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 強
安順:著力“綠富美” 打造民生林業
文_胡 強
安順市林業系統按照“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窮拔窮根”的要求,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走出一條“多綠多財多彩”的林業發展新路子,為綠色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大生態”納入三大戰略行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成為多彩貴州的主旋律,而林業生態建設則成為“大生態”戰略的主要任務之一。
安順市地處黔中,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態脆弱,這也成為山區群眾貧困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安順市林業系統按照“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窮拔窮根”的要求,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走出一條“多綠多財多彩”的林業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為綠色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截至2016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0%,林業產值45.2億,實現林業精準脫貧16815人,先后獲得省級森林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國家首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國家第二批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全國唯一的“省部共建”石漠化片區水利精準扶貧示范區等稱號。站在新的起點上,安順將以靠山養山、養山興山為計,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發展林業產業,在實現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的同時,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長期以來,安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夯實生態基礎,努力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安順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以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珠江防護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林業生態工程為重點,大力實施綠色通道綠化、山地造林綠化、植被恢復造林、森林生態廊道等林業工程和項目,全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16年森林覆蓋率較2010年增加了12個百分點,森林面積達64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1520萬立方米,實現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森林蓄積三個同步增長。
大力實施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2016年,紫云自治縣根據石漠化片區特點,以退耕還林為主戰場,利用冬春造林契機,完成20萬畝退耕還林任務,以經果林和景觀林種植為主抓手,以“一鄉一業、一鄉一品”模式,打造了宗地鄉萬畝楊梅園、貓營鎮萬畝藍莓采摘園等12個產業園區或景點,讓大片荒山披上綠裝,實現集生態、旅游、產業為一體的復合式脫貧。

截至2016年,安順市森林覆蓋率達50%,林業產值45.2億,實現林業精準脫貧16815人。圖為平壩大坡林場。(安順市林業局供圖)
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和森林資源保護,全面推行森林防火“村為主”,扎實開展林業有害生物檢疫和防治,實現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無公害防治率、測報準確率、產地檢疫率“一降三提高”目標,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和造林綠化成果。同時,全力抓好天然林保護、國家公益林保護、未成林造林地和新造林地管護等項目,深入實施生態保護脫貧計劃,完成139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的工作;持續開展森林資源保護“六個嚴禁”執法專項行動,抓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進一步擴大森林管護面積,積極引導組織生態護林員參與實施森林撫育、造林綠化工程等項目,真正做到林有所管,人有所得。
近年來,安順市林業系統以打造“山水田園型、綠色生態型、宜居宜游型、開放創新型和歷史文化型”五型安順建設為目標,緊緊圍繞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多功能這一中心,大力發展多彩林業,盡顯安順山城、花城、林城的生態之美。
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大力開展城鄉綠化美化和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全面實施村莊“四旁”、街道、庭院、隙地綠化,打造村莊綠化示范村;結合林權流轉、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措施的實施,深化林業“三權”促“三變”改革發展,涌現出平壩小河灣、塘約,普定秀水等一批美麗鄉村和林業“三權”促“三變”改革示范點。
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依山造景,打造山體公園群,集中完成中心城區30座小游園和136座生態保護類山體公園的建設,把每座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山體都打造成別具一格的城市盆景,使其成為安順最別致的風景。同時,注重山體林地與城市綠地生態圈的融合共建,加強城市道路綠化和城郊生態景觀廊道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91%、綠地率達33.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35個平方米以上,新增森林景觀綠地達800萬平方米以上,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以發展全域旅游為依托,改造城市森林景觀,努力做活林業第三產業。安順不僅有黃果樹、龍宮等享譽全國的風景名勝區,還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景觀,每年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近年來,安順以城區為中心,逐步在城市周邊、遠郊和偏遠鄉鎮建立不同級別森林康養基地,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康養基地和生態公園,積極推進森林健康產業發展。此外,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成立了花卉辦,目前全市已建成康乃馨、杜鵑、海棠等多個獨具特色的花卉基地,培育出一批優質花卉企業。
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
安順林業系統因地制宜,始終致力于靠山治山,建立生態建設產業化機制,發展山地特色高效林業產業,突出特色產業,強化貧困地區脫貧“主心骨”,增加“造血”細胞,引導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安順發展以金刺梨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并將其作為地方特有品種進行全面推廣,使其成為石漠化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特有產業。目前,全市金刺梨種植面積達21萬畝,覆蓋48個鄉鎮316個村,種植戶20000余戶,2016年產值逾6億元。9家企業以金刺梨為原材料,加工生產金刺梨汁、金刺梨酒、金刺梨干、金刺梨酥等產品,輻射帶動5萬余人就業,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此外,安順還結合退耕還林發展經濟林,普定梭篩通過鑿石造地、客土造林的方式,造出了8000多畝山地桃林;關嶺板貴在石漠化程度達到80%以上的石旮旯里種植花椒3萬余畝,逐漸形成了金刺梨、花椒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典型的林業產業。
大面積山地特色經濟林種植,既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覆蓋率,改變了生態環境,又讓當地退耕農戶實現脫貧致富。目前,全市經濟林面積達143萬畝,涉及林農25萬人。
利用地理條件的“長板”與“短板”,安順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種植特色樹種,發展用材林產業。依托本土的森林資源條件,已建成以馬尾松、杉木、柳杉等樹種為主的用材林基地450萬畝。同時,以實施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工程項目為契機,以改變生態小環境、改善經濟條件為目的,在鎮寧簡嘎等典型的低熱河谷氣候地區,大面積種植桉樹速生豐產林。
利用森林空間結構和特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安順形成了林藥、林菌、林禽等一系列立體林業產業,產生更多更長久的經濟效益。西秀區依托特有的山地資源,為提高林地綜合利用效率和經營效益,采用“一地多用,分層種植”方式,在黃柏樹下套種牡丹、芍藥、重樓、黃精等中藥材,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其他縣區也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間條件,發展林下仿野生菌種植產業,達到森林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增長的“雙贏”。
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經營面積60萬畝以上,產值達25億元,涉及農戶6000余戶,為農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作者系安順市林業局局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