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紅
摘 要:“小練筆”不僅出現在閱讀教學的課堂,更是成為語文教學一道獨特的風景。它以文本為依托,是語文課堂“讀寫結合”的有效載體。小練筆雖小,但大有可為之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提高小練筆的實際功效呢?嘗試以五年級下冊的四次小練筆為例,從“分層次練筆,激發寫作興趣”;“想象力練筆,促進閱讀感悟”;“仿照式練筆,遷移內化寫法”;“聯系性練筆,積累寫作素材”四個方面闡述。
關鍵詞:層次;想象;仿照;聯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唯有切實地將閱讀和習作兩者有機統一,才能達到“神”的境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從三年級開始就專門設置了小練筆欄目,供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小小的習作練習,積累寫作方法,為單元的大習作做好熱身運動;也讓語文老師有了讀寫結合的教學依托,使得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有機結合,既鞏固了閱讀教學,又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一句話,小練筆架起了閱讀和寫作的橋梁,大有可為之處。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分別在《白楊》《古詩詞三首》《再見了,親人》《威尼斯的小艇》這四篇課文后面安排了四次小練筆。這四次小練筆緊扣閱讀教學,除了《古詩詞三首》,其他三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正是本學期閱讀教學的重難點。在寫作方法如此突出的課文后設置了小練筆,編者的意圖可想而知。那么,如何發揮這幾次小練筆的大作為呢?
一、分層次練筆,激發寫作興趣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只有學生對小練筆充滿興趣,小練筆才有意義。《白楊》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這個寫法也是本文的難點。課后的小練筆正是基于突破難點、滲透寫法的考慮而設置的。但要求學生一學完“借物喻人”的寫法,就馬上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的確有點兒難。為了讓每個孩子對此次的小練筆產生興趣,我設置了幾個層次的練筆要求,面向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
1.學優生:對像文中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者進行聯想,找出與之相似的事物,用上“借物喻人”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2.中等生:用幾句話夸夸你身邊所熟悉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者,可以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等關聯詞。
3.學困生: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兩組關聯詞,寫一兩句話夸夸祖國的建設者或保衛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平時總是寫句話都會掉三四個字的學困生竟然在這次小練筆中能比較通順地寫下來:交通警察從來都是那么盡職(原來是用“認真”這個詞),哪兒需要他們,他們就在哪兒疏導交通或處理事故。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不管是不是節假日,他們總是堅守崗位。
從不同層次的練筆成果來看,學優生掌握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中等生也能較好地完成練筆的內容,甚至連學困生都能正確使用這兩組關聯詞。這樣的練筆設計適當降低難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話可說,有材可寫,變“苦作”為“樂作”,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保護了他們的寫作欲望。
二、想象力練筆,促進閱讀感悟
處于兒童時期的學生更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在閱讀課文時經常會浮想聯翩,如果教師能緊扣課文中隱含的生動畫面和鮮活形象,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又深化了閱讀感悟。把古詩改寫成故事或短文是經常用到的練筆形式。
在《古詩詞三首》“從本課中選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改寫成一篇短文”這次練筆中,三首古詩詞都富有童趣。由于《清平樂·村居》描繪的畫面更具生活情趣,因此改寫后的短文也是學生樂于傳閱的,其中最受大家歡迎的一篇是這樣寫的:
夏日里,幽深的竹林透著勃勃生機,遠處的山巒隱約可見,一條小溪靜靜流淌……溪邊一間低小的茅草房屋里坐著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老妻……二兒子正坐在樹底下編織雞籠,手中的竹條交互穿來穿去,多么心靈手巧。小兒子呢,最調皮,趴在房屋旁搖晃著兩條腿,正把蓮蓬里的蓮子一顆顆剝出來。
不得不說,在這樣想象性的改寫練筆中,學生再度走進詩人極富生活情趣、極富人情味的內心世界,提升了語言感受力,促進了閱讀思考,使小練筆不單單是為了練筆,更能有效地服務于閱讀教學。
三、仿照式練筆,遷移內化寫法
冰心在《談點讀書寫作的甘苦》中說:“我常常抄襲,就是說模仿別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立個榜樣讓學生學習。兒童與生俱來就善于模仿,仿寫是小練筆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形式,是從閱讀過渡到獨立寫作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方式。在小練筆中,仿寫一般是以仿寫段為主,用以鞏固并積累寫作方法。
《再見了,親人》是一篇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之作,文章的前三段敘事抒情相結合,情感豐富,是很值得一仿的段落。課后的小練筆要求學生“挑選一件志愿軍戰士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展開想象,再寫下來”,我對練筆要求稍微作了一下改動:“仿照前三段的表達方式,以第二人稱的形式(即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氣)描寫送別的場面。”這一改動意在依托文本之源讓學生領悟其寫法上的特點,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四、聯系性練筆,積累寫作素材
這里的“聯系”是指聯系生活。事實上,小學生生活豐富多彩,但往往苦于缺乏生活素材可以寫,原因就是他們對提供可以寫作的材料“視而不見”,而不是及時積累。如果能借助小練筆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發現生活、挖掘素材,那么就能順利地從小練筆過渡到大習作。
《威尼斯的小艇》課后的小練筆是本課教學難點的延伸——學習作者是如何把握特點,并把風光和風土人情結合起來描寫的。因為平時我就重視寫作方法的積累及運用,所以學生很快就能領會這一新的表達方法,不過要應用到習作中,還是有困難的。難就難在不知如何選材,生活中什么事物的特點與人們的活動相關呢?
在練筆之前,我這樣引導:“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有什么事物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有學生說是“交通工具”“樹木”“水”等,我順勢而導:“既然水對于人們的生活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那么請想想,如果家鄉有一口古井,人們會用古井的水來做什么?”
“洗衣”“飲用”“灌溉”等。
“只有人們離不開這口古井嗎?”我繼續追問。
“還有小狗,渴了會來舔舔這水。”馬上有學生領會。
“是的,古井就像是家鄉的母親,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如果將人們圍繞著古井的生活細節寫下來,按照一定的順序,用上本文的表達方法,那不失為一篇好文章啊!”我在寫法上作了提醒。
“老師舉的例子還讓你們想起什么事物也可以這樣寫?”我開始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在腦海里找尋生活的記憶。
“我想寫家鄉的一棵樹。”“我想寫家鄉的草地。”“我想寫家鄉的小吃。”……
我一看引導到位了,便小結:“你瞧,誰說沒材料可寫?這一花一草一木都源自生活啊!孩子們,用心發現,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
過后,學生完成的小練筆令我驚喜。我及時將優秀的小練筆展示在班級的展板上。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學會主動觀察,獲得豐富的寫作材料,而且能有效地使讀寫結合起來。通過小練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不僅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又提高了寫作能力。
課后小練筆雖小,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可大意而為之,應真正意識到小練筆的“可為”之處,以學情為依據,以文本為依托,于閱讀教學中挖掘適合小練筆的“點”,拓寬習作思路,使語文課堂真正落實“聽說讀寫”。唯有如此,小練筆才能發揮它的“大作為”。
參考文獻:
[1]王天嬙.課堂練筆落點的選擇[J].教學月刊,2007(5).
[2]方斐卿.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透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