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依熱·亞力坤
摘 要:漢語教學已成為全世界為之矚目的明珠,它的發展印證了中國文化持續發展的熱潮越加升溫,文化的傳承依賴教學,教學的發展與進步在文化推廣中有著強大的影響力。把漢語教學與民族融合在一起,因材施教,散播中華漢語的經典魅力。針對傳統的漢語教學模式,將分析當前的漢語教學現狀,闡述基本原則,提出有針對性的漢語高效教學方法。
關鍵詞:民族;漢語教學;方法
民族漢語教學起步源遠流長,教學思想逐漸得到更多領域的重視,長期以來固定傳統的漢語教學方法依托于CLT模式,這一教學模式的主體是以教師為主,教學模式主要以講、說、灌輸的模式來引導學生,致使教學質量不高不低,成長與進步的效率質量也無法突破。針對此現狀,本文對創新的漢語教學原則與方法闡述以下觀點:
一、創新漢語教學的基本原則
1.完整性
在漢語教學課程中,特別是建立在對民族學生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課堂中的每個環節都需環環相扣,以達到教學任務的整體性,確保民族學生在每一個教學任務環節都能著實真正地吸收漢語知識。同時,聽、說、讀、寫是確保學生對漢語知識全面掌握的考核標準。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整性,以此提高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
2.實踐性
課堂中的學習內容需以真實有效的案例、活動來引導學生,發揮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把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漢語環境中,不斷的交流互動,展現每位學生的漢語能力,通過實踐,發現問題并及時給予對策,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解決困難。只有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教學內容不會過于枯燥,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明確目的
需要確定的是,學習漢語最重要的本是掌握語言的發展歷程,語法的規范研究,這兩點都是奠定漢語學習的基本原則。但這并不代表掌握了漢語的發展歷程及語法就可以完全有效地在實際生活中游刃有余地使用好漢語。那么,這和我們真正想達到的學習目的還相差甚遠。因此,為學生明確漢語學習的目的性顯得更為重要,在思想上、意識上,教師更應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要學漢語?學漢語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能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只有學生真切地明白學習漢語的真正意義,確立好自己的學習目的,并將掌握的學習方式和學到的語法實際應用練習,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保證了學生在面對語言困難時不會半途而廢,時刻警惕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
二、提升漢語教學的有效方法
1.量身訂制教學任務
為了確保民族學生更有效地接受漢語知識,結合教學原則,實現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教學模式分為三個任務去實施:制定任務、實施任務、總結任務。制定任務,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利用當前的教學環境、教學人物、教學器材來實施教學情景,確保教學任務的真實可靠性,結合學生的特點來制定不同程度的學習任務;實施任務,教師應幫助學生完成初步的簡單的學習任務,善于鼓勵學生多問多答,結合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效的指導,使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展現自我,能夠主動圍繞問題溝通互動,在這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來完成任務,鼓勵學生主動探討任務中心點,深化學習目標,達到良好有效的學習成果;總結任務,在每一次學習任務完成后,鼓勵學生大膽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并引導學生把已學到的知識盡快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通過樂此不疲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不斷的練習和探討中落實對漢語知識的應用性。
2.利用漢俗講民俗
民俗,也是現代社會文化瑰寶的典范,各民族文化都與民俗有著淵源。從道德、法律、思想、文學、藝術不同角度都展現著人們的美好生活。漢語學習對于這種零基礎的初學者而言,將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對此,我們建議先把有關漢語的民俗故事用不同方式表達出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這種親切有意思的講故事方式,吸引學生對漢語的好奇以及對漢語的興趣,帶著這份好奇心,讓他們不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學習到語言的魅力,更是掌握了漢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漢族的語言習慣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并加強對漢語更深的認知和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剛好映照了北大語言教授林國立提出的“中國人為什么這么說”。
3.構建和諧的課堂環境
師生共鳴是最愜意的課堂氛圍,情感的建立并不只是一味地教學上課,更多是需要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和心靈上的溝通。老師與學生之間有著師生情愫、朋友情愫、文化情愫、地域情愫,這都是我們之間可以溝通的橋梁,這樣的互有好感、互相尊重莫過于每日單一的灌輸方式留下的冷清。在這種美好的氣氛下,大大的助于師生間的信任感提升,以此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和效果。例如,著名日本學家畫畫大師在一堂畫畫課,看到一位學生把蘋果畫成了方形,大師雖驚奇卻并沒有急著去批評學生,而是先詢問他為什么這樣畫,畫的靈感是怎樣的?在溝通后更是理解和敬佩孩子們的想象力,雖然學生的實物繪畫課并沒有畫出蘋果實物的本來面貌,但作為教師也愿意為學生的創新和想象力鼓掌和敬佩。只有這樣師生和諧的課堂環境像一個藝術的海洋,學生的無限遐想更是多了幾分風采,這樣的學習氛圍定是讓人之向往的!
三、結語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教學不能僅僅是單純的灌輸,更多的是要把漢語知識和技能運用在真實的實踐中。同時,學校的課堂是孩子們成長的階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在針對民族學生的教學要求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把教師、學生、學校三者真正融合在一起成為漢語教學的重要基石,為漢語教學鞏固最有效的教學方針,使漢語的魅力越廣越強。
參考文獻:
[1]唐智芳.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金吉華.愉快學習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實踐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5):33-3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