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斌,祝偉宏,段志娟,周小平,姚一明,江秋香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醫院彩超室,湖南郴州423000)
小兒淺表血管瘤超聲引導下硬化劑注射治療進針位置的研究
郭良斌,祝偉宏,段志娟,周小平,姚一明,江秋香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醫院彩超室,湖南郴州423000)
目的探討超聲引導下小兒淺表血管瘤硬化劑注射治療進針位置選擇的意義。方法我們對159例不同部位血管瘤患兒進行超聲引導下進行硬化劑注射治療。治療之前,我們通過超聲對血管瘤內的血供分布、主干走行及周邊組織關系進行檢測、評估,從而確定進針位置,同時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注射治療。結果159例血管瘤患兒在超聲引導下硬化劑注射治療,158例得到痊愈,1例診斷為血管畸形,治愈高達99.37%,而且注射次數明顯減低。結論進針位置的選擇對血管瘤治療起到尤為重要作用,不僅能減少注射次數,縮短病情,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的出現。
超聲;淺表血管瘤;硬化劑
淺表血管瘤是嬰幼時期最容易發生的良性腫瘤之一,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主要位于頭頸部。超聲引導下硬化劑注射治療血管瘤被廣泛用于臨床,不僅治療效果好,而且不良反應少。我們在對159例淺表血管瘤治療過程中,發現選擇一個好的進針位置極大影響血管瘤的治療效果。本文重點討論超聲對小兒淺表血管瘤注射治療進針位置的選擇。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2月~2016年3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醫院進行超聲引導下淺表血管瘤硬化劑注射治療的159例患兒,其中男46例,女113例,男女比例約1∶2.5,年齡8 d~10歲,平均年齡(9.8±1.0)個月。注射次數1~8次,絕大部分為1~3次。
1.2 儀器與方法
1.2.1 (1)儀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備相控陣探頭,探頭頻率5~12 MHZ。(2)硬化劑的選擇2011~2015年,硬化劑為平陽霉素+地塞米松,劑量:平陽霉素(吉林敖東藥業集團延吉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357)8 mg/支,地塞米松5 mg/支,用法:平陽霉素0.6 mg/kg,地塞米松5 mg,生理鹽水6 mL。由于平陽霉素停產,2016年1~3月,我們改用杭州默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倍他米松(得寶松),劑量:1 mL/支,用法:1 mL/次,與生理鹽水混合使用,按1∶1配比。
1.2.2 方法在注射硬化劑前,我們對血管瘤進行超聲檢查,了解瘤體的位置、大小、血供、與周邊組織的關系,同時確定瘤體內血供主干的數目、走行及分布等情況,便于確定進針位置。在確定進針位置后,我們對病灶區域進行常規消毒,進針到達預定位置后緩緩推注藥物,直到藥物作用于整個病灶。如果瘤體有多根主干供血,我們會根據藥物分布情況,適當選擇多個位置進行注射治療以達到藥物覆蓋整個瘤體。注射治療15 d后,患兒進行超聲檢查,如果病灶有殘留則繼續接受治療,如果病灶無殘留,患兒將在治療后的第1個月、3個月、12個月、2年進行追蹤隨訪。
1.3 觀察指標對病灶區域進行隨訪檢查,如果該處未見明顯病灶及異常血流信號,則痊愈。
本文先后對159例淺表血管瘤患兒進行超聲引導下硬化劑注射治療,159例血管瘤患兒中,瘤體主要位于顏面部、胸部、顳部,臀部、四肢相對較少,注射次數大部分為1~3次。38例顏面部患兒中位于腮腺內的有6例,治療次數最多者達8次,最少者1次,占注射次數大于5次人數的50%。在159例患兒中,158例患兒得到治愈,1例患兒治療不佳(后被確診為血管畸形,已手術切除),治愈高達99.37%,均無不良反應。見表1、表2。

表1 血管瘤不同位置的分布情況
血管瘤是嬰幼時期最容易發生的良性腫瘤之一,在新生兒中發病率較高,約為1%~2%,男女比例為1∶3,尤其在早產兒中,發病率高達22%[1]。血管瘤可發生于身體各個部位,多見于皮膚及皮下組織,其次為口腔黏膜、肌肉、骨骼、內臟等器官和組織,其中60%的病灶發生在患兒的頭頸部。由于面部血管瘤不能完全消退或者消退后有皮膚的萎縮、瘢痕、潰爛、毛細血管擴張、出血、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同時影響患兒容貌,給患兒和家屬帶來極大地心理負擔。
