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產業扶貧、持續鼓起貧困群眾的“錢袋子”,是脫貧攻堅的核心內容。
陜西100多萬貧困人口中,有產業脫貧需求的近一半。大力推進和發展扶貧產業,使貧困群眾脫貧有抓手、致富有出路,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選擇。
陜西正是抓住了這個“牛鼻子”,用“適生”的理念尋找定位產業,宜果則果、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同時,深度發展茶葉、鄉村旅游、光伏等特色產業,金融、保險、供銷等多方助力,使脫貧攻堅戰不斷奏響凱歌。
小蘋果撬動大產業
天澤陜西,造就了陜西蘋果果香味美。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陜西是全球集中連片種植蘋果最大區域。
集蘋果產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區位交通、科技研發、產業競爭、空間拓展、生產實踐等六大優勢于一體,自20世紀80年代起,陜西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基地建設、突出科技支撐、實施產業化開發以及提升綜合效益,使蘋果產業成為特色產業之一。在“加快果業產業化建設”的戰略部署下,陜西蘋果推行“擴規模、調結構、提品質、拓市場”,加速邁向果業強省。
2016年,陜西蘋果產量超1100萬噸,約占全國三分之一、世界七分之一。建成全球最大的濃縮果汁生產加工基地,濃縮果汁年產量約占中國的二分之一和世界的三分之一,建成綠色果品認證基地300萬畝、有機蘋果基地200萬畝,發展出口注冊果園86萬畝。
如今,蘋果產業已成為陜西走向世界的“金名片”。用小蘋果“闖蕩”大場面,陜西蘋果多次作為“國禮”贈予外國政要,舉世矚目;用小蘋果結合大戰略,通過建設中哈蘋果友誼園開啟了果業絲路行,用實際行動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在三秦大地上開啟了一條從陜西到中亞乃至歐洲的“蘋果之路”;用小蘋果開拓大市場,借蘋果園藝交流和果品出口,在全國經濟發達城市開設了130家陜西水果品牌形象店,出口到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窮窩窩”變為“金餑餑”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陜西時提出“果業強、果農富、果鄉美”的目標,為老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指明了方向。
“一戶一畝蘋果園,不愁脫貧過好年”。在產業規模、產量、質量穩步提升的同時,陜西蘋果產業的綜合效益凸顯,44個蘋果生產基地縣涉及全產業鏈從業人員逾千萬,人均收入均超過萬元。尤其在洛川、白水等重點縣,蘋果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5%-90%,為貧困地區農民脫貧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亦成明顯趨勢。“春天一園花、夏天一園綠,秋天一園果,冬天一園夢”,洛川的蘋果旅游觀光園、白水的“蘋果人家”民俗村等全省110余家采摘體驗地,讓游客吃、住、游、玩一體化,拉動并延伸了果業消費,比單純種植果業至少增收3倍以上。
全產業鏈的提升,放大了價值鏈,也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推進。果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1/4,不少基地縣果農人均年收入過萬元,同時拉動全省200萬農戶近1000萬農業人口從業,承載著500萬人的社會就業容量。
“十三五”期間,陜西將打造蘋果產業升級版。到2020年,蘋果面積將穩定在1200萬畝左右,預計產量1600萬噸,蘋果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在三成以上。屆時,陜西將建成全國乃至世界果業生產加工核心區、貿易物流樞紐區、高新科技研發區、生態環境保護區,不斷鞏固和提升果業強省建設基礎。
洛川:蘋果之鄉的脫貧實踐
陜西洛川,因洛河穿境而得名,因洛川會議而出名,因洛川蘋果而馳名,是中國著名的“蘋果之鄉”。
近年來,洛川縣委、縣政府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始終把蘋果產業作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同念一本經、共唱一臺戲、上下一股勁,帶動5400戶15903人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穩固長效的產業富民之路。
據了解,洛川蘋果栽植面積達50多萬畝,占全縣64萬畝耕地的78%,蘋果產業覆蓋全縣95%以上農戶,針對部分農戶管理技能水平低下的狀況,洛川縣財政每年列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致力于改造提升貧困戶低水平果園。
同時,洛川還投入了巨額資金完善蘋果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蘋果關聯產業鏈。興辦果袋、果網、果箱、有機肥加工等配套企業,每年僅消化貧困戶殘次果就達100萬斤。建成冷庫622座,吸納2700多貧困戶參與貯藏、營銷、物流等服務。建成了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縣級運營中心和50個村級服務站、56家郵政農村便民服務站、150家農資直營店,實現就業1200多人,其中3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創業就業。
2016年,洛川全縣蘋果總產量突破85萬噸,蘋果總收入達到40億元,農民人均蘋果連續五年純收入突破萬元,全縣65%的果農戶均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洛川蘋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評估價值達65.9億元,居全國蘋果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