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軍
再加工纖維是指以纖維下腳、纖維制品及其下腳為原料,經開松等方式加工而形成的纖維。目前,廣泛運用于紡織領域,是國內重要的紡織原料來源之一。但是,再加工纖維行業表現出量大、面廣、鏈條長、產業政策不明、監管難度大等特點,已經成為社會關心、政府關注、媒體熱炒的熱點問題。
(一)廢舊紡織品如何更好地轉化成紡織纖維原料,對于提高纖維利用效率,意義十分重大。據統計,我國廢舊紡織品年產生量約2000萬~3000萬噸。但是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率低,年產再加工纖維量僅在400萬噸以上,相當于節約原油400萬噸,節約耕地400萬畝。因此有必要立法,鼓勵纖維資源化、規范再加工纖維的生產使用、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通過生產再加工纖維,實現紡織纖維資源化,進一步提高纖維資源利用率,符合國家循環經濟發展政策。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廢舊紡織品。其中,大部分被丟棄、掩埋或焚燒,僅有很少一部分被回收利用,據統計,我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率不足20%,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再加工纖維也是一種紡織資源,其用途廣泛且數量巨大。再加工纖維可用于織造生產地毯、地墊或者家用紡織品,可用于制作工農業防寒被、防寒氈,可用于織造無紡氈/墊,可用作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中的加固纖維等。2009年1月1日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我國建設循環經濟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開發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技術,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示范模式”。在《紡織工業“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推廣廢舊紡織制品再利用技術”,因此,科學有序引導和發展再加工纖維產業符合我國法律、法規和發展規劃。安全、合理利用符合國家循環經濟發展政策。
(三)目前國內再加工纖維質量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質量安全問題,不利于纖維紡織行業質量提升。多年來,再加工纖維因存在質量問題,廣受詬病:一是再加工纖維原料來源龐雜,有些甚至藏污納垢、危害健康;二是生產“黑心棉”的主要原料,常被不法分子用來生產棉衣、棉被等生活必需品,是“黑心棉”專項打假難以取得實效的突出問題;三是生產摻雜、摻假棉花的原料,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嚴重破壞棉花資源和擾亂棉花經濟秩序。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485家再加工生產企業中,原料處理經過洗滌、消毒的企業占5%,采用人工初加工的企業占35%,采用機械初加工的企業占65%。產品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品原料來源不清晰、產品不潔凈、有異味和無標識等方面。目前國內再加工纖維生產過程簡單,容易引發環保、疾病防控、衛生、消防等質量和安全問題,專門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管空白,問題的投訴和媒體曝光不斷。如不徹底治理,必將影響再加工纖維產業良性發展。整治再加工纖維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處置不當極易出現群體事件。當下,急需一部專門的細化的法規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四)質量安全問題不應當僅僅抓住主要方面。一是原料的質量安全問題。再加工纖維產品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品原料來源不清晰、產品不潔凈、有異味和無標識等方面。明確再加工纖維經營者的主體責任,應當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及相關質量標準和安全標準從事再加工纖維的經營活動。通過引導生產者改善生產條件、建立原輔材料進貨驗收記錄等,推動企業落實產品質量安全,引導企業在法制化的框架內實現纖維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市場上存在一些不法生產者利用消費者缺乏鑒別知識的短板,采用有毒有害的禁用原料生產再加工纖維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要禁止以醫用纖維性廢棄物、殯葬用纖維制品、傳染病疫區流出的、禁止進口的廢舊纖維制品為原料生產再加工纖維;規定法律責任,對再加工纖維采用禁用原料生產的行為進行打擊。二是生產過程中質量安全問題。再加工纖維生產過程簡單,生產條件落后,產品技術含量低,產能落后,且容易引發質量安全問題。要通過建立鼓勵制度、名錄管理制度、標識制度等多項制度,引導企業加強產品質量管理,規范產業發展,服務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服務纖維制品產業發展的角度,發揮纖維質量監督機構對再加工纖維生產的影響力,發揮質量技術基礎引領作用,規范再加工纖維產業經營活動,促進纖維制品質量的提高。三是使用及銷售中的質量安全問題。利用再加工纖維生產產品,應當保障生產安全,產品質量應當符合《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再加工纖維及其產品經檢驗合格方可出廠銷售;不得利用再加工纖維生產醫用產品、嬰幼兒用品等;再加工纖維生產者應當對再加工纖維標注國家統一規定的包含成分、含量、等級類別的標識,并按國家標準要求標注“警示語”,利用再加工纖維生產產品,在最小單位包裝物上標注標識包括成分、含量在內的內容,并明示纖維來源是“再加工纖維”。通過對生產中使用再加工纖維的一般性規定和禁止性規定,以及銷售再加工纖維質量保證義務以及流向登記、檢驗合格、標注標識等制度,督促相關產業者加強再加工纖維安全生產和合理使用,確保再加工纖維使用的安全。
(五)解決好“循環利用”和“優質優價”的矛盾。循環利用與再次使用某件產品重復利用不同,是將廢品變為可再利用材料的過程,是實現節能減排、減少浪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循環利用實現的是對低層次產品的需求問題,只要控制好再加工纖維產品的流向,不去冒充高等級的纖維產品就不會與高等級的產品需求產生矛盾。為了堵住這個口子,需要設立名錄管理制度、集中區域綜合治理制度、檢驗合格制度、規范標注標識等綜合管理制度,規范再加工纖維生產企業的生產行為;通過原料來源登記、流向登記、加注警示語、加注再加工纖維標識等針對性措施,控制產品原料、控制產品流向;通過禁止利用再加工纖維生產醫用產品、嬰幼兒用品等禁止性規定,并規定了法律責任,通過監督檢查,加大力度打擊違法行為,為再加工纖維產品質量安全設立了防線;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來解決循環利用和優質優價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