血管瘤的分類比較多,根據瘤體累及部位的深淺程度分為淺表血管瘤、深部血管瘤及復合血管瘤[2]。國內常用的分類是根據血管的分類及走形,分為毛細血管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1982年,Mulliken根據血管內皮細胞特征將其歸納為兩大類:一類稱之為真正的血管瘤(hemangina),其特點是具有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包括楊梅狀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此類血管瘤多見于新生兒,多在出生1個月左右發現,約有8%的患兒能自然退化。另一類稱為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不具增殖傾向的血管內皮及襯里組成的血管病變,包括葡萄酒斑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病和蔓狀血管瘤不會自行退化[3]。其中真性血管瘤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又分為增生期(出生后1個月)、穩定期(2~8個月)、消退期(1~2歲以后)[4]。該分類的提出更進一步闡述了血管瘤發生、發展的生物學特征,更好區分各種血管的病變,對血管病變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法的選擇及預后判斷等更有實際臨床指導價值。
糖皮質激素以及平陽霉素仍然是目前臨床用于治療血管瘤常見的藥物[5]。超聲對于深淺混合型血管瘤治療的輔助指導意義在于超聲引導下進行平陽霉素治療較傳統直接注射更加安全有效。超聲引導下可根據瘤體血供及分布特點對注射點精確定位,以及根據瘤體面積及體積估算藥物注射劑量,使藥物更多的分布于血供主干,促使瘤體萎縮、消失,同時避免過量注射引起瘤體組織壞死、潰爛,減少對周邊正常組織、器官損傷[6]。
目前,國內外主要對血管瘤的形成機制、分類及治療研究較多,也有少許文獻提及進針的位置。在對159例淺表血管瘤治療回顧性研究中,我們發現選擇一個好的進針位置影響著硬化劑的分布,進而影響著治療效果,故我們在治療之前會對瘤體進行超聲檢查,以便確定以下幾點:(1)確定瘤體的位置及進、出瘤體的主干及支數;(2)了解瘤體血供主干的走行、分布情況;(3)了解瘤體與周邊正常組織、器官的關系及彼此血供情況。在了解上述情況后,便可確定進針的位置。在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瘤體多由一根主干供血,這時我們會選擇接近瘤體主干約2~3 mm處進針。如果由兩支及兩支以上的主干,我們會選擇支配瘤體更廣的主干作為進針的位置,在對主干進行注射治療后,我們會通過超聲對藥物的分布情況進行評估,如果藥物分布于大部分瘤體內,我們將不在治療,如果分布不均,我們會選擇支配未達藥物區域的主干作為進針位置。有時我們也遇到瘤體血供由正常器官血管供血,常見有腮腺組織內的血管瘤,由于瘤體由正常腮腺血管供血,注射的藥物會通過主干內的血液快速流出瘤體,并進入正常腮腺組織內,選擇瘤體主干作為進針位置不僅藥物不能局限于瘤體,而且還會作用正常腮腺組織,引起正常組織反應性改變。過去,我們對腮腺內瘤體主干進行注射治療,不僅注射次數多,且治療效果不佳。5例腮腺內血管瘤患兒中,注射次數最少者5次,最多者達8次,約占≥5次注射次數的50%。之后,我們選擇了一組遠離主干的腮腺內血管瘤患兒進行對比治療,結果病程縮短,注射次數約2~3次,而且治療效果大大提高。由此可見,進針位置的選擇極大影響著治療效果。
超聲引導下小兒淺表血管瘤硬化劑注射治療極大提高了治療效果,減少注射次數,縮短了病情,減低了不良反應的出現。進針位置的選擇對血管瘤的治療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

表2 血管瘤注射次數分布情況
[1]Liekens,Verbeken E,Vandeputte M,et al.A novel animal for hemangioma:inhibitor of hemangioma development by the angio-genesisinhibitorTNP2470[J]. Cancer Res,1999,15(10):2376-2383.
[2]WanerM,SuenJY.Managementofcongenitalvascular les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J].Oncology(Williston Park),1995,9(10):989-994,997.
[3]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15.
[4]胡瓊華,王煒.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增殖機制及治療進展[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0,11(2):95-96.
[5]覃道銳,劉文英,吉毅,等.兒童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臨床特征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2009,23(5):584-587.
[6]楊自鵬,王世東.超聲在嬰幼兒體表血管瘤診斷治療中的價值[J].臨床醫學超聲雜志,2015,17(5):3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8.025
郴州市社會發展關鍵技術及產品項目(2015G001)
郭良斌,E-mail:4135039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