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倫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視唱練耳教學中使用流行音樂作品訓練的探討*
王曉倫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十八世紀下半葉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本文將就其最后三首鋼琴奏鳴曲(Hob.XVI:50-52)當中的《降E大調奏鳴曲》(Hob.XVI/52)為例,探析其晚期鋼琴奏鳴曲的演繹風格。筆者在收集海頓《降E大調奏鳴曲》(Hob.XVI/52)的文字資料過程中發現,國內對于海頓鋼琴奏鳴曲研究的書籍和文章比較少,尤其對于海頓奏鳴曲演繹研究的文獻更是少之又少,應該說:我國學者對于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也不乏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學術成果。在參閱了近年來國內公開發表的有關海頓鋼琴奏鳴曲尤其是海頓晚期三首奏鳴曲的所有文章之后,筆者從演奏者的角度探索《降E大調奏鳴曲》(Hob.XVI/52)的演繹問題,抓住演奏此曲時的情緒把握,比如力度處理及性格體現、肢體語言與音樂語言的同構現象、以及如何把握整首作品的完整性等等。
海頓;鋼琴奏鳴曲;藝術形象;演繹手法
在視唱練耳課堂中的三個重要訓練要素無非是視唱、聽寫、聽覺分析,而這幾項內容又偏重于技術練習,那么又作為課時量最多的一門基礎課(如中央音樂學院,每周4節—兩次課,共四學期;有些專業如聲歌系需要修滿6個學期三學年的視唱練耳必修課)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枯燥、厭惡的心理。視唱練耳教師能不能本著多元音樂文化發展的理念為課堂內容加些“料”呢?
本文一方面從視唱練耳教學內容多元化、教學形式方式上的多樣化及教學思路多方拓展的立場出發,較為全面地分析、闡述視唱練耳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作品風格的可行性,并以流行音樂作品風格的音樂作品舉例分析該風格的作品可為視唱練耳教學之所用的可能,從教學角度出發盡可能的以發展、求新、全面的視角豐富視唱練耳課堂。另一方面,學生從視唱練耳這門必修的基礎課中得到的收獲不僅僅是視唱練耳能力,而是結合各類音樂風格語匯積累、各種音樂特點認識把握,并于學習中增加多維的思維方式、多方的視角概覽。從而使視唱練耳課程更加體現“基礎”、“綜合”的特點與性質。
相對比于傳統音樂或現代音樂,流行音樂似乎能被更多的大眾所喜愛、認可,流行音樂的音樂種類較多,它的特點大多是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的器樂曲或歌曲,這些作品貼近生活,根植與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又有“大眾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是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功能的,如教育功能、審美功能、消遣娛樂功能等。而“流行音樂應不應該進課堂”是一直以來都有爭議的一個話題,但眾所周知流行音樂的“通俗”并不等于“庸俗”,那些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作品是絕對可以為課堂預期效果起積極作用的。
視唱練耳課中選用流行音樂作為練習素材是一個創新而有意義的課題,首先,相比較于其它體材的音樂,各類流行音樂應該是學生群體在生活、娛樂中接觸較多的音樂形式,如能把學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且較感興趣的音樂加入視唱練耳課程中,這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個別學生對視唱練耳課產生的枯燥感覺、抵觸情緒。其次,課堂練習的流行音樂作品素材可能會涉及一首之前也許很熟悉的一個作品片段,但教師要求聽辨、練習的角度必然是不同的,這樣就提示并鍛煉了學生今后聽辨、分析、處理各類作品時站在更高、更專業的角度對待。第三,流行音樂的種類繁多,作品甚廣,這樣可為視唱練耳教師備課可選用素材提供了更多更廣的方向。此外,當今學科的多元化發展也需要流行音樂風格作品的填充。以下為實際運用示例及分析:
譜例1

