Store
作為青云產品重心從IaaS向PaaS遷移的關鍵一步,2015年5月,青云發布了AppCenter 1.0版本,但由于工程師化、過于復雜,青云徹底放棄了1.0版本的思路和架構,從頭開始,投入青云歷史上最大的研發團隊,進行AppCenter 2.0的研發。
“我們做AppCenter 2.0的原因非常簡單:首先是青云渴望做企業級應用領域里的App Store,對應用程序的開發和管理實現標準化。其次,我們希望將企業應用程序開發的門檻大幅降低。”
2017年3月7日,在AppCenter2.0發布前夕,黃允松在辦公室接受媒體時談到,如同Apple Store在消費級軟件市場實現了免安裝和免配置一樣,青云AppCenter 2.0也希望能夠通過應用AppCenter統一的API,建立某種基于云平臺開發軟件的標準和規則,從而使得基于青云AppCenter開發的應用程序,也就如同基于Apple Store的程序一樣,可以免除了過于技術和容易犯錯的安裝和調試過程,徹底改變企業級軟件應用的安裝和配置難的問題。同時,通過AppCenter,將青云PaaS系統的工具進行更加用戶化的梳理和整合,以更友好的方式向開發者和ISV提供,從而降低程序開發人員使用青云PaaS產品的門檻,使基于青云PaaS的應用程序開發和管理,變得更加的標準、簡潔。
據稱,即將發布的AppCenter 2.0更加易用,用戶完全不需關注IT系統的底層技術細節,既可以實現對整個程序開發過程、版本控制、運維和運營的管理。用戶甚至可以通過類似微軟“添加及刪除程序”這樣的操作,管理自己已經安裝的應用程序和正在開發中的組件。
顯然,如果將IaaS看成是企業對IT硬件采購的一種模式改變,PaaS是對軟件開發、測試、應用模式的改變,那么青云AppCenter 2.0事實上就是用戶對于青云PaaS和IaaS產品應用方式的一種改變,是對于IT消費模式的一種改變——站在IaaS和PaaS的基礎上,向SaaS張開雙臂。
而青云如果希望通過這樣的改變帶來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商業空間,就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數量足夠龐大的開發者和ISV。
“在我的概念里,包括青云在內的所有云平臺,其實都是全新的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就是幫用戶調度和管理資源,并且對接交付應用能力。”黃允松對當天的媒體談到,在2017年內,青云將對整套的PaaS框架和青云AppCenter實現全部開源,以“推進整個企業級應用程序領域的ISV和開發者們,轉向一個以云為基礎的、應用程序的標準化開發、管理環境當中”。
相對應地,青云在2017年也會投入更多的力量進行自身開源社區的建設,并且通過海量的PaaS工具,讓開發者們能夠開箱即用。同時,在2017年年中,青云還將發表自己的分布式數據庫——類似谷歌Spanner Database——跨越地理位置的、分散的關系型數據庫。而青云會在此基礎上做提供RDB API,從而讓開發者們可以“徹底忘記關系型數據庫,只需要知道RDB API。”
事實上,對于任何一個商業機構,都需要常常要明確自己立足市場的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對于身處高速成長領域的新晉公司。青云和黃允松當然非常清楚目前青云所處的有利位置,以及市場和用戶對于云計算產品的需求——開源青云AppCenter當然會帶來更多產品和技術層面同質化競爭的風險,但是與此相對應的,開源所能帶來的更大量的用戶和圍繞青云AppCenter所形成的生態環境,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構建一個在中國本土市場難以被超越的市場號召力。
因此也可以說,在中國本土云計算市場進入一個比較膠著的關鍵時刻,借助AppCenter和開源,青云在商業和技術的夾縫當中,做了一次最利于自身發展的平衡。
記者手記
無論是從技術的角度,還是對于商業機會的把握,青云和黃允松表現出了中國本土科技創業型公司難得的老練和從容,以及對未來清晰、明確的規劃,這些都使得QingCloud與眾多同類的創業型公司非常不同,也讓整個行業似乎看到了中國本土創業公司大有可為的一面,以及新一代中國IT人物不一樣的氣質。就像黃允松自己說的:我們不能只懂Engineering(工程)不懂Business(商業),因為沒有Business的Engineering是會死的;但是從骨子里,我不是那么喜歡錢的人,我還是比較喜歡技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