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波
(重慶市中醫院心電圖,重慶400021)
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黃清波
(重慶市中醫院心電圖,重慶400021)
目的探討對冠心病患者分別選擇動態心電圖以及常規心電圖實施心律失常診斷后獲得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冠心病患者110例作為主要對象;所有冠心病患者憑借抽簽分組;對照組:常規心電圖檢測;觀察組:動態心電圖檢測;對比在診斷心肌缺血出現概率以及心律失常出現概率方面的差異。結果在診斷心肌缺血出現概率以及心律失常出現概率方面,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冠心病患者非常明顯(P<0.05)。結論對于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表現加以觀察并且明確后,合理選擇動態心電圖的方法實施疾病診斷,針對心肌缺血可以做到有效診治,針對患者心律失常的情況可以做出準確診斷,進而為冠心病患者后續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心電圖;冠心病;心律失常
近年來,冠心病疾病出現概率攀升程度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增加,并且患者除了患有冠心病疾病之外,存在較高概率合并出現心律失常的情況,從而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了極為嚴重的影響。對于冠心病患者在實施疾病診斷過程中,以心電圖的應用最為普遍[1]。為了確保冠心病患者于臨床診斷過程中可以獲得確切效果,本次以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為主要對象,以準確診斷心律失常為目的展開動態心電圖以及常規心電圖不同方法的對比,具體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重慶市中醫院2014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作為主要對象;所有冠心病患者憑借抽簽分組;對照組男39例,女16例;患者年齡59~79歲,平均(67.25±2.13)歲;患者的冠心病病程為2~12年,平均(6.93±1.35)年;觀察組男43例,女12例;患者年齡61~81歲,平均(67.33±2.15)歲;患者的冠心病病程為2~13年,平均(6.95±1.39)年;兩組冠心病患者的性別、平均年齡以及平均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于觀察組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表現加以了解后,合理選擇動態心電圖的方法進行疾病診斷。具體為確保患者的檢測環境保持安靜,協助患者進行平臥位的選擇,要求患者保持為全身放松狀態,合理對患者展開描記。在實施描記的過程中,控制紙速保持為25 mm/s[2]。在此過程中,需要對GCG基線平穩做出保證,確保能夠獲得清晰的圖像,并且不會產生干擾的情況[3]。
對于對照組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表現加以了解后,合理選擇常規心電圖的方法進行疾病治診斷,針對心電圖資料進行準確記錄,針對患者的活動能力以及患者的臨床癥狀等加以了解[4]。
1.3 心肌缺血診斷標準
1.3.1 常規心電圖診斷結果患者在保持靜息條件下,患者的ST段水平型或者患者下斜型壓低的程度不小于0.05 mV[5]。
1.3.2 動態心電圖診斷結果患者在保持靜息條件下,患者的ST段水平型或者患者下斜型壓低的程度不小于0.1 mV,患者ST段改變持續時間超過1 min[6]。
1.4 觀察指標對兩組冠心病患者出現心肌缺血的情況以及出現心律失常的情況加以對比觀察。
1.5 統計學方法臨床選擇統計學診斷SPSS20.0對所有冠心病患者臨床診斷結果展開統計學分析,診斷心肌缺血出現概率以及心律失常出現概率臨床對比展開χ2檢驗(以%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肌缺血出現概率臨床對比對照組55例冠心病患者中,表現出心肌缺血陽性的患者27例(49.09%),表現出心肌缺血陰性的患者28例(50.91%);觀察組55例冠心病患者中,表現出心肌缺血陽性的患者40例(72.73%),表現出心肌缺血陰性的患者15例(27.27%);在診斷心肌缺血出現概率方面,觀察組冠心病患者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心律失常出現概率臨床對比對照組55例冠心病患者中,表現出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21例(38.18%),表現出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22例(40.00%),表現出短陣室上速的患者7例(12.73%),表現出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3例(5.45%);觀察組55例冠心病患者中,表現出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35例(63.64%),表現出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51例(92.73%),表現出短陣室上速的患者22例(40.00%),表現出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25例(45.45%);在診斷心律失常出現概率方面,觀察組冠心病患者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現心律失常概率對比
對冠心病發病原因進行分析,指患者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狀態下,使得患者呈現出管腔狹窄以及呈現出管腔阻塞的現象,此外患者表現出冠狀動脈功能性痙攣病變等現象,進而使得患者表現出心肌缺血現象、心肌缺氧現象或者表現出猝死的情況[7]。
