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打贏”、“攻堅”、“戰”,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決定》的標題用詞。這些高強度“戰爭用語”彰示著高度堅定的意志和決心。《決定》正文同樣堅定指出:要“采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一年多來各地的“超常規”行動和“過硬”措施,對此作了初步注解。
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是根本之策,必須決勝它。
扶貧脫貧,包括“產業發展脫貧一批”在內的“八個一批”多途徑都非常重要,但最終都要落實到“產業發展”上。同時,要鞏固、提升扶貧成果,使脫貧后不返貧,良性狀況可持續、成常態,最終還要依靠產業發展。
產業扶貧,核心是產業,關鍵是精準。
首先,必須選好能真正達到扶貧脫貧效果的產業。
陜西蘋果提供了一個很好范例。蘋果是從省外引入陜西的,今天已成為享譽世界的陜西地理標志“特產”,其間歷程漫長曲折。它先是在生態對其來說并不最佳的渭河兩岸連片種植,很多年后才得以在渭北這個最佳優生區大規模發展。這樣的曲折歷程能給人啟迪。
陜西獼猴桃的發展歷程更啟人思考。陜西是獼猴桃的故鄉(秦嶺北麓為原產地),今天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獼猴桃“老大”。可是,陜西對獼猴桃巨大價值的真正發現和產業化開發利用,卻是從二三十年前從新西蘭引進良種時才開始的。而新西蘭以至整個澳洲,原來根本沒有獼猴桃,是一個新西蘭人100年前從陜西不經意間引去,后來選育出走紅世界的良種,陜西再把這良種引回來。這種傳奇性的歷程難免令人感慨系之。
盡管上述案例中的曲折背后,有客觀、復雜的時代原因,但仍然昭示人們:選對產業不容易,必須極端認真從事。
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還有一個問題:時間緊迫,不容猶豫,來不及試錯。因此,只有科學決策、殫精竭慮、高度負責又雷厲風行才行。
產業扶貧脫貧,既要抓好短線產業和項目,確保在2020年前完成脫貧達標任務,又要立足鞏固、提升扶貧成果,抓好長線產業和項目。
陜西提出了長短結合策略。短,就是能夠很快見效的短平快產業和項目,比如食用菌、養蜂、馬鈴薯、小雜糧等“小眾產業”。
其次,產業扶貧必須做到精準。
“精準”是脫貧《決定》提出的扶貧脫貧最新基本方略。以2015年11月29日此《決定》出臺為標志,中國的扶貧事業進入“精準時代”。現在即可斷言,精準扶貧方略是一個重大突破,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也無論對中國還是世界,都意義重大。
只有精準,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最后剩下那部分貧困人口的問題,才能因地制宜施策,改“大水漫灌”為“定位滴灌”,并激發內因和“造血”功能,提高扶貧效果。
必須政策精準、項目精準、措施精準。過去一年來,陜西在這方面的行動收到積極效果。比如,在大幅增加扶貧資金的同時,對貧困縣切塊下達資金,由其自主定制產業項目扶貧,就被上下普遍看好。
選好產業,精準扶貧,背水此戰,務必取勝。
十八大以來“踏石留印,抓鐵留痕”的無數行動一再證明:我黨自信,中國能成。毫無疑問,脫貧攻堅戰必將打贏,并在我黨、我國以至世界史冊寫下壯麗一筆,產業扶貧在其中居功至偉。
產業扶貧人,必須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