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皎皎
摘 要:為體現中高年級說理文的閱讀價值,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明確作者的說理思路,也要從列舉的事例入手,讓學生感悟說理文的表達特質,讓學生在寫作或者說話中體會到“舉例必須緊扣觀點,語言簡潔概括”,從而從說理文中習得說理的智慧。
關鍵詞:說理文;事例典型;遷移運用
說明事理的說理文,都比較抽象,雖然這類文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數量不多,但在中高年級的教學價值不能忽視。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說理文體裁的獨特之處,不僅要引導學生感知文章說的是什么“理”,更要明白如何說清“理”,讓學生從課文敘述的內容、展開的結構、表達的方法等多個角度習得說理的智慧。
一、明晰結構,感悟文體思路
教學說理文時,我們要從文體特點入手,不僅讓學生知曉和理解文本的“理”,更要引領學生領悟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來說理的。要明確作者的說理思路,就必須關注整篇課文的結構和段落間的關系。
如教學《談禮貌》時,先讓學生明白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學會禮貌待人的重要。”接著提問:“作者又用什么方法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學生在閱讀、討論的基礎上發現,文章通過古代牛皋與岳飛問路,現代小學生給女青年道歉和周總理寬容理發師傅三個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結尾段進一步總結觀點。而三個事例都采用分總的結構,每段先描述事例,段末總結前文、強調觀點。如第一個事例:先描寫牛皋和岳飛不同的問路方式所得到老人不同的對待。段落結尾用一句俗語總結觀點。第二個事例:女青年長裙被踩,小朋友有禮貌地給她道歉,避免糾紛。然后強調禮貌待人的重要。第三個事例:理發師傅劃傷了周總理,卻得到了總理和藹的寬容,進一步說明觀點。從中學生不難發現:說理文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的結構特點和表達方式,讓說理文觀點鮮明、論證有力、結構嚴密。
二、對比閱讀,品悟事例典型
說理文與普通的敘事文不同,它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通過典型的事例,有效的編排,形成內在的邏輯性,讓人產生信服感。說理文的重要方法是舉例論證。因此,感悟說理文的表達特質就必須從列舉的事例入手。
如《說勤奮》這篇課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說理性文章,作者舉出了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都是先說明了勤奮的過程,然后再說明了成功的結果。針對教材的特點,教學中,只是讓學生明白“舉了幾個例子”“每個例子寫了什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發現例子之間的內在聯系,關注這些例子與文章觀點的關系,明晰這篇文章與寫人記事文章的不同。我先讓學生概括出兩個事例的主要內容,然后抓住關鍵詞句品讀兩位名人的“勤奮”,接著提問“為什么不舉老師的例子或者同學中的例子?”“你從這兩個事例中發現了哪些異同點?”進行合作探究,在環環相扣的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發現說理文選擇事例論證時的典型性。古代的司馬光和現代的童第周兩位名人都是通過“勤奮”獲得成功,摘得鮮花的。所不同的是,司馬光天資聰穎,從小就刻苦學習,長大后終于編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而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基礎比較差,但是通過他的不懈努力,依然獲得了成功。從而強有力地論證了,在不同情況下,唯有勤奮才能實現美好的理想。從而讓學生明白,寫說理文時,所舉的事例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才能讓讀者信服自己的觀點。
三、關注表達,嘗試遷移運用
閱讀教學中,不僅僅要引導學生閱讀并理解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吸收與積累的過程中,學以致用,生成自己的個性表達。說理文的語言表達具有確切與簡潔的優勢,注重精準表達客觀事理。我們在引導學生感悟其表達特點后,需要給學生搭建言語表達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寫作或者說話中體會到“舉例必須緊扣觀點,語言簡潔概括”。
《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的語言應用,同樣可以很好地說明說理文的語言特色。作者在引用名人事例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毫不拖沓累贅,介紹李時珍和愛迪生用兩句話,介紹齊白石用四句話,在作者筆下只是寥寥數語,卻將他一生的事跡功業鮮明地刻畫出來。這種簡潔凝練的概括性語言需要學生經歷一個品與悟的過程。教學時,讓學生比讀如何寫。本單元前面幾篇課文也是介紹古今中外名人的,如富蘭克林、談遷、諾貝爾等,引導學生與之進行比較:“本文舉的三個例子跟前面學過的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何不同?”引發學生通過細讀討論,比較發現記敘文與說理文中的寫人敘事之差異。文中在四個事例后面是一個省略號,教學時,由這個省略號延伸出去,讓學生嘗試用凝練、概括的語言,介紹一位自己熟知的名人,進行課堂小練筆。
總之,立足語文課程性質,基于文體特征,從文章體裁、說理方法、說理語言等幾個維度出發,習得說理的智慧,才能充分發揮說理文的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胡海舟.強化語言與實踐運用中不能忽視文體特征[J].教育導刊,2015(2).
[2]秦美華.把握好“度”,讓說理文更高效[J].小學教學參考,2015(1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