對于冠心病患者,通過實施常規心電圖檢查,針對患者短時間內心電活動可以進行記錄,進而獲得需要的相關信息,但是針對患者心電圖表現出的動態變化無法做到有效發現。此種方法也表現出一定的應用優點,其表現出操作步驟簡單,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表現出的治療費用低以及治療重復性強等系列優點。通過此種方法可以將對患者造成的經濟負擔加以有效緩解,從而確保諸多心臟疾病患者可以做到有效接受,此種方法于基層醫院中獲得了廣泛的開展。但是長時間應用此種方法對患者進行診斷后發現,此種方式只能夠在患者發病后才能夠對異常情況進行觀察,如果患者處于靜息條件下,則無法對疾病的相關信心進行了解,從而導致此種方法在應用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進而使得臨床對患者完成診斷后,較易表現出疾病誤診的現象,從而對疾病的臨床治療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常規心電圖之后,動態心電圖成為了對心臟疾病患者加以診斷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長時間應用發現,其針對常規心電圖的診斷缺陷,可以進行有效避免,針對患者實施持續心電監測后,能夠有效得到患者的十萬次心博心電信號,進而可以確保對臨床醫師提供的診斷數據詳細化以及有效化,從而可以將疾病誤診概率顯著降低。通過對患者實施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針對患者日常生活心臟功能可以加以有效反應,針對患者在日常活動狀態下表現出的心肌缺血情況可以進行準確監測,一經表現出ST-T異常的現象,則分析患者可能表現出嚴重心肌缺血的情況[8]。通過對患者展開心臟24 h連續性監測,并且對患者心電圖ST段以及患者的心律水平等加以認真觀察,針對患者出現心肌缺血疾病的規律可以進行有效掌握[9]。
此外選擇動態心電圖的方法對患者展開心律失常診斷操作,可以避免在對患者實施檢測的過程中表現出系列誤差的現象,針對疾病的臨床診斷以及治療能夠發揮顯著的價值[10]。針對患者表現出隱匿性的心律失常疾病,通過此種方法也可以獲得準確的診斷結果,并且能夠同患者的日常活動進行有效結合,針對疾病的出現同日常生活表現出的關聯可以進行有效明確。此外針對患者表現出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情況可以加以準確檢測,針對出現的規律以及終止規律可以加以有效掌握。
對本次研究結果加以觀察發現,對照組55例冠心病患者中,表現出心肌缺血陽性的患者27例(49.09%),表現出心肌缺血陰性的患者28例(50.91%);觀察組55例冠心病患者中,表現出心肌缺血陽性的患者40例(72.73%),表現出心肌缺血陰性的患者15例(27.27%);在診斷心肌缺血出現概率方面,觀察組冠心病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診斷心律失常出現概率方面,觀察組冠心病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效證明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動態心電圖診斷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表現加以觀察后,臨床合理選擇動態心電圖的方法進行疾病診斷,對于冠心病患者表現出的心律失常可以獲得準確診斷效果,最終為對應疾病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魏彤.12導聯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9(18):5310-5311.
[2]阮萍,陳志強.心電圖與冠脈造影對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結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6(5):769-772. [3]陳芳,陳蘭.參麥注射液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型冠心病患者血流動力學及心電圖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 (1):85-87.
[4]何瑋,陳長曦,孫麗卿,等.疑似冠心病患者運動平板試驗中QT間期及T波峰末間期的變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 19(9):1010-1015.
[5]馬剡芳.參麥注射液對不同中醫證型冠心病患者心電圖改變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9(20):2463-2467.
[6]張蓉,任平,楊森焱,等.12導聯體表心電圖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中應用與評價[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6(1):67-69.
[7]徐同江,劉建新.比較不同心電圖編輯技術改善期前收縮患者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圖像質量的特點[J].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6,1(1):60-61.
[8]SandraVosbergen,JolienJanzen,PieterJanStoppers,et al.A qualitative participatory study to identify experiencesofcoronaryheartdiseasepatientsto supportthedevelopmentofonlineself-management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3,82(12):1183-1194.
[9]湯喜紅,孫玉敏.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中國衛生產業,2012,9(29):106.
[10]MenottiA,PudduPE,LantiM,etal.Epidemiologyof typ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ersus heart disease ofuncertainetiology(atypical)fatalities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assic coronary risk fa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8 (4):3963-396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