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唐鈺 任重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記者 張雪婷 蘇靜

“這是一個會激怒中國的舉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宣布新對臺軍售案的話音剛落,美國媒體就紛紛對后果作出預測。果然,6月30日,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國臺辦及中國駐美大使一齊發聲,嚴斥美國錯誤做法。由于這是特朗普上臺后首次對臺軍售,美國方面近日還提出讓海軍停靠臺灣港口、要制裁一家中國銀行(因朝鮮問題)等,外界對中美關系走向議論紛紛。有人稱這代表一種趨勢,一些美媒更是重彈“中美蜜月結束”的老調,宣稱“對抗開始”。實際上,中美關系錯綜復雜,兩國有合作也有矛盾,所謂“蜜月”本就虛無縹緲。至于對臺軍售,一直是困擾中美關系的一個頑疾。現實是,不管美國賣什么武器給臺灣,兩岸軍力對比已不可能發生實質改變,最終結果只能是臺灣當局花了錢卻“挾洋自重,自食惡果”。
中國大使:美方“屢教不改”
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國務院宣布特朗普批準的一項對臺軍售案,金額達14.2億美元。軍售案有7項條目,包括預警雷達監測技術支持系統、高速反輻射導彈、魚雷和SM-2導彈部件等。國務院已經向國會發出通知,國會議員有30天時間審議,但預計不會受阻。
國務院發言人諾爾特在新聞簡報會上稱,這項軍售案以“與臺灣關系法”為依據,以臺灣防務需求為依歸,展現美國對臺灣維持自主防衛能力的支持。她還表示,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
“這是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對臺首次軍售,將激怒視臺灣為其領土一部分的中國”,美聯社6月30日寫道。報道稱,此次軍售正值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關系因朝鮮核問題而處于高度敏感之際。
公布對臺軍售方案的同一天,美國財政部長努欽宣布,作為制裁朝鮮的一環,將把中國的丹東銀行指定為制裁對象,另外還對2名中國公民和一家中國海運公司實施制裁。這是美國首次把中國的銀行作為對朝鮮自主制裁的對象。
此前一天,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以21票同意、6票反對通過“美國海軍軍艦可常規停靠臺灣的高雄或其他任何合適港口,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也可接受臺灣提出的進港要求”議案。
“所有這些行動,制裁中國企業,特別還有對臺軍售,肯定會破壞雙方對彼此的信心。”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說,中國堅決反對美國對臺軍售,正向美方提出強烈交涉。他表示,美國對臺軍售是“屢教不改”,中國會繼續教下去。
6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經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敦促美方撤銷上述售臺武器計劃。陸慷還表示,中方一貫反對在安理會框架外實施單邊制裁,尤其反對他國根據其國內法對中方實體或個人實施“長臂管轄”。
“中國軍隊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的、明確的”,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也就美售臺武器發表談話:“我們強烈敦促美方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撤銷有關對臺軍售項目,停止售臺武器和美臺軍事聯系,以免給中美兩國兩軍關系及臺海和平穩定造成進一步損害。”
“這種多管齊下的手段,是美國在處理類似外交問題時的常用手段。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美國有多年的外交經驗,在操作手法手段上爐火純青。”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美國的單邊制裁手段應該是經過精密計算,打好算盤后實施的。美國不同部門在不同領域的問題上,會進行連接處理、斷開處理,不排除有時會有一些不同意見,但主要目的還是通過“組合拳”實現外交目的。
“挾洋自重,必將自食惡果”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月30日稱,這項始料不及的軍售合同讓分析人士驚訝不已,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教授張寶輝表示,在此之前,很多臺灣人認為,美國正在疏遠他們,“此次軍售會增強臺灣對美國的信心”。
島內民進黨當局確實難掩興奮之色。6月30日,臺“國防部”表示“誠摯感謝”,稱將盡速與美方共同研討采購細節。臺“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則“表示歡迎”“表示感謝”。隨后,蔡英文在推特上轉發了“總統府”的英文版致謝聲明稿。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朱鋒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特朗普上臺后,要“讓美國再次偉大”,所以對軍火銷售看得很重。美國跟沙特簽了1000億美元,卡塔爾140億,調侃點說,臺灣這14.2億“蚊子雖小也是肉”。
