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在我國傳統和當今文化體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博物館的主要藏品類型之一。玉器出土后大多帶有一個相同的特征——沁。通過分析古玉器的沁色來鑒別、評估古玉器是古玉器鑒定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出土古玉器的沁色成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工作與學習經驗,主要就沁對出土玉器鑒定的影響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探討,以期能對出土玉器鑒定的實踐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出土玉器 沁 鑒定
沁是指玉器長期埋藏在土中,受土壤溫度、濕度以及各種礦物質侵蝕,玉質表層的色澤產生化學變化,在玉器上留下的歲月痕跡。沁是鑒別出土古玉器的主要標志,是評價玉新老的標準之一。了解沁色的種類和成因,對古玉器的鑒定、識別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一、玉器沁的基本概念
沁在出土的玉器中相當常見,楊伯達先生對玉器的沁色有明確的定義:沁色指玉器在埋藏條件下受周圍多種礦物質、有機質、水分、濕度等的影響而附著在玉器上的染色[1]。由于埋藏時間長短、環境條件和玉器自身玉質的不同,沁的表現也各不相同。通過沁可以判斷玉的新老,因此有投機取巧的不法分子采用各種方式來仿制玉沁,以達到誤導市場、獲取不法利益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了解沁對玉器的影響,才能做出更加準確的鑒定。
二、沁對出土玉器鑒定的影響分析
(一)對玉器顏色的影響
玉器沁色受特定的環境和條件的影響所成。我國地域廣闊,各個地方的土質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土質的不同,便會造成玉器沁色的不同。我國的土質宏觀地分為西土、中土、南土,它們的特性各不一樣。南土泛指南方地區的土壤,這些土壤的土質濕潤,呈弱酸性。所以在南方出土的古玉,往往伴隨酸蝕,良渚玉器可以說是南方出土玉器的代表。浙江余杭一帶的良渚玉器中有很多已經被酸蝕成了雞骨白,太湖東岸的良渚玉器則僅有一些水銹和黃褐色沁,這就是土質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中土地區出土的玉器,也常伴有一定程度的侵蝕。西土地區如山西、甘肅、寧夏等,由于土質較為干燥,所以受侵蝕往往較輕。土質對玉器的影響肉眼輕易可見的不同便是顏色。這里所說的顏色主要指的是受沁影響下,玉器所表現出來的顏色。地下埋的時間越長,沁會相對嚴重,玉的顏色也就隨之而加深。受沁非常嚴重的玉器,其本身的顏色會發生完全的改變,不可見也難以推測出其本身的顏色。例如,在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出土的部分玉器,白色玉器很多俗稱雞骨白,很難看出玉的性質;靖安出土的觹形玉佩,由于受沁較深,整體呈灰色或黑灰色,同樣看不出玉質,更難以判斷玉的種類。再結合其他一些受沁程度較輕的出土玉器來看,總之沁越重,玉器的顏色變化就會越大,通常是顏色會更深[2]。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出土玉器的沁主要包括黃褐色、褐黃色、黃色,在實際的鑒定過程當中,針對未全部受沁的玉器,應當透光對未受沁的局部進行觀察,減少沁帶來的干擾,以便了解玉器的本身顏色。
(二)對玉器光澤和透明度的影響
