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隨著“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召開,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經貿、旅游、投資,一個互聯互通的新窗口正在打開。絲綢產業——這位曾經活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美人能否借此機遇向世界一展芳姿,開拓新的發展局面?
絲綢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經貿往來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產業。從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先輩們穿越漫天黃沙,沿著古絲綢之路運送商品到西域各國的駝隊中,絕對少不了絲綢的身影。翻開歷史的卷軸,那細密的絲如串聯歷史古今的魂,精美的綢如一位穿越千年的美人,遺世而獨立、厚積而薄發。
本刊記者專訪精耕絲綢行業多年,對行業發展有諸多思考和見地的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聽聽他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繭絲綢產業發展有哪些看法?
記者:行業回升明顯,是“一帶一路”帶來的利好嗎?
凌蘭芳:當前國際反全球化思潮出現,保守思潮蔓延,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中國在這種國際背景下召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無疑給世界各國傳遞了中國繼續走全球化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和包容發展道路的信號。其中的愿景和目標非常清楚,即要把新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繁榮之路、和平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習總書記也在方向和路徑上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措施,比如,拿出1000億注入絲路基金建設,同時提出了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等的措施。應該說,“一帶一路”是一個互聯互通的會議,它沿用了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這是一個歷史概念,更是一個文化和經濟的概念。但無論陸上絲綢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其中心詞都是絲綢,這無疑喚起了人們對絲綢乃至絲綢產業——這個古老文化載體的關注。古絲綢之路主要就是通過絲、茶等商品與西域各國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的一條商貿之路。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絲綢產業,確實給中國繭絲綢產業發展帶來了利好。
中國繭絲綢產業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已經持續8年行情不好。但繭絲價格從去年開始持續一步一個臺階地增長,明顯回升,最先是繭,后來是絲,現在是綢,今年綢緞下單時間比往年延長了一個月,這可以看做是一個新的回升周期,也許跟“一帶一路”有一定關系,但我認為主要是受行業規律和內需增加的影響。因為繭絲綢行業發展規律有“七年之痛”的說法,即“一年漲、三年跌、三年滯”;另一方面,國內服裝品牌經過前兩年的去庫存,今年稍微增加了對絲綢面料的運用,這可能是前幾年大家都少用甚至拒絕用絲綢的一種反彈。下一步是否會繼續回升還有待觀望,但從產業運行周期來看,應該到了回升的時間段。
因此,新一輪行情主要是經濟規律在起作用,受“一帶一路”戰略影響的因素并不明顯,比如,我們并沒有看到“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大家穿絲綢,或者用絲綢織品。
記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繭絲綢產業狀況如何?
凌蘭芳:從繭絲綢產業所占世界份額看,自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將其占世界40%的絲綢產業份額轉移到中國后,中國繭絲綢產量占到了世界的75%~80%,穩居世界第一絲綢生產國的地位已有30多年。除中國外,世界其他國家產量加起來只占到百分之十幾,其中印度占5%以上,近年來發展很快,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絲綢產量都非常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帶一路”沿線雖然有波斯地毯,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家生產和消費絲綢,但總體來看量很小,還無法和中國的絲綢產業對接。
記者:需要重點關注哪些國家?
凌蘭芳: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對中國絲綢外貿出口和行情波動有影響的,主要是印度。以2016年為例,印度加工2100噸真絲,從中國進口4000噸真絲,絲綢年產量達到2500噸;中國減掉出口和其他用途,2016年加工真絲5萬噸,相比之下,印度的生絲加工能力在短短幾年內達到了中國的二分之一,這一點需要行業高度關注。而且,印度真絲質量開始慢慢追趕中國,產能不斷擴大,民族特色的產品銷量也不錯,因此,中國應該重視這位鄰居。
其次是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雖然這些國家經濟相對落后,但都很重視絲綢產業的發展,比如柬埔寨、泰國、 羅馬尼亞、土耳其等國家,雖然自身不產絲綢原料,但他們通過進口中國原料,利用自身在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方面的優勢進行服裝和綢緞加工, 對中國出口市場有一定影響。此外,也要關注巴西。因為巴西蠶繭是日本后裔,繭絲質量全世界第一,遠遠高出中國一大截,歐洲高端品牌往往更青睞巴西絲綢,但其產量很小,只有幾百噸。
記者:中國繭絲綢產業發展中外貿和內需的關系如何?
凌蘭芳:如果不將歐洲市場算在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目前對絲綢產品的需求量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目前,中國絲綢市場份額中內需占60%、出口占40%,內需所占比重還將進一步擴大,原來歐洲一些高端消費群體很喜歡絲綢,但受經濟形勢影響,這部分人群在持續萎縮,因此,中國絲綢產業長遠發展應該主要在滿足內需方面下功夫。
記者:產業鏈上下游如何在滿足內需方面下功夫?
凌蘭芳:這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的事情。目前,我國絲綢產品設計和品牌無法與國際高端品牌匹敵,絲綢產業缺乏工匠精神。近些年絲綢價格昂貴使得內需和外貿都受到巨大影響,造成產業不景氣。其背后主要原因是生產絲綢的兩種因素價格上漲過快,即勞動力和土地,從而使繭絲綢價格上漲過快,處于高冷地帶。因此,我們必須通過轉型升級,農業產業化,繅絲智能化、數碼化、后整理精準化等措施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記者:纖檢如何服務產業?
凌蘭芳:近年來,國內纖檢科技進步很快,比如在電子纖檢、標準宣貫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對產業發展很有幫助;“一帶一路”國家目前還沒有纖檢的概念,其完全處于一種原始的眼觀手摸狀態。
但毫無疑問,我們跟歐洲高端品牌的合作貿易中,纖檢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雖然國內纖檢跟歐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纖檢部門也在努力縮小這個差距。原來我們只重視日本標準,目前也開始重視歐洲對纖維檢驗提出的一些要求,比如綠色、環保、全生態等方面;我們國家制定標準中也考慮到了歐美高端客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