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麗霞
摘 要:在現代教育環境下,閱讀的資源和手段也愈加多元化,給課外閱讀帶來了新的模式和啟示。就課外閱讀方式、課外閱讀材料、課外閱讀評價等方面介紹了所作的一些嘗試。
關鍵詞:課外閱讀方式;課外閱讀材料;課外閱讀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閱讀,可以讀到大江東去的氣勢,讀到怒發沖冠的豪情,讀到大漠孤煙的雄渾,讀到小橋流水的婉約;還有什么方式,能比孩子愛閱讀,會閱讀,更能使他長成一個有著詩性光輝、浪漫情懷、崇高靈魂的人呢?
所以作為閱讀起始階段的小學語文老師,我們義不容辭地應該帶領我們的孩子叩開書林的大門,并讓孩子擁有良好的閱讀意識和習慣,使孩子們能在書林中如歡暢的小鳥,自由覓食,放聲歌唱,盡情飛舞。
在現代教育環境下,課外閱讀顯得非常重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在現代教育環境下,閱讀的資源和手段也愈加多元化,給我們的課外閱讀帶來了新的模式和啟示。
一、閱讀方式的嘗試
在學生自發的閱讀和傳統閱讀指導模式外,根據現代教育環境的條件,筆者作了以下閱讀方式的嘗試。
1.每日一讀
在班級設定固定的讀書時間,如早上到校后的10分鐘,語文課前5分鐘等。選擇學生非常喜歡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以多媒體投影的形式出現文本,低年級可以以齊讀、高年級可以默讀等不同的朗讀方式進行。讀完之后可以用集體交流的方式,說說我剛學會的字,我最喜歡的詞,我最喜歡的句子,我的發現或感想等。
“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我們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盡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
2.快樂薦讀
讓孩子推薦自己讀到的精彩片段,教師選擇有閱讀意義的材料推薦給全班同學集體誦讀。孩子對這種推薦權非常向往,從而激發學生自我進行大量課外自我閱讀。學生從大量閱讀中提取精彩的內容,寫上推薦理由交給老師。教師將學生推薦內容中較有閱讀意義的文本,通過網絡收集,然后在特定的時間以多媒體投影的呈現方式推薦給全班學生讀。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筆者發現薦讀有下列優勢:A.薦讀的文本來自學生的自我閱讀發現中,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B.推薦并被采用的成就感激發了一部分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同時,可將學生推薦的文本打印成冊,在班級里交流,提供給一些感興趣的同學再次閱讀,也能極大調動學生的推薦熱情和閱讀熱情。
二、閱讀材料選擇的嘗試
閱讀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級的研讀、體味和欣賞。課外網絡閱讀,特別是網絡自由閱讀,既要提供給孩子一定的開放性,但作為閱讀主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選材工作。根據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選擇構思新穎、視角獨特,既富有新鮮知識,又能怡神悅志的材料。避免孩子走向網絡閱讀的誤區。
1.低年級課外閱讀欣賞材料的選擇
低年級識字量為1800個左右,所以應該由教師指定閱讀材料,以簡單的兒歌、小故事、寓言、童話、淺顯的古詩詞為主,書中可配有拼音。例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選》《唐詩三百首》《看圖讀古詩》等。
2.中年級課外閱讀欣賞材料的選擇
中年級識字量為2500個左右,所以應該由教師推薦閱讀材料為主,學生自選閱讀材料為輔相結合,以作文、微型小說、短小的散文、優秀的古詩詞為主,鼓勵看短篇及中篇小說。
三、閱讀評價方式的嘗試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要及時了解,學生讀了多少,讀得如何,教師要了然于胸,以便及時調整,進一步指導。
檢測的方法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要求記錄的內容有:讀書時間、記錄時間、讀物名稱、作者、字數、讀物的類型、讀物的主要內容,最大的收獲,讓我明白道理的語句或精彩的語句,以及讀后的評論。要求學生每天必讀,每讀必記。成長記錄袋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養成了搜集信息、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為寫作的“薄發”來“厚積”。運用成長記錄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讀書的質。學生成長記錄袋是一種物化的、注重過程性的新課程評價方式,但如果將學生的閱讀信息都放入成長記錄袋的話,會增加很多工作量,而且更新肯定沒有電子文檔方便。
這樣的閱讀記錄夾,更新方便,人人都可參與,還增加了交流,有些同學在別人的記錄夾里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進行閱讀。這種明晰的記錄方式,還調動了學生競爭的積極性,增強了閱讀的興趣。
參考文獻:
周曉梅.學會小組合作閱讀:低年級課外閱讀指導[J].小學教學設計,2001(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