沁不僅會改變玉器的顏色,同時還會影響到玉器的光澤度和透明度,造成其光澤度和透明度降低。其光澤度和透明度的降低幅度和受沁的程度相關。就現目前的經驗來看,玉器的受沁程度越嚴重,其光澤度和透明度也就會下降得越厲害。正常的玉質在光線下,均具有一定的光澤度和透明度,這甚至是評價玉質量的重要標準。出土的古玉器,其受沁的程度可以大致分為重度受沁、較重受沁、中度受沁、輕度受沁和未受沁,對應的古玉器光澤變化可以分為土狀光澤、蠟狀光澤、油脂光澤、亞玻璃光澤和玻璃光澤,對應的古玉器透明度變化可以分為不透明、半透明、亞透明和透明。在梁帶村遺址出土的古玉器中,較重受沁和重度受沁的玉器數量占到了43.3%,輕度受沁和中度受沁的玉器數量占到了41.3%。從這些玉器的實際表現情況來看,輕度受沁和中度受沁的玉器在光澤度和透明度上的改變并不大,基本保持了原本玉質的光澤度和透明度,呈現出的是油脂光澤與亞透明狀態。較重受沁和重度受沁的玉器在光澤度和透明度上的改變非常大,光澤度大多為蠟狀光澤,部分為土狀光澤,透明度基本上都呈現不透明,少數半透明。未受沁的玉器,其光澤度則多為玻璃光澤、亞玻璃光澤,透明度多為透明、亞透明。在鑒定過程當中,我們應當根據玉器受沁的程度,來判斷其光澤度和透明度是否相對應[3]。
(三)對玉器密度、孔隙度和硬度的影響
出土的玉器如果受沁,且受沁的程度達到了中度以上,其密度和孔隙度就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進一步影響到其硬度。通常來說玉器受沁的情況越嚴重,其密度、孔隙度以及硬度的變化也就會更加明顯,這種變化的一般規律是孔隙度增大、密度降低、硬度也隨之降低。例如,出土后呈雞骨白的玉器,由于受沁嚴重,其孔隙度較一般的玉來說明顯增加,且密度和硬度大幅下降,硬度方面通常都不會超過6,大多數情況都在5.5以下,最低可為4。這類出土玉器在質地上較為疏松,過手有一定的粘滯感。取標本樣品泡在水中,會有明顯的空氣滲出,并會逐漸地松散。對韓城梁帶村出土的幾件受沁玉器采用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可以明顯看出玉身存在侵蝕裂紋、侵蝕溝、侵蝕洞等,這些都屬于是受沁風化的特征。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改變了玉器的密度、孔隙度以及硬度。所以,我們在鑒定過程中,一定要根據玉的受沁程度來判斷其密度、孔隙度以及硬度是否合理。如果是作假的玉器,其密度、孔隙度以及硬度很難發生改變。
(四)對玉器成分的影響
玉的成分組成其實是較為復雜的,且玉在受沁的前后,其成分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所以帶有沁的出土玉器,成分肯定發生變化,變化規律是:主要礦物組成一般不變化,有的玉器局部可產生化學元素和含量變化。有研究對凌家灘4件全受沁的雞骨白玉器殘片進行譜學鑒定,玉質仍是透閃石玉質軟玉,與一般軟玉相比,礦物組成沒有變化。又如有研究對梁帶村2件重度受沁軟玉質玉器進行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測試,測得各點的主要化學成分均為Ca、Mg、Fe、Si、O,這與軟玉的化學成分類似。將能譜測試的化學成分含量與用ICP-MS所測得的未受沁軟玉質玉器的化學成分平均值做對比,顯示重度受沁后MgO質量分數顯著降低,而FeO和Al2O3質量分數明顯增高,但尚未發現新礦物的形成。對于一些存在疑問且較為重要的出土帶沁玉器,應當借助一些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來進行成分分析,以判斷其合理性。如果成分存在不合理的情況,就應當保持懷疑態度。
三、結語
出土玉器的沁給我們帶來了別樣的審美,但是對待鑒定工作,我們則需要保持客觀、科學的態度和認識,掌握沁的特征和表現,以便在鑒定工作當中做出準確的判斷。
參考文獻
[1] 楊伯達.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
[2]萬文君.淺論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的鑒定方法[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6,(S1):25-30.
[3]朱勤文,鮑怡,陳春,范陸薇. 湖北省博物館藏出土戰國玉(石)器材質研究[J].江漢考古,2016,(05):108-114.
劉淑君 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