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榕金
摘 要:品德的形成至關重要。而品德課程是讓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最重要的一門學科。如何提高小學品德的實效性則成為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使學校、家庭、社會都成為品德教育的場所。換言之,小學品德教學要求教師合理整合各種資源,提高其實效性。
關鍵詞:教師資源;學科資源;地域資源
品德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的一生,所以,良好品德的形成至關重要,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若能激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們發展。”因此,品德課若能往這個方向努力,必將收獲甚豐。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使學校、家庭、社會成為品德教育的場所。新課標不僅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而且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必須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新課程呼喚品德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資源,提高小學品德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試問,就憑品德書上寥寥幾幅圖片和幾句為數不多的話,如何能上滿一節課,上好一節課?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必定是枯燥無味的,這樣的品德課其實效性就無從談起了,教育必定以失敗告終。
那么,品德課的資源有哪些呢?《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此外課程的資源還包括文本資源、音像資源、計算機網絡資源等。”
只要合理整合各種資源,就能提高小學品德課的實效性,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品德課程的育人功能。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闡述:
一、合理整合教師資源
放眼當前,小學品德的現狀令人憂心忡忡。品德課不被學校看重,任教品德的教師多數年過半百,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備課,還有一些是身兼數職的大學科老師。試問:這樣的教學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效果嗎?答案是否定的。
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保證因地制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培養一批能勝任品德教學的專任教師。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學校要挖掘一批能勝任品德教學的好教師,如:好班主任、好語文老師或其他學科教學能力強的老師。班主任、語文老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較多,容易掌握學生的行為動向,而且他們善于用講道理、舉例子的方式引經據典地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因此有利于學生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二、合理整合學科資源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會與別的學科或多或少地聯系著,品德學科也不例外。它經常與信息技術課、音樂課、美術課等有著莫大的聯系。如果教師能適當地挖掘學科之間的聯系,教學效果毋庸置疑會事半功倍。
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震撼力強的特點,運用得當,它就像一塊磁石吸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心。在教學中可以恰當運用多媒體,創設特定的環境和情境,通過逼真、極具震撼力的畫面,美妙的音響效果,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增強多種感官的刺激,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從而實現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如教六年級的《對立還是溝通》這一內容時,如何能實現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我在一次聽課中發現,一位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時間去哪兒了》的剪影版動畫視頻,在歌曲《時間去哪兒了》的襯托下,一個哇哇啼哭的嬰兒出生了,她在父母的辛勞呵護下,慢慢長大、上學、工作、成家……而父母卻已漸漸老去。此時,學生耳中聽著歌曲,眼中看著視頻,心中浮現出與父母發生的點點滴滴,這一切因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引發了學生的經歷。看著看著,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感動了,眼睛都濕潤了。多媒體創設了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懂得了父母之愛,后來學生能理解父母,體諒父母,感恩父母,說出與父母有效的溝通方法,出色地達到了本節教學目標,這得歸功于教師恰當地使用多媒體。
三、合理整合地域資源
地域資源包括學校資源、家長資源、社區資源、本地資源。如果教師能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作為教學的補充,一定能豐富課堂教學,讓課堂熠熠生輝,使品德的實效性大大增強。
例如,講到六年級的《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真正做到珍愛生命,堅決與毒品說“No”,我思來想去,覺得利用本地方的警察現身說法更有說服力。于是我邀請我校的法制副校長程警官現身本班說法,課上程警官有理有據地說到許多青少年因為好奇、受他人引誘走上吸毒、犯罪之路,還讓學生看了其中一個在戒毒所戒毒的人的內心獨白的短片。鐵一般的事實擺在眼前,珍愛生命、拒絕毒品無需教師過多的言語便烙印在學生心中,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品德課是一門開放的、實踐的、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用教材來教,以教材為載體,合理整合各種資源,讓品德課變得豐滿充實,激起學生的興趣,符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樂于接受,從而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讓品德的實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鄔東星.用整合的觀念開展品德課程教學[J].小學德育,2006(17).
[2]陳錢林.小學品德學科課程整合初探[J].小學德育,2004(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