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梅
[摘 要]探究式教學是新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結構知識,而且還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精神、獨立解決問題和預見未知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物理課堂;探究式實踐教學;技巧
有效教學是每一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追求目標。那么怎樣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呢?
馬克思主義定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在新課程標準中更加體現出了實踐性的重要性,在實踐中探究學習才能更加深化理論基礎、提升實踐能力、引導創新思維。物理新課程標準整合了現代課程理論,對教學目標從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出了要求,突出強調了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物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無疑是貫徹新課程標準、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一種好方法。
探究式實踐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研究、討論、思考交流,以教師為組織指導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從形式和內容上可分為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前者側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和想象能力,適合于基礎理論部分的教學,后者則側重于培養學生觀察、動手實驗及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究式實踐教學的主要特征表現為教師創設物理教學情景,學生在教師指引下自主獨立或合作探討研究,然后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基礎,從而加深理解。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奧蘇泊爾從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出發,特別強調創立和發展的現代認知過程,其核心觀點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而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提供現成的知識,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布魯納認為:“所謂學科的教學,不是灌輸作為結果的知識,而是指導學生參與形成知識的過程。”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認為學校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好的智力發展。對教學而言,作為結果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學生能否進行充分的智力活動,能否通過自己實踐進行的理論的論證。
首先,探究性實踐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理論的認識社會化、情景化、物質化、實用化。物理學科包涵的內容較廣泛,從宏觀到微觀,從低速到高速,思維跳躍很大,力學、電學、聲學、光學、粒子學、熱學、能量學等,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空間混沌,難以理解,這就需要反復的實驗,深刻的觀察來掌握和體會,通過對其產生的現象進行探究與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常言說“紙上談兵不成將帥”,就算理論基礎牢牢記住,不通過實踐去驗證與探究,永遠也檢驗不出學生的能力。
其次,空淡而乏味的理論往往缺乏感染力,而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事物的深化認識有一種成就感。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學習中就有一種渴望感、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探索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因此,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實驗裝置是在一個玻璃槽中裝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水中的筷子是否變形。教師接著引導學生,要理解這樣的現象就得探究光的折射原理。把注意力吸引過來,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再次,探究性實踐教學也關注著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利用學生的生活事件和社會熱點來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如學生身邊的噪聲污染來源有哪些及如何控制等。
最后,探究性實踐教學還能創設教與學動態探究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實驗中師生互動,學生因不同的現象產生不同的見解,從而提出說明和維護各自的觀點,傾聽、理解、支持或反駁別人的意見,能使物理課堂更加開放和更加具有活力,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與學生共同體驗探究過程,共同分享動態生成的結果,通過共同學習探究和實踐作用,達到有效教學。
綜上,探究式教學是新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結構知識,而且還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精神、獨立解決問題和預見未知問題的能力,這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最終使學生加深理解學習的本質,學會學習的方法,從而解決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