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蓮+肖君琳+龐宏+王世容+彭麗云+楊怡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預防頜面部骨折合并下肢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DVT)的效果評價。方法 112例頜面部骨折合并下肢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56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下肢行護理干預。比較兩組DVT的發生率。結果 對照組患者中出現9例DVT, 發生率為16.07%;試驗組患者中出現2例DVT, 發生率為3.57%。試驗組患者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頜面部骨折合并下肢骨折患者, 在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下肢護理干預, 可降低下肢骨折DVT的發生率。
【關鍵詞】 頜面部骨折;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7.093
頜面部骨折多來自外力作用, 其中大部分由高能創傷引起。由于頜面部骨折病情較四肢骨折嚴重, 一般經急診四肢骨折固定后轉至口腔科進一步診治。護理中除了處理頜面部傷口外, 還要對四肢骨折進行干預, 其中, 針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護理尤為重要。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異常凝結所導致的一類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1]?;颊叱8杏X側肢體疼痛加劇、腫脹, 病情嚴重可引發肺栓塞而死亡。為降低頜面部骨折伴下肢骨折DVT發生率, 不僅要求醫生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 護理上也該對下肢靜脈血栓有足夠的干預措施。本文通過對頜面部骨折伴下肢骨折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預防DVT的病例進行研究, 評價護理手段的有效性。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口腔中心2014 年1月~2016 年6月收治的112例頜面部骨折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單純顴骨復合體骨折17例, 單純上頜骨骨折10例, 單純下頜骨骨折23例, 顴骨、上、下頜骨多處骨折62例。所有病例均單側下肢骨折, 其中股骨頸骨折16 例, 股骨干骨折35 例, 脛腓骨骨折29例, 股骨遠端骨折18例, 踝部骨折14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各56 例。試驗組男36例, 女20例, 年齡最大70歲, 最小26歲, 平均年齡(46.8±7.7)歲。對照組男34例, 女22例, 年齡最大68歲, 最小24歲, 平均年齡(47.7±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手術前后行下肢深靜脈彩超檢查, 排除術前DVT形成, 手術方法及藥物治療方案基本一致。
1. 2. 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術前術后常規護理, 如頜面、患肢外敷本院制劑傷科黃水[2]、病情觀察、飲食指導、功能鍛煉、出院指導等, 術前患肢維持骨科夾板或石膏外固定、術后常規傷口護理、抬高患肢。
1. 2. 2 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下肢進行護理干預。①入院后除正常護理宣教外針對下肢骨折患者, 對患者及家屬講解深靜脈血栓定義及機理, 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戒煙宣教, 控制血糖及血脂;②飲食指導, 以低鹽、低脂、高蛋白為主, 多飲水(≥2000 ml/d), 避免便秘發生, 導致腹壓升高;③臥床時抬高患肢20~30°, 禁止腘窩及小腿下單獨墊枕;④盡量避免在下肢行留置針, 采用足底靜脈泵、間歇充氣加壓裝置, 以避免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1. 2. 2. 1 術前 頜面部骨折傷口處常規換藥黃油紗外敷, 傷科黃水。密切觀察患肢的皮溫、感覺運動情況、患肢的腫脹、疼痛及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 填寫DVT觀察護理單如有異常, 及時報告;如有開放性傷口, 每天換藥避免感染;如患肢早期夾板或石膏外固定, 應定時松解夾板或石膏托, 避免長期壓迫軟組織, 影響靜脈回流。在夾板、石膏外固定或者骨牽引下, 指導患肢功能性鍛煉。
1. 2. 2. 2 術后 頜面傷口常規換藥3次/d, 黃水外敷, 囑患者進食后漱口水含漱, 保持口腔衛生, 指導面部表情肌及適當閉口訓練[3], 觀察傷口如有異常及時報告。將患肢抬高, 以利于靜脈回流, 同時避免墊枕壓迫或過度屈膝壓迫。術畢安返病房后行比目魚肌及腓腸肌按摩, 踝關節被動運動, 同時用渭良傷科油涂擦[4];患者清醒后指導患者行主動股四頭肌與腓腸肌的等長收縮訓練、趾屈和背屈運動、足踝環轉運動。不配合患者可行被動運動。具體方法:人工擠壓腓腸肌, 避開傷口從足到大腿由遠到近被動按摩(尤其是比目魚肌及腓腸肌)30 min/次, 3次/d。足踝關節旋轉運動:30次/組, 6組/d;股四頭肌等長收縮:50~100次/組, 根據患者情況3~4組/d或5~6組/d, 雙下肢同時進行;行功能鍛煉時指導患者深呼吸, 使其胸腔負壓, 對靜脈回流起促進作用[5]。術后監測D-二聚體[6]等實驗指標, 復查下肢深靜脈彩超, 未形成血栓患者, 可對下肢肌肉行物理療法。檢測與觀察患肢皮膚溫度, 疼痛腫脹等情況并測量患肢周徑, 有異常及時匯報。
1. 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中出現DVT的例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中出現9例DVT, 發生率為16.07%;試驗組患者中出現2例DVT, 發生率為3.57%。試驗組患者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4, P=0.0262<0.05)。
3 討論
骨科創傷手術后, 易產生深靜脈血栓, 其發生率高達45%~
60%[7], 較大的栓子脫落可進展為肺栓塞, 死亡率較高[8]。本研究在術前術后通過健康宣教、飲食指導、患肢護理、指導鍛煉、物理療法等方面進行護理干預, 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避免感染的發生, 盡早治療并發癥, 從而降低DVT帶來的風險。
口腔病房無論醫生還是護士會過度關注專科專病, 而忽略其他部位疾病的預見性。護士在熟悉常規護理的同時, 也應對其他疾病護理工作有所了解, 必要時請相關??茣\, 從護理層面減少發生DVT的風險, 有效提高護理效果, 促進病情康復, 縮短住院時間, 以達到肯定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丁銘格, 翟雅莉, 王曉明. 老年人上肢深靜脈血栓的診療進展.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2, 31(2):167-170.
[2] 馮永慶, 顧坤. 傷科黃水治療急性軟組織挫傷100例. 現代醫藥衛生, 2005, 21(13):1713.
[3] 譚玉蓮, 彭國光, 劉莉. 頜面部創傷后患者張閉口功能康復訓練的效果觀察. 護理學報, 2011, 18(6):47-49.
[4] 柯澤春, 周建儀, 楊慕堅, 等. 陳渭良傷科油治療肌內注射后硬結的效果觀察. 護理學報, 2011, 18(23):61-63.
[5] 程海松, 吳亞軍. 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 中國美容醫學雜志, 2012, 21(16):240-241.
[6] 尤立蕊, 唐梅. D-二聚體的臨床應用價值. 醫學綜述, 2015, 21(16):2965-2967.
[7] 魏長月. 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護理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0):238-239.
[8] 彭國光, 楊磊, 丁旭宣, 等.頜面骨折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2(3):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