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沈映政
摘 要:本文結合研究區實際情況,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對草原進行了調查核實。查清研究區內的草原資源狀況,直接掌握準確的草原基礎數據,建立數據庫,對草原現狀分布及質量等級進行基本統計分析。并結合當地實際,通過氣候、海拔、坡度等因素對草原類型、基本草原類別進行判別和修正。
關鍵詞:統計分析 效益分析 對策
1.研究區域
全境東西寬78千米,南北長96千米,總面積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半山區占總面積的92.6%。氣候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低緯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異較大的復雜地形,年極端最低氣溫-3.8℃。全年無霜期29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966.5毫米。實施禁牧草原面積17.27萬畝,實施草畜平衡草原面積116.02萬畝,累計實施草地改良2.12萬畝,農田地人工種草3.01萬畝。
2.數據應用分析
2.1 草原分布特征
根據草原海拔情況分析,研究區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的區域,有502826.43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7.72%,具體見圖1。
2.2 草原坡度質量狀況
根據草原坡度情況分析,研究區草原主要集中在坡度15-25°和25-35°的區域,15-25°有490986.4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36.84%;25-35°有521464.39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9.12%。具體見圖2。
2.3 草原管理方式分析
按管理方式劃分,研究區草原分為禁牧草原、草畜平衡草原兩種,其中禁牧草原172700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2.96%;草畜平衡草原1160200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87.04%。具體見圖3。
2.4 草原放牧季節分析
按放牧季節劃分,研究區草原分為夏秋放牧草原、四季放牧草原和不放牧草原三種。其中夏秋放牧草原184731.81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3.86%;四季放牧草原972221.29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2.94%;不放牧草原175946.9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3.20%。具體見圖4。
2.5 草原類型分析
按草原類型劃分,研究區草原分為暖性草叢草原、暖性灌草叢草原、熱性草叢草原、熱性灌草叢草原、干熱稀樹灌草叢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六種。其中暖性草叢草原130758.5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9.81%;暖性灌草叢草原267149.58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20.04%;熱性草叢草原234306.8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7.58%;熱性灌草叢草原371905.87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27.90%;干熱稀樹灌草叢草原288323.74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21.63%;山地草甸草原40455.51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04%。具體見圖5。
2.6 草原基本類別分析
按基本草原類別劃分,草原分為重要放牧場草原、割草地草原、人工草地草原、改良草地草原、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地草原五種。其中重要放牧場1052623.08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8.97%;割草地47200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54%;人工草地草原54300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4.07%;改良草地草原45500畝, 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42%;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地草原133276.92畝, 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0.00%。具體見圖6。
3.成果效益及利用情況
3.1 經濟效益
劃定基本草原,有利于全面落實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農牧戶可直接得到國家補助資金,牧草良種補貼。劃定基本草原,可推進飼草飼料開發,延伸產業鏈,改善發展條件,為草食畜牧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劃定基本草原,可提高農牧民實施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設和生態牧場建設積極性,促進草原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轉化率,增加草食畜養殖數量和養殖效益,能間接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
3.2 社會效益
基本草原劃定后,受益農戶收入明顯增加,同時為草原生態保護區地方群眾致富作示范,提供經驗;為社會提供大量的畜產品,豐富城鄉人民生活;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社會減輕了就業壓力,實現市場資源合理配置,對發揮山區區位優勢、振興山區經濟,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有效地緩解草畜矛盾,促進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且減少草地糾紛,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3.3 生態效益
通過基本草原劃定,草原生態明顯改善,牧民收入逐步增加,改善了山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美化了環境。
一是畜廄得到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牲畜實行廄養,保護了森林,草原;
二是青貯永久窯的建設,合理利用了飼草飼料資源,提高了作物秸稈的利用率,改變農村亂堆亂放,燃燒等對環境的污染;
三是優質牧草種植,有效的利用退耕地、農閑地種草,并推行草地刈割舍飼和曬制青干草、青貯飼料,不僅解決了退耕封育不準放牧的問題,還保證了家畜飼草飼料的來源,解決了冬春飼草料短缺的問題;同時通過禁牧封育、人工種草,草場植被得到恢復,水土保持能力提高。草地不僅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培育肥力,美化環境,而且在快速恢復水土流失區,嚴重退化的草地,撂荒地,礦業廢棄地的植被方面具有特別優異的能力;
四是由于通過綜合配套技術的實施,改變農村傳統的飼養方式,促進當地畜牧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做出了示范帶動作用。
4.問題及建議
4.1 存在的問題
4.1.1 林草爭地矛盾突出
由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時,將植被覆蓋度在10%以上的地塊均劃為林地,致使研究區境內草原面積大幅減少。又由于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更少,通過林改后,大部分被劃為林地,草地面積較少,林草爭地矛盾突出。
4.1.2 草原生態保護意識與經濟發展失衡
草原生態系統具有促進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功能,使得草原法制系統具有綜合性、復雜性,不僅要促進以草原為材料的畜牧業的發展,為國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還要維護好草原自身生態系統的平衡, 為人類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現實中,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們只是注重了經濟的發展,環境權利可有可無。
4.2 合理化建議
4.2.1 提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
嚴格監督和行政執法,加大對偷牧、濫牧、搶牧、借場放牧和超載放牧等現象的司法監管力度,對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的行為須依法治理,對非法開墾飼料地及改變飼料地用途的現象進行查處。情節嚴重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對非法開墾草原行為產生威懾作用,推動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提高廣大牧民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
加大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在對草原實施了一系列的禁牧、退耕還草舉措后,對草原牧民的生產、生活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實施減畜和禁牧措施后,草原牧民在經濟上做出了較大的犧牲,應該給與生態補償。充分補償禁牧休牧給牧民造成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會鼓勵和推動牧民開展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積極性,維護牧民合法合理的草原生態環境權益。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強調對實施禁牧和實施“草畜平衡”為減畜放牧的牧民給與獎勵,是采用經濟激勵手段鼓勵牧民自覺保護草原的重要舉措。
4.2.2 加強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投資機制
國家應加強環保投資機制的宏觀調控,保證當地政府有效行使設施建設的職能,并對基層政府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援;當地政府應嚴格執行“誰污染誰治理”的規定,正確引導和動員企業和相關組織機構參與草原保護投資,在減少草原破壞的同時,又增加了資金來源。
4.2.3 加強推進人工種草工作
人工種草是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穩定畜牧業生產、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內容。建議把該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國家牧草良種補貼的基礎上,出臺人工種草相關扶持與優惠政策,在牧草種植、加工等機械的補貼,牧草新品種、草業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工作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切實保證人工草地建設的數量和質量,保障飼草料的有效供給。
參考文獻
[1]劉利珍.關于完善我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思考[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7:72-75
[2]白茹.建設美麗草原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草原生態文明建設[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6-7
[3]馬哈沙提·吐蘇別克.對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原因的探討[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127
作者簡介
張洪(1968-),高級工程師/副教授,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測繪、土地規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