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以下簡稱“專培”)有了新進展。6月12日,中國醫師協會公布了3個試點專科(神經外科、呼吸與危重病醫學和心血管病學)的培訓基地。
公告一出,立刻“火爆了”社交網絡的幾乎所有醫生群,如潮惡評紛至沓來:“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美國的培訓標準、非洲的待遇標準”……
“專培”究竟是何物,為何飽受詬病?“招黑”的這一制度有何良苦用心?該如何執行才能收獲良好效果?
旨在培養讓老百姓滿意的好醫生
鄭玉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育處處長)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我國建立了“專培”制度。新制度的最大亮點就是使臨床醫師的培養成為國家制度,由國家從政策、制度和措施等全方位進行指導和督導,使醫師培訓“規范化、同質化”成為可能,也為我國醫改深入推進打下良好基礎。
“專培”政策出發點很好,落實到位更加重要。
首先,宣傳要到位。推行一項新制度,頂層設計先行,但政策的宣傳、引導也很關鍵,否則很容易引起歧義和爭議。從政策發布前預熱、政策發布后輿情分析引導、政策解讀到政策落實情況等不同階段,宣傳工作都應起到推動和橋梁作用。
其次,培訓基地要重視培養對象的利益。除了提高專科醫師的福利待遇外,教學軟硬件上也應加大投入;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并結合國情,強化過程和精細化管理;要處理好“教”和“用”的關系,提供更多的臨床技能操作機會和能鍛煉專科醫師能力的平臺,并將培訓的人文關懷貫穿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從根本上提高臨床醫師整體水平,培養讓人民滿意的好醫生。
再次,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上海專科醫師培訓最大的改革創新,就是醫教協同,在認真總結住院醫師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結合的基礎上,探索嘗試將專科醫師培訓與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相結合。
2016年,上海在前期的試點工作基地上,又有 100 個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與“專培”相結合的指標,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有38名滿足條件的專科醫師報名。這都標志著我國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與國際接軌,形式重要內核更重要
洪鵬(神經外科醫師)
在醫療行業內,有一種形象的說法——醫學類院校教育產出的合格醫學生僅處于醫生的“半成品”階段,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產出的是“成品”,“專培”產出的才是“精品”。
隨著社會大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通過“專培”出“精品”已是大勢所趨。2016年初印發的《關于開展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力爭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初步建立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目標。2017年剛開始,神經外科、呼吸與危重癥、心血管內科成了“專培”試點的“排頭兵”。
“專培”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有助于形成一個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
但我們擔心和關心的是:有關文件和權威部門強調“專培”是自愿的,但是否會成為高級技術崗位聘用的變相必備條件?其二,培訓業務標準由誰來定?其三,各地的培訓是否會標準各異,甚至互不承認?其四,參加培訓的學員,在培訓期間的待遇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
與國際標準接軌不是不可以,但這種接軌應該是全面的接軌,精神品質的根本接軌。醫學院校教育必須回歸精英教育,但薪酬制度如果不及時跟進也很難持續,必須將堅持標準和改善福利待遇雙輪驅動并舉。
現實的情況卻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所說,“即使中央財政(每人每年3萬元)足額下發到學員手中,再加上地方財政補助,比起國際的通行標準依然是不夠的。”
好經要想念好,配套制度要跟上。切莫因此傷害有志于從醫的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醫護資源的供給。
要在提高培訓收益、降低培訓成本上做“加減法”
解偉(山東省棗莊市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
“專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醫生和“準醫生”們吐下苦水也可以理解,畢竟可預期的收益增長并不確定,硬支出增加卻顯而易見,于是激活了“損失厭惡”的心理防御機制。
可見,推動該制度成功落地,必須重視醫生的“獲得感”,在提高培訓收益、降低培訓成本上做對“加減法”。
加法方面,首先要保證培訓的規范性,讓學員學到真東西。“專培”與博士專業學位掛鉤,意味著基地醫院具備了正規醫學院校的職能,帶實習生式松散“一對多”、隨意性大的帶教方式明顯不符合要求,必須探索建立相對標準化的帶教模式,采取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檢驗帶教效果。醫師帶教不應單純強調奉獻和境界,而應納入績效考核,與績效工資、帶教補助等“硬激勵”和學術機會等“軟激勵”掛鉤。
其次是“培”與“非培”人員職稱評聘等方面的區別要明確具體、拉開差距。如果經過 2到4 年“專培”后晉升職稱卻只能提前 1 年,或者根本沒有具體規定,要按地方或單位的“土政策”執行,“名惠實不至”何談激勵?
減法方面,首先要盡快實現“住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醫學碩士、“專培”與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并軌”,避免“分道”運行額外損失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其次要通過成本的合理分擔減輕個人壓力。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應發放至學員個人賬戶,避免少數醫院克減、占用或借機混淆、回避自身義務。當然,也要考慮承擔培訓任務對醫院運營的影響,不宜過度增加其義務,最佳解決辦法是增加財政轉移支付,保障受訓學員、帶教師資的合理補助。
“專培”當以自由執業為前提
劉曄(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醫學律師)
舉目世界,大多數國家對醫師的培養模式都是大學(4~6年)+住院醫師(或全科醫師)培訓(3年左右)+專科醫師培訓(3年左右)制度。
通過此種規范化培訓,一方面,醫師無需再經醫療機構的特別訓練,即可取得處理常見疾病的獨當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全國不同地區的不同醫師有大致相同的醫療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公平保證所有國民獲得基本同等的醫療服務。
如此先進、既保障醫師利益也保障患者利益的、符合世界潮流的醫師培養模式為何迎來中國醫師和醫學生的罵聲一片呢?
國家為何要進行醫師的規范化培養?一是國家或全體國民的需要——保證不同地區的醫師,哪怕是邊遠貧窮地區的醫師亦有與全國平均水平大致相當的水平;二是醫師職業團體的需要——通過高標準的準入門檻淘汰不適宜從業的人群,實現優勝劣汰;三是醫師個人發展的需要,未經過規范化培養者,難以適應競爭化的醫師執業環境,既難以被患者認可,也難以被同行認可。
上述三個導致規培制度產生的需要,前提都是醫師可自由執業,如果不放開醫師自由執業,就不會產生這三個需要,屬于無效需求。
所以,實施國家規范化培訓的基本前提是醫師自由執業的推進。要允許現有在職醫師自由開辦診所、與醫療機構簽約、組建醫師集團,此后才有可能出現真正的規范化醫師培訓制度,并且這種規培基地將不限于公立醫療機構,在私立醫院、在醫師集團都可能出現,甚至可能有資本專門投資組建醫師規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