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萍張進良
國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述評
趙萍萍1張進良2
(1.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湖南科技大學 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一直以來就是國家關注的重點,要實現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其關鍵。如何將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成為眾多學者思考的問題。本文分別從研究現狀、研究層次、研究途徑(方法)和研究意義幾個方面梳理了近年來國內專家學者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內容,歸納總結出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要點。
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
為了解國內學者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趨勢,筆者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分別以“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教育”為主題進行檢索,再從2010—2017年逐年進行精確檢索。具體如圖1、圖2所示:

圖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數據圖

圖2 “信息技術與教育”研究數據圖
從圖1和圖2兩個論文發表年度趨勢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2010—2017這幾年間,國內學者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熱情依然很高;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呈現出逐年快速增長的趨勢,由此可以得出2017年也必將有更大、更新的突破。由此可見,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其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增加,也帶來了更多教育發展的機遇。根據教育部提出的課程改革目標,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正逐漸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要大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在《綱要》的基礎上,各地區紛紛展開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項目,簡稱為IITC,該項目的初衷就是希望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基礎之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雖然各個地區甚至各個國家都意識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信息技術教育應用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改善學校計算機和網絡等的硬件環境,但是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水平仍然較低。
余勝泉(2005)[1]提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過程中的六個基本特征。他主要以指導思想和學生發展為角度,在這六個特征中可以反映出他對于教學主體地位的一個轉變,希望能夠將傳統的教學結構以“教師”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加積極的情感體驗,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學生只有掌握了更加深層次、更加廣泛的知識,才能夠有更好的應用能力,使學科知識能更好地被有效應用。
吳娟(2006)[2]指出,教師對于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不夠清晰,因此提出了七點對策。分別從主導整合課、整合的形式、偏離學科教學整合、資源瓶頸、認識錯位、個別學生以及課時數不足等七個方面展開對策分析。她提出了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要將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同時教師還要在整合過程中密切關注教與學的效果,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展開課堂教學,將整合課堂轉變為常態化課程,適當地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學生群體當中,最后不斷地建設校本課程資源。
石巧珍(2006)[3]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將其關注點放在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整合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以挖掘學生的潛力為最終目的,通過整合,在改變教師教學環境和方式的基礎上,提高教師教學課堂的質量。
胡中亞(2007)[4]提出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過程中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即在具有先進教育思想的前提下,結合教學理論,創建出一種新型的教學結構模式,在此過程中,要加大對多學科的資源建設重視程度。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當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夠調動自己的學習熱情,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也會有所提高,根據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開展學生與學生自檢的合作探究,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整體智力水平、綜合素質等都會顯著提高。
李龍(2007)[5]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過程中教師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出教學課件即可,更多地還是要考慮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要將信息技術有效地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通過教師設計出的科學、有效、合理的教學設計提高整堂課程的教學效果,其本質就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實踐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信息技術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我國,國家雖然對信息技術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并沒有收到較好的效果。教師也沒有對其有很好的理解與認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自身為主導,信息技術在此過程中只能起到一個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并沒有將其深入地納入到自己的教學設計當中,最終將整合課程當作公開課來對待。后來這一現象慢慢轉變,信息技術被有效地使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逐漸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改善教學環境,從而慢慢地改變教學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分別從指導思想、學生發展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特征以及應該遵循的幾項原則。
通過檢索層次研究方面的文獻得出,國內學者已經在多方面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展開研究。北師大學者余勝泉[6]從課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出發,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以資源為中心的開放式階段、以知識為中心的封閉式階段以及全方位的課程整合階段。
曾祥霖、張紹文(2006)[7]二人為清楚地劃分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分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是整合的程度,第二個方面是信息技術在整合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提出整合層次主要有兩層,第一層是淺層整合,可以理解為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將信息技術單純地作為輔助教師課堂教學的教學工具。第二層是深層整合,即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過程時,就將信息技術的作用完全融入到課程的方方面面,例如課程的結構、課程的內容、課程的資源和授課方法等。
李龍(2007)[8]從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過程中發揮的不同作用出發,將整合的過程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技術應用,這個層次主要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初級階段,在該層次中,教師把信息技術本身的作用作為重要的關注點。第二個層次主要針對的是學生層面,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中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學習工具,學生主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教師負責在一旁進行指導,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即可。最后一個層次是學生素養形成,這是整合的高級階段,該層次進一步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的養成。
通過對以上層次研究的整理,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主要是由在課程設計時信息技術所扮演的角色來決定。如果信息技術僅僅是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以方便開展課堂教學為目的,這種整合層次處于較低水平;如果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其更多設計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最終目的,站在學生角度,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信息素養,這樣的整合層次屬于較高的水平。
何克抗(2009)[9]認為信息技術在與各學科整合的過程中都應遵循共同的指導思想和實施的原則,并提出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在于要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緊緊圍繞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實現課程整合;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將“學教并重”作為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要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來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學結構的教學模式。