美國上一次對臺軍售是2015年,金額為18億美元。據統計,馬英九擔任臺灣“總統”期間,美對臺軍售4次共24項,總額超過201.3億美元;陳水扁8年,共16項約84億;李登輝12年,共計41項武器裝備,金額約162億美元。
實際上,美國這次軍售,美媒有稱14.2億美元的,也有稱13億的。數字差異是因有約1.2億美元軍備是以商售方式售給臺灣。《艦載武器》主編石宏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軍售和商售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旋轉門”,能讓美國在最有利的政治環境下謀求最高利益。軍售和商售的區別在于政府參與程度, 軍售過程中,外國買方與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交流,有濃重的政府色彩。在商售中,政府只需審查武器是否為被允許出口的設備。
石宏說,相比過去,美國此次讓軍商比例倒轉,實際上是做給對華不友好的國會議員看,做出強調美臺軍事合作關系增強的姿態。由于一些美國公司在中國大陸有業務,這樣做也可避免它們因對臺售武而丟掉在大陸的市場。石宏還表示,盡管有美國官員稱,此次軍售內容體現了現有武器系統從常規轉向數字化的新進展,但其質量遠低于1992 年出售150 架F-16 的大買賣,而是與馬英九時期的軍售持平,是延續性采購,以維持現有美式武器作戰平臺及升級需要。
據島內媒體報道,民進黨“立委”黃偉哲直言,這次軍售多是零組件,沒有超過過去軍售的程度。藍營“立委”江啟臣也表示,以項目來看并無突破。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6 月30 日向島內潑了一盆冷水:我們堅決反對臺灣與美國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系,堅決反對美國以任何借口向臺灣出售武器;任何挾洋自重、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行徑,都必將自食惡果。
“靴子落地”,未來會怎樣?
“對臺軍售是美國對華外交一貫打的一張牌,是困擾中美關系的一個嚴重問題。”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對臺軍售是所有美國總統的例行內容。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對華政策整體看起來趨穩,但對臺問題上,美國國內總體氛圍是呼吁官方各級別提高對臺聯系層級和強度。
對臺軍售會對中美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德國之聲”6月30日稱,美國上一次對臺軍售是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中國強烈反對,但美中關系和軍事交流并未明顯后退。在迄今的多次軍售后,這種交流依然在繼續。
不過,不少外媒認為這次很不同。《紐約時報》稱,特朗普不久前在社交媒體上稱,中國解決朝鮮問題的努力沒有成功,這使特朗普會在更多問題上更少克制,其中就包括臺灣問題。文章稱,這次軍售是美中“蜜月期”結束的一個明確信號,很可能預示中美關系將陷入混亂狀況。路透社等媒體分析說,未來特朗普還將祭出鋼鐵關稅,勢必激怒中國人。
“中美沒有所謂蜜月期,特朗普上臺后,一系列因素導致這段時期實際上是不確定的時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清敏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對臺軍售侵犯中國主權,對中美關系發展非常消極。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另一只靴子落地”,讓中國看清楚特朗普政府對臺灣問題的考慮。
朱鋒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不太同意特朗普政府現在是在刻意對華打“臺灣牌”,認為這是在延續美國兩岸關系中的“規定動作”。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的結構性問題,除非美國結束與臺灣的防務關系,售臺武器會持續下去。
對于臺灣問題,朱鋒認為,特朗普政府行動力有限。他說,美國要賣武器給臺灣,最重要的還取決于臺灣有沒有錢買,臺灣有多大預算能力,而臺灣不可能成為第二個沙特。另外,不管賣什么武器給臺灣,兩岸軍事力量的對比已經不可能發生實質性改變。大陸對臺灣的軍事威懾優勢已經不斷擴大,這點其實美國人也很清楚。
李海東說,美國國會、媒體、政府內部相當數量的主流精英,在涉華問題表態上并不積極,美國對華總體政策趨于強硬可能是一個趨勢。現在全世界面臨的比較大的挑戰,就是引領、啟發美國的精英決策群體用正確的態度客觀看待自己、周邊世界和中美關系。
張清敏表示,中美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矛盾和復雜的,不能用“好”“壞”簡單區分。在某些問題上可能有沖突,在另一些方面又有合作。中美關系有一定的兩面性,可能在某些方面惡化,同時在另一方面有所改善,這是正常的發展。
不過,兩岸關系卻有所不同。曾任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張顯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軍售對提升臺灣整體防衛安全效果有限,但軍事外交層面象征意義重大,他不希望臺灣卷入中國大陸與美國兩強之中,成為被利用的一枚籌碼。“中央社”6月30日采訪的一名島內學者擔憂地說,這次軍售可能引發大陸方面對臺灣的不滿,“會選擇凌遲、封鎖臺灣的‘外交空間”。▲
環球時報20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