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蕾


【摘要】 目的 分析面肌痙攣患者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中應用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100例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患者, 根據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措施, 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臨床護理總有效率(98.0%)顯著高于對照組(74.0%)(P<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循證護理對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患者的臨床干預效果顯著,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循證護理;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7.089
面肌痙攣(HFS)是神經外科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面部神經疾病。它主要指患者因血管因素、非血管因素、遺傳因素或其他因素導致一側的面部神經肌群出現無痛性、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1, 2]。目前, 臨床上所采取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微血管減壓術, 它的臨床治愈率高、手術創傷小、對神經血管的功能保留較好。但在臨床手術過程中, 仍要對患者實施全面、有效的干預措施, 才能更好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3]。本文抽選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神經外科接受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的100例面肌痙攣患者, 對其臨床護理方法和效果進行對比、分析?,F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面肌痙攣患者, 年齡21~70歲, 平均年齡(52.5±6.7)歲;其中女58例, 男42例;病程5~32 d, 平均病程(13.6±6.5)d。將患者根據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
1. 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臨床干預護理。觀察組應用循證護理對患者進行臨床干預護理, 主要內容有:①組建循證護理小組, 提出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的對應循證問題, 并進行相關循證護理支持的查找;②心理疏導:仔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治療的相關原理、手術流程、預后效果等, 盡可能的消除患者對病癥及手術的恐懼、抑郁、憂慮等不良心理, 樹立治療信心;③手術指導:針對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的需求制定具體、詳細的圍術期臨床護理方案, 包括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護理等;④并發癥護理:積極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 指導患者及家屬配合護士在術后進行正確的活動、飲食等護理, 加強對患者個人衛生、病房環境等的清潔護理, 并定時進行按摩, 避免發生壓瘡、感染等癥狀。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比較 經過治療, 觀察組的臨床護理總有效率(98.0%)顯著高于對照組(74.0%)(P<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循證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護理學方法, 其內涵主要是在臨床護理過程, 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制定護理活動計劃, 并將臨床經驗、患者的愿望以及所得出的科研結論進行科學、明確、有機的結合, 從而獲取證據以此當作護理決策依據的臨床干預過程。這一護理模式的核心思想即為通過利用當前最可靠、最新的科學證據對患者進行最佳、最優的臨床護理服務[4, 5]。經過研究, 本文中選取的面肌痙攣患者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過程中實施循證護理, 其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住院費用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較低, 但臨床護理總有效率達到了98.0%。由此可見, 對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患者實施循證護理進行臨床干預, 能夠有效的縮短治療時間, 減少患者并發癥, 降低經濟負擔, 提高臨床治愈率, 從而更好的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胡丹, 王紅.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的微血管減壓術護理.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5, 32(6):684-685.
[2] 李亞麗.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的微血管減壓術護理.醫療裝備, 2015, 28(14):190-191.
[3] 邢海濤, 袁波, 譚占國.神經內鏡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面肌痙攣臨床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12):99-100.
[4] 楊卓亞.面肌痙攣顯微血管減壓術微血管減壓術護理體會.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2, 10(9):583-584.
[5] 趙曉輝, 宋玉慧.面肌痙攣血管減壓術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研究.中國美容醫學, 2012, 21(16):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