黃甫全(2002)[10]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只涉及宏觀策略層次。其含義是依據一定的信息技術理論和教育以及課程理論,在系統結構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提出促進整合的行動方向和具體措施。
李龍(2007)[11]在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教學改革實踐中提出整合的方法:1.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在整合過程中,綜合考慮其目標和策略。2.以相關標準為依據,一是課程標準,二是學生教育技術標準。3.以教學設計為核心。4.以信息技術為支撐。5.以改善評價方法為契機。6.以實現各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為目的,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對以上幾位學者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途徑和方法層面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有效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合理有效地看待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改變傳統觀念,要結合一定的教學理論,以其為指導,在整個過程中要將學生作為核心和關鍵,利用信息技術的各方面優勢,將其合理地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最終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不斷發展,部分學者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概括。劉世清(2008)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12]:認識階段、初步整合階段、有效整合階段和學習績效階段。
李智曄(2015)[13]認為:有效理解課程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不同階段過程中,其形式與要求是不同的。其次,整合要按規律、按階段進行推進。最后,整合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
何克抗(2009)[14]認為:在課程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可以利用它來為教學營造信息化的環境,而不僅僅是將其作為輔助教師的教學過程,或者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工具。在營造的這種環境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斷凸顯,加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等被挖掘調動出來,從而使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落到實處。
通過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義在于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學結構,為教學創設情境的同時,可以啟發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學生在獲取知識信息的過程中,可以將資源和教師或是其他學生進行共享,實現與教師之間的交互行為。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自主探究也可以和其他學生進行協作學習,進而培養創新型人才。
國內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已經延續多年,其發展也是由起步階段慢慢走向融合發展階段。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中,信息技術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凸顯,對其的理解也日漸清晰。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同樣有一些階段性的特征,對于特征的把握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國內已有學者將其發展階段進行了簡要的概括,分別是認識階段、初步整合階段、有效整合階段和學習績效階段。
(一)整合形式與整合階段密不可分
在整合的初步階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點和關注點在于使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使用在課程教學當中。但在現有階段,我們已經基本達到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階段。此時如果還是和初步階段時期一樣過多地關注使用信息技術而忽略了“有效”二字,則會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帶來很多新的問題。因此,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當中,整合的形式會與整合的階段密不可分,要依據整合的階段調整整合的形式,這樣才能在整合過程中不斷發展。
(二)整合過程要以階段適時推行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是一個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融合階段)逐漸發展的過程,在整合的過程中應當順應發展階段制定一定的策略方法,“穩中求快”才是長遠之計。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該階段應該完成的任務,無論是教育管理部門還是教師學者都應該針對當下階段的特征,認真找尋發展之路。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從初級階段逐漸走向追求學習績效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是一個長期性的任務和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最終完成這幾個階段,需要教育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義和內涵,按照每個階段的任務和發展需求制訂對應的計劃并予以實施,切記萬不可跨越不同的階段進行發展。其實整合的高低程度也能夠反映其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日漸變得重要起來。
因此,我們應該深刻地認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分清長遠目標和現階段目標,根據現狀制訂相對應的策略和方法。要認識到這是一項長期的并且艱巨的任務,不能“急功近利”,要按照每一階段的發展特征逐步推進,“穩中求快”才能夠最終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為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1]余勝泉,陳莉.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4):27-31.
[2]吳娟,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6,(10):70-77.
[3]石巧珍.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個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6,(2):33-37.
[4]胡中亞,陳建新.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研究[J].孝感學院學報,2007,(11):108-111.
[5][8][11]李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和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7,(5):73-78.
[6]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2002,(1):9-13.
[7]曾祥霖,張紹文.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層次和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9][14]何克抗.對國內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的比較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9,(9):7-16.
[10]黃甫全.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2,(7):24-29.
[12]劉世清.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路徑[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4):37-39.
[13]李智曄.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問題[J].教育研究,2015,(11):91-97.
(責任編輯 喬磊)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 China
ZHAO Pingping1,ZHANG Jinliang2
(1.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China 730070; 2.Research Base for Rural Education Reform & Development,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Hunan,China 411201)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al point 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education agenda.In order to achiev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s the key.How to effectively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en deliberated by numerous scholars.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search studies conducted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China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 terms of research status,research level,research method,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Meanwhile,it sums up the key points in carrying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formation technology;Curriculum;Curriculum integration
G4
A
2096-0069(2017)03-0025-05
2017-3-10
追求卓越:“互聯網+”背景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機制與策略研究,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2016413)作者簡介:趙萍萍(1992— ),女,新疆哈密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教育研究;張進良(1975— ),男,甘肅莊浪人,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學習與學習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