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濟嘉+陳歌海+江欽文+張育斌+賴沛群

【摘要】 目的 了解下肢骨折臨床治療中施以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的價值。方法 86例下肢骨折患者, 骨科治療中以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甲組(42例)與乙組(44例)。甲組施以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療法, 乙組施以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對兩組施以不同手術后, 甲組優良率為78.57%, 低于乙組的95.4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當下肢出現骨折癥狀后, 通常會有機體活動受限問題發生, 施以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有助于促進患肢愈合, 推薦應用。
【關鍵詞】 骨科;下肢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療法;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7.034
下肢骨折病例在傳統治療工作中, 多以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療法展開治療, 但是機體患肢愈合質量還有待于提升, 所以要酌情展開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 通過對其患肢愈合質量有效提高, 從而改善機體患肢生理機能及其活動能力。為了解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在本院骨科開展水平, 在選取86例下肢骨折而于2015年8月~2017年2月入院的患者的基礎上, 分析兩種內固定療法下的手術效果, 旨在改進下肢骨折病例治療方案, 從而提升其手術實踐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選擇86例下肢骨折而于2015年8月~2017年2月入院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骨科治療中以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甲組(42例)與乙組(44例)。甲組男25例, 女17例;年齡20~55歲, 平均年齡(38.80±5.40)歲;致傷因素:5例屬重物砸傷, 31例屬車禍傷, 6例屬墜落傷。乙組男26例, 女18例;年齡21~53歲, 平均年齡(39.00±4.67)歲;致傷因素:6例屬重物砸傷, 31例屬車禍傷, 7例屬墜落傷。兩組性別、年齡、致傷因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甲組施以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療法:①施以硬膜外麻醉, 明確機體骨折方位后, 將其骨折端設作手術中心, 定位機體患肢的后內側部位后, 將其設作入路點。②制作縱向切口, 對機體骨折部位妥善復位后, 將解剖型接骨板緩慢植入其患肢內側。③予以止血操作后, 展開創口縫合工作, 再對機體患肢妥善固定。乙組施以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①施以硬膜外麻醉, 明確機體骨折方位后, 了解其骨折程度, 并對其患肢進行妥善固定, 結合患者患肢生理結構及其骨折程度選擇固定技術, 有牽引固定技術以及石膏固定技術等。②結合患者骨折方位, 選擇適合患者的鋼板形式:若機體骨折點位于股骨踝上側, 需以Liss鋼板作首選;若骨折點位于脛骨遠端, 需以高爾夫鋼板作首選;對于遠端骨折患者, 需以解剖型鋼板作首選。③定位機體骨折遠端部位、骨折近端部位后, 分別制作切口, 長度以3.5~5.5 cm為標準, 予以骨折復位后, 再妥善植入接骨板, 于機體骨膜組織的兩側予以妥善固定, 并放置螺釘。④避免切開機體骨折點皮膚組織, 關閉創口后, 再以石膏對其患肢妥善固定。
1. 3 療效判定標準[1] 對兩組患者施以不同手術后統計其療效, 標準為:①患肢骨折部位充分愈合, 不僅患肢關節能夠正常活動、正常行走, 而且未出現腫脹現象, 為優秀;②患肢骨折部位充分愈合, 同時患肢關節基本能夠正常活動、正常行走, 但是有輕度腫脹現象發生, 為良好;③患肢骨折部位愈合良好, 關節活動能力的恢復水平達到50.0%左右, 有腫脹現象發生, 為尚可;④患肢骨折部位愈合質量差, 而且活動受限問題未能改善, 為較差。優良率=(優秀+良好)/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兩組施以不同手術后, 甲組優良率為78.57%(33/42), 乙組優良率為95.45%(42/44), 乙組優良率高于甲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910, P<0.05)。見表1。
3 討論
趙鋼等[2]研究表明, 在骨科臨床中下肢骨折發病率高, 除了會使機體下肢關節系統健康狀況受損, 無法正常負重外, 通常還會有活動受限問題發生, 需及時恢復機體下肢生理結構, 對其解剖結構進行修復與調整, 在促進機體患肢愈合的同時, 提升其康復治療。骨科對下肢骨科展開專業治療時, 常見內固定療法涉及切開復位鋼板療法以及微創經皮鋼板療法等, 盡管兩種內固定療法都可使機體患肢功能恢復, 但是在實踐價值方面仍然還有差距, 加之切開復位鋼板療法可能會使機體骨折部位的軟組織受損, 以至于骨折端的血液循環狀況受損, 導致骨折部位無法順利愈合, 導致該療法應用受限[3]。
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強調對機體骨折端充分保護, 在避免其暴露的基礎上, 確保機體骨折端、骨折端附近的血供條件維持良好狀態, 以提升手術操作安全性。不僅如此, 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還強調對患肢修復環境有效保護, 除了能規避植骨現象、骨不連現象外, 還能防止機體骨折部位出現二次受損問題, 以確保骨折點順利康復[4]。本文對兩組下肢骨折病例施以不同手術后, 甲組優良率為78.57%, 低于乙組的95.4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骨科臨床中, 為改進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 確保救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需重視:①合理把握手術時機, 以防延誤治療而引起水腫癥狀, 進而加大手術難度;②選擇鋼板材料時, 需考慮生物相容性因素, 以防排斥反應發生;③手術實踐時, 需優化功能性復位操作, 以提升復位質量;④結合患者骨折狀況與病情程度, 選擇滿足符合患者患肢需求的固定設備[5]。
綜上所述, 當下肢出現骨折癥狀后, 通常會有機體活動受限問題發生, 建議施以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療法, 在促進機體患肢加速愈合的同時, 改善患肢活動能力, 進而促進下肢骨折病例轉歸, 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銳, 任義軍, 嚴立, 等. 一期內固定聯合皮瓣移植治療下肢Gustilo ⅢB型開放性骨折并嚴重軟組織缺損.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2014(6):560-563.
[2] 趙鋼, 林佳聲, 尹擘. 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下肢長管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16):81-82.
[3] 黃少輝, 謝章家, 李蘭泉, 等. 微創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修復脛骨遠端骨折的比較.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4, 18(26):
4173-4178.
[4] 孫靜. 探討分析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內固定聯合關節松動術治療下肢復雜骨折康復效果. 醫學信息, 2014(19):592.
[5] 賈長軍, 薛瑛, 宋寶安, 等. 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術治療AO-C3型Pilon骨折患者的近遠期療效.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1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