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琿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符合當今教育界對教學內容、形式改革的要求,創新的最終目的是開闊學生的思維,用各種不同形式的解題方法來解析數學題,其中也包括奧數知識的應用,最基本的不是一些公式的死記硬背,而是如何用更為巧妙的方法去證明公式的成立,才能夠真正掌握數學知識。通過對小學數學知識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分析,力求突出創新教學思維對于小學生掌握知識點的重要性,這種多向思維對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指導性,對于我國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帶頭作用,也是教師自我教學素質提升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教育創新;教學研究;解題思維;數學知識
一、學以致用是對教育最基礎的要求
數學教學的創新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處理生活問題的便利和可能性,而不是單純為了學習而學習的一門功課。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一些上學如何選擇最近的路線,這時我們應用到的數學知識就包括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知識點,由此可以延伸到對操場面積和周長的計算,計算自行車輪子與路程的關系等,計算銀行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利率問題,還房貸金額問題與百分數計算有一定的關系,如何還貸才能夠更省錢,在什么時間使用電更省錢等費用問題都是非常貼近生活的問題,便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了解這些基本的金融知識。
除此之外,學以致用也包括常識性知識。如:一年中有多少個月份,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延伸到24節氣與季節,又能夠讓學生接觸到一些自然與地理的知識,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為學生介紹一些有趣的課外書。通過這種課外知識的介紹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夢想,這些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等夢想的實現都離不開數學這門基礎學科知識。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掌握程度
在授課的過程中最常見到一個問題就是π這個數學名詞,這是一個很難讓學生徹底明白的知識,很多學生就知道計算圓形面積和周長的時候會用到這個3.14數字,那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它的演變與計算的過程是如何推算出來的是學生的一個疑惑問題。而在互聯網中有一些關于祖沖之求π的影音資料,這些資料中對于π的描述與解釋比老師用數學案例介紹更加生動,這就是老師授課中需要的一些輔助資料,雖然這些資料不是課本中的,卻足以讓學生充分認識π的由來,至少能夠知道它對計算的作用,也讓學生得到了更多的見識。
在解題的過程中,同學們往往在樹木數量上存在一個問題,例如:每2米栽一棵樹,相距20米的距離能夠栽多少棵樹木,其中忽略樹木所占的長度?很多同學就會直接用20÷2=10作為答案,而正確答案是11棵樹,因為樹木會首尾各有一棵,對于這樣的問題可以直接拉著同學去現場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樹木距離這類問題的解答方法,實地學習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奏效的解題方法。
三、重視基礎知識教育,適當提高習題難度
據調查,很多學生對數學作業和課上的習題產生較大的反感,其原因是很多已經會的數學題卻被老師一遍遍當成習題和作業反復練習,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產生了固定的解題思維,起不到促進學生與鞏固知識的作用。老師常??谥刑岬健耙虿氖┙獭?,在真正的教學中卻很難合理地運用,而留作業和練習題是最佳的機會,對于那些測試成績總是在95分以上的同學,只需要將他們不懂的習題多加練習即可,適當給他們做一些有難度的思維題目,比如:初級奧數題,升學考試題等,通過這些難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也可以留一些課后的數學實踐題目,通過自己思考解題思路來給同學講解,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充分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檢驗學生的基礎知識是否扎實。
數學教學的創新能夠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受,通過在課上的充分練習足以減少課后的作業量和習題量,對于一個學生來講做數學題千篇一律的解題方法是一種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老師能夠在選擇題型和留作業時更加具有創意一些,不僅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用更多時間來提升學生的解題思維和對數學課題的課下研究,這種教學方式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將學生徹底從題海戰術中解救出來。在特殊的教學創新方法中可以解開學生思想的枷鎖,不必對于大量的作業題和枯燥的練習題煩惱,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力,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找到自己的樂趣,學習更多的解題方法,與大家分享,讓學生更早地融入自我學習的氛圍中去,提高學生的解題創新意識,不至于困在書本中走不出來。只有巧妙地調整教育方法才可以實現數學老師因材施教的計劃,給能力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動力與鞭策,促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李艷華.探討小學數學教育教學[A].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
[2]黃文雄.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教學創新[A].2016年4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