該例為1986年的日本動畫電影《天空之城》的配樂旋律片段,該片的配樂由日本作曲家久石讓擔任創作。所給出的譜例是其中一段由小號演奏的非常柔情的旋律,曲式結構為較典型的平行樂段、調性為a小調。就此片段分析除了可在課上用作單聲部旋律聽寫、視唱等練習之外還可在節奏方面加強訓練,其難點為小節內連線、短時值與長時值音符的連線、跨小節連線、弱起節奏型等。
譜例2

該例為“超級瑪麗”游戲配樂的節奏部分,該曲為典型的爵士風格作品,以切分或強拍休止節奏型體現。“超級瑪麗”應該說是人盡皆知較為風靡的一款游戲,筆者在自己的班里進行實踐時發現學生對此片段產生的興趣極大,并都能夠大概背下來旋律進行,但按筆者要求的正確記寫出來卻不容易,由此,同樣的素材片段可以設計不同的練習形式以適合所授班級的程度劃分。如單聲部節奏讀譜放慢至原速、二聲部節奏讀譜并注意兩聲部對位的準確、二聲部節奏讀打(讀高聲部敲低聲部或讀低聲部敲高聲部)、旋律聲部節奏記寫、二聲部節奏記寫等。
譜例3

該例為周杰倫《夜曲》開始時所演唱的節奏型譜例,較為簡單基本由二八、前十六、后十六、四個十六節奏型組成,可用于初級程度的班級。
譜例4

該例為肖斯塔科維奇《第一爵士組曲》之Waltz中的片段,旋律聲部為bB調高音薩克斯演奏,低音聲部為弦樂、鋼琴所奏。該片段旋律性較強,優美連貫,在記寫旋律聲部時應注意高音薩克斯為bB調移調樂器,記譜應比發音高一個大二度,這可以訓練學生的移調記譜和移調視唱,并有機會對薩克斯這種樂器的音色有一個了解與認識。此片段可以作為旋律與低音的二聲部視唱或聽寫練習。值得一提的是,該例給出的片段為16小節,其4小節為一個調性,其調性轉換自然、色彩鮮明,又可作為一個聽辨調性的練習片段,并可記出和聲。此例不失為一個較為綜合的練習片段。
最后,在實際課堂運用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選材。由于流行音樂的篇幅所限、流行音樂在學生生活中和課堂訓練中的心理預期差別等因素,相比較其他幾種風格的音樂作品流行音樂作為視唱練耳練習素材進入課堂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備課工作的。流行音樂尤其是流行歌曲部分其構成通俗易懂,極為貼近人民大眾的生活可渲染人們在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情緒,以起到抒發情懷的效果。總體來講流行歌曲的作用也是娛樂大眾且大多也是商業歌曲,不難看出總“量”是非常多的,這中間就難以保證每首歌曲的“質”皆高。所以某些無規律、無章法、無練習特點或歌詞較為直白露骨的應不予于課堂中選用。第二,課堂嚴肅性。流行音樂作品用于視唱練耳訓練可能會超出學生對于課堂作品選用的心理預期,這雖然極大提升課堂氣氛、積極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教師還要注意課堂嚴肅性的把握。第三,課堂時間比例分配。視唱練耳的教學使用流行音樂素材筆者認為是較為新穎的也是比較容易成為讓學生印象深刻的課堂亮點。但需注意的是,流行音樂尤其是流行歌曲這類貼近人們生活,訴訟生活情感類功能的音樂應設計為教學比重較少的部分,應起到豐富和“點綴”課堂內容的效果。這是出于對比幾種風格類型音樂并針對視唱練耳訓練適用度的角度、課堂氣氛嚴肅性把握的角度考慮的。
以流行音樂風格音樂作品為教學素材,整合流行音樂風格的音樂素材可以巧妙地為視唱練耳課程中的所有常規練習項目之所用,并盡可能多的挖掘常規視唱練耳練習形式中所不能涉及的練習項目。從而更加豐富視唱練耳課的教學內容;更為加強視唱練耳課的教學效果,也希望為今后視唱練耳教師的備課思路提供一個新的參考。■
浙江音樂學院科研項目《視唱練耳教學中使用流行音樂作品訓練的探討》研究成果(G002A473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