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克孜·麥麥提
[摘 要]幼兒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不是純粹的教與學,注重的是課堂教學、集體活動教學,主張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自愿地學習。一堂好的課不是讓幼兒規規矩矩地聽完,否則會束縛住幼兒好動的天性,對教育起不到較好的效果。如果讓幼兒自由發揮好動、好奇、好問等天性,主觀地參與到教學中,成為學習的主動者,這樣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就高,教育的目的也能較好地達到。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學方法;具體探究
幼兒階段是人生的奠基階段,而父母是最初的啟蒙教師,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現在的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如何使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以取得成功,這是對現在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提出的一個更新層次的要求。
一、努力成為幼兒的引導者
以前的幼兒園課程受中小學課程的影響,深深地打著“授受式”學科形態的烙印。這樣的課程形態把幼兒置于被動的接受學習的狀態,從而嚴重地壓抑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現在,人們普遍提倡構建游戲化的幼兒園課程,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游戲化課程實質也就是活動化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幼兒才是活動中的主體,老師應盡可能地把活動室還給幼兒,讓盡可能多的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去,把“主動”權還給孩子。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孩子,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松的氛圍里真正地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幼兒有了較自由的學習權,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二、游戲是幼兒教育的最佳活動載體
兒童教育心理學早就指出,游戲是學前兒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動,它貫穿于整個學前兒童的生長和發展之中。文學巨匠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認為,藝術和游戲的產生,是人類脫離動物界的一個最后標志,也是最重要的標志。哲學家馬丁·海德格也指出:“兒童為什么要游戲呢?兒童游戲就因為他們游戲。‘因為二字在游戲中消失了,游戲沒有‘為什么,兒童在游戲中游戲。” 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端、最殘酷的行為之一,在于我國學生自幼兒階段起,就開始被成人逐步剝奪了游戲的權利和樂趣。既使在幼兒園里,孩子們也沒有“玩與不玩”的自由選擇,游戲也成了課堂作業,成了枯燥的功課。創新教育作為實施幼兒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維誤區,將游戲真正還給幼兒,讓他們充分游戲,快樂學習;使孩子們主要通過游戲來了解自然、探索社會、體驗人生,同時在游戲里學習認知、學會關心、學會交往和合作,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創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正如國外一位教育心理學家說的那樣:“要求一個孩子在游戲之外的某種基礎上進行工作,無異于一個蠢人在春天搖晃蘋果樹而向往得到幾個蘋果;他不僅得不到蘋果,還會使蘋果花紛紛落地,本來渴望在秋天得到的果子也就無望了。”
三、營造良好環境,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條件,是一個人能力發展的動力。責任心如此重要,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呢?
鍛煉承擔責任的能力。每一種能力的鍛煉都應該來自于實踐,因此,給予幼兒適當的承擔責任的機會。我們可以布置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小作業,如分發玩具、收交作品,整理書桌等,或者通過游戲、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讓孩子逐漸懂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別人對自己的養護、教育和幫助,另一方面還負有許多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一個不盡社會責任的人是一個對人類無益的人,而一個不會做事、無能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歡迎的。要鼓勵孩子從小融入集體,有主人翁意識和集體觀念,作為集體中的一員要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也就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看到自己的行為能為他人帶來影響,從而生出自豪感和責任心。
四、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學習必要的社會行為規范
人的一生中,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在公共場合成為焦點,有的人卻獨坐一旁無可奈何;有的人出門時非要找個同伴前行;有的人獨來獨往,事情照樣辦得井井有條;有的人怕在人多的地方露面,有的人卻“自來熟”,人越多的地方,他越活躍。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交往能力不同。能否建立起與周圍人的和諧關系,是人們適應環境,心情舒暢地生活和學習的關鍵。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引導幼兒多與同伴交往,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為他們準備豐富的游戲材料,讓他們在自由、自主、愉快的環境中游戲、交往、合作。
在日常生活和專門的德育活動中,教師應創設情境,讓孩子學會講文明、有禮貌、守紀律、講衛生、愛護公物等社會行為規范。例如,在組織孩子帶班時,我有一個習慣,當孩子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會由衷地說一聲“謝謝”。比如,小朋友幫老師擺椅子,我會說一聲“謝謝某某小朋友”;小朋友為大家發勺子、發書,我會說一聲“謝謝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著很自然地說“謝謝”。漸漸的我發現小朋友也會說“謝謝”了。哪個孩子尿褲子了,我幫他換好衣褲,他會說:“謝謝老師!”給孩子們講完故事,他們會說:“謝謝老師!”幼兒期的孩子喜歡模仿別人,老師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點滴印跡,這些印跡日復一日地積累,就會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潛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五、結語
六、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啟蒙者,又是孩子的嚴父慈母,更是他們熟悉世界的領路人、生活中可以敞開心扉與之交流的伙伴。如何扮演好這一系列角色,是幼教工作者職業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這些,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趙曉瑜.淺談幼兒的攻擊性行為[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
[2]周冶金,李瑞菊.有關創造力研究對創新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
[3]邱海姿.幼兒教育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前教育教學通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