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辦公室副主任 宋家明
耕云布雨話“人影”
市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辦公室副主任 宋家明
人工影響天氣(簡稱“人影”)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
人工影響天氣,古已有之,早在17世紀末,中國清代的《廣陽雜記》就記載:“夏五、六月間,常有暴風起,黃云自山來,必有冰雹,土人見黃云起,則鳴金鼓,以槍炮向之施放,即散去。”這是中國古代用土炮開展防雹作業的生動描述。
現代意義上的“人影”是從上個世紀開始的。1 933年,瑞典科學家貝吉龍等人提出在大部分形成降水的混合云中, 降水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云中是否有足夠數量的冰晶, 能否通過冰水轉化過程形成大水滴,對人工影響天氣進行了理論上的研究。1946年,美國科學家謝佛爾在諾貝爾獎獲得者蘭格繆爾的指導下,從事冷水滴凍結研究,發現作為制冷劑的干冰可促使過冷水滴降至-39而自發凍結,隨即成功地進行了飛機在冷云中播撒干冰的試驗。與此同時,同為美國科學家的馮內古特關注冰晶的核化作用,選取類冰結構的碘化銀晶體,作為冰核的成冰試驗獲得成果,而且他在研究碘化銀煙粒發生法方面起了先導作用,使碘化銀很快成功地應用于人工影響天氣。自此,人工影響天氣由研究走向應用實踐。試驗列入科學發展規劃,獲得了政府部門的積極支持。1956年1月25 日,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在討論并通過《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時,中央氣象局局長涂長望向毛主席匯報說:“在新制定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已將人工降雨試驗列入重要項目”。毛主席聽了高興地說:“人工造雨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氣象工作者多努力。”毛主席的指示既是對氣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對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工作的巨大支持。1958年8月8日,在吉林省長春市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并取得了成功,從此拉開了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的序幕。目前,全國已有31個省、區、直轄市開展了“人影”工作,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1995--2003年間實施飛機、高炮、火箭增雨作業累計增加降水約200億立方米, 影響面積30余萬平方公里,有效地減輕和緩解了干旱給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帶來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首次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是在臺灣地區實施的。為了增加日月潭水庫枯水期的發電用水,1951年1月22日組織實施了人工增雨試驗,采用飛機播撒干冰、噴射碘化銀乳液及食鹽飽和溶液等進行人工增雨試驗。
在我國大陸,人工影響天氣試驗研究是從1955年開始的,在討論國家12年科學發展規劃期間,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建議將人工降雨的不利影響。實施高炮火箭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41萬余平方公里,減免雹災損失約300億元,同時還進行了以水庫增蓄、生態環境改善、撲滅林火為目的的人工增雨 (雪 )作業,并開始嘗試以保障大型社會活動為目的的消雨作業試驗, 以及機場、高速公路、城市人工消霧試驗等,人工影響天氣已經深入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密不可分。
據世界氣象組織統計,目前有30多個國家每年進行著100多項的人工增雨、防雹和消霧工作。目前國外開展人工增雨作業較多的有俄羅斯、美國、以色列、泰國等國。其中:俄羅斯開展人工防雹作業規模較大,由專業隊伍在各地實施作業,擁有各類探測和作業飛機30余架,除在國內實施作業外,還先后為古巴、敘利亞、伊朗、阿根廷等國提供增雨、防雹作業服務。俄羅斯還對人工消云、消雨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已作為業務為用戶提供服務。泰國由農業部下屬的皇家造雨局組織實施,引進美國的技術,建立了兩架探測專用飛機,空軍的60余架飛機可供隨時調用;美國人工增雨作業主要采取市場化運營,由專業人工影響天氣公司向用戶提供服務并收取費用。
天津是我國北方冰雹多發地區之一,開展防雹工作前,每年都有50多萬畝農田遭受災害。為了減輕雹災給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1973年,薊縣山區梁莊村農民利用土炮自發組織開展人工防雹,打響了天津市人工影響天氣的第一炮。同年開展防雹作業的還有寶坻區的李自沽農場。因此,天津市的“人影”工作是從防雹減災,為農業生產服務開始的。1974年,我市首先在薊縣設立3個炮站,開展人工防雹試驗,當年防區內無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全市10個有農業的區縣已建成58個炮站,近100門高炮開展“人影”作業。2000年以來,全市“人影”部門累計實施人工增雨130多個作業日,消耗人雨彈3萬余發,火箭彈800余枚,實施飛機人工增雨26架次,飛行58小時,累計增加降水近20億立方米。
目前,在“人影”制度建設上,國家層面已有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條例、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2012]44號)。天津市也制定了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市政府辦公廳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通知》([2004]37號)、《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2013]79號),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加強對全市“人影”工作的統籌協調與領導,成立了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建立了以氣象局為牽頭單位的工作協調機制,有力地促進了我市“人影”工作的快速發展。
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人影”工作的法制建設,將《天津市人工影響天氣條例》列為2016年度立法預備審議項目。為起草法規,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俊芳帶領農業與農村辦、市氣象局、市法制辦、市農委等相關部門,深入靜海區、西青區等地進行調研。農業與農村辦會同有關部門多次組織起草和論證,法規草案已經數易其稿。法規草案將在以下方面做出規定:人影建設的規劃與建設;政府、主管部門、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從業人員的資質與管理;安全管理及相關部門的職責;實施人影作業的重點區域;實施作業的流程;實施人影的應急處理;法律責任等。相信在市人大常委會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努力下,《天津市人工影響天氣條例》將盡快出臺,使我市的“人影”工作早日納入法制化軌道。

常委會副主任張俊芳到市氣象局參加人工影響天氣立法座談會。攝影/章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