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陳國洲
借助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內陸開放型制度設計,兩江新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步成為內陸開放的前沿高地。
在兩江新區的重慶咖啡交易中心展示大廳內,咖啡鑒賞師在對來賓講解如何品鑒新鮮咖啡豆的氣味,輾轉間,大廳內便飄出了濃濃的咖啡香。它們并非產自重慶,而是來自于世界各個著名的咖啡產地。
自2016年6月開業至2017年5月,重慶咖啡交易中心累計實現咖啡現貨交易額60.5億元——其中2016年實現交易額36.4億元,2017年1~5月,實現交易額24.1億元。
地處西南腹地、不產一顆咖啡豆的重慶,在不經意間成了國內最大的咖啡電子交易平臺和全球重要的咖啡集散地。
得益于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區位優勢,類似的案例在重慶并不少見。2016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重慶時指出,重慶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區位優勢突出,戰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接點上,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為重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兩江新區自2010年5月獲批成立以來,便是重慶承接國家重大戰略的改革試驗田——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等項目均設立于此。
這樣的優勢,讓兩江新區在過去7年間,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走出了一條非同一般的發展路徑。
作為兩江新區7年來成長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重慶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近日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講述了這塊改革試驗田“無中生有”的故事,以及它如何借力“一帶一路”建設,依托自身獨特開放優勢,成為內陸開放的前沿高地。
在他看來,兩江新區是先天的發展優勢與后天的開放型制度設計相輔相成孕育出的新區范例。
果園港:東西雙向開放的樞紐港
《瞭望東方周刊》:重慶不產咖啡,位于兩江新區的重慶咖啡交易中心卻致力于打造全國最大的咖啡電子交易平臺,底氣何在?
湯宗偉:咖啡產業屬于現代貿易行業,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新區打造的戰略新興服務業的一環。的確,重慶不產咖啡,但是重慶臨近我國最大的咖啡主產地云南省,有地理優勢。
更為關鍵的是,兩江新區有果園港、兩路寸灘保稅港等重大的功能平臺。依托這些平臺,咖啡豆經過江海聯運,從上海經長江到兩江新區內的保稅港區,經過轉口貿易,沿渝新歐國際大通道可直接抵達歐洲市場。
這個過程很好地發揮了長江黃金水道和渝新歐鐵路的作用,堪稱絲路與長江的交匯。可以說,咖啡交易、貿易在重慶兩江新區發生,折射的是重慶以及兩江新區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接點的優勢,以及良好的對外開放條件,它的背后,是以重慶為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全球物流方向和供應鏈的巨變。
借助這種區位優勢,跨境電商、平行進口汽車等產業在兩江新區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
《瞭望東方周刊》:你提到的果園港是我國內河第一大港。在兩江新區的對外開放中,它的發展意義和地位如何?
湯宗偉:在兩江新區沖刺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關鍵時刻,2016年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調研重慶。在兩江新區果園港,總書記點贊“這里大有希望”,更是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依托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果園港對于兩江新區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發揮著積極作用,也是兩江新區重要的對外通道和開放功能平臺。如果說重慶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聯接點,那果園港就是這個聯接的樞紐,是水鐵聯運的核心樞紐,意義極其重大,是東西雙向開放的樞紐港。
如今果園港已經建成長江內河航運最大港口和連接渝新歐大通道的鐵路聯絡線,向東與長江流域十多個口岸達成合作,緊密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向西與渝新歐鐵路無縫連接,打造中歐貿易的“快車道”,實施鐵公水多式聯運,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聯結點和國家級鐵公水多式聯運綜合交通樞紐基地。
多式聯運促進華麗轉身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依托果園港,兩江新區多式聯運發展得如何?又有怎樣的輻射能力?
湯宗偉:這個問題問到了我們正在推進的重點工作的關鍵。在重慶自貿試驗區的框架下,兩江新區正立足重慶作為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兩大戰略交匯點和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的功能定位,依托江北機場、保稅港、果園港等樞紐口岸平臺,建設多式聯運綜合開放口岸。
這個多式聯運對于身處內陸的重慶兩江新區來講,意義非凡。我舉個例子,過去從歐洲運往新加坡的奢侈品,空運費用比鐵路貴五倍。但形成鐵空聯運后,歐洲產品可以通過渝新歐鐵路轉運到曼谷、吉隆坡、中國香港、中國臺北、東京、大阪、首爾等距離重慶只有四五個小時航空半徑的亞洲城市。
這已經實現了。2016年5月,重慶首次試運行歐洲-重慶-新加坡鐵空聯運:歐洲貨物可以通過渝新歐鐵路運到重慶,再通過空運到達新加坡。
2017年2月26日,渝新歐(重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與新加坡環通物流集團多式聯運合資合作項目又簽約了“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項目”。
可以這么說,便捷的交通網絡,讓兩江新區實現了華麗轉身,由開放的“三線”變成了“一線”。
在兩江新區20公里半徑內,水港、空港、鐵路港、保稅港、信息港五港交匯,形成了連通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和長江黃金水道的多式聯運物流通道體系。重慶成為了中國西部唯一集水、鐵、空、公等運輸資源為一體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
中新合作項目:對周邊的輻射不可估量
《瞭望東方周刊》:提到新加坡,兩江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開展的互聯互通重大合作項目里,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備受矚目,這是怎么促成的?
湯宗偉:以重慶為項目運營中心的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是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新加坡期間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談提出的。
重慶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各部委對此也非常支持。項目落地一年多來,國家部委專門出臺的支持中新示范項目的創新舉措或支持意見累計達47條,比如國家發改委同意開展外債規模切塊管理改革試點、央行同意開展3項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民航總局同意向新加坡開放經重慶等城市至中國國內4個城市的國內段代碼共享等。
截至2017年2月底,中新雙方舉行4次項目集中簽約,共簽約項目70余個,累計金額160多億美元,包括中新跨境融資、金融服務、智慧城市、政策通道、醫療教育等項目。
《瞭望東方周刊》:有哪些重要的合作項目?
湯宗偉:在金融服務領域,兩江投資集團在新加坡成功發行了2億元跨境人民幣債券,新加坡普洛斯集團投資設立的普洛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落戶兩江新區;
在醫療領域,新加坡萊佛士醫療集團采取“綜合醫院+特色專科”辦院模式,在兩江新區開辦建設了有1000張床位的外商獨資國際綜合醫院;
在科研領域,南洋理工大學與重慶大學、兩江新區共同建設中新重慶國際聯合研究院,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我們也推動了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建立研究院;
在航空領域,“重慶-新加坡”航線從每周5班增至每周17班,并且西部航空已將“新加坡-重慶”一線延伸至烏魯木齊。
總的來說,中新項目是一個“存量+增量”“有形+無形”“重慶+國內外”并存與疊加的示范項目,對周邊的輻射不可估量。這些項目不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是自由貿易項下的關鍵領域,所以我們與重慶自貿區核心區建設是一體規劃一體考量的。
重慶自貿試驗區:兩江新區探索開放新機遇
《瞭望東方周刊》:2017年4月,中國7個新增的自貿區都舉行了掛牌儀式。兩江新區如何利用自貿區加快自身發展?
湯宗偉:2017年4月1日,重慶自貿試驗區掛牌,兩江新區成為核心區。重慶自貿試驗區成為兩江新區探索開放、踐行改革,建設內陸開放升級版,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
借助“一帶一路”國家重大倡議,兩江新區將大力探索陸上貿易規則和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促進東西雙向開放、全方位開放,打造內陸開放升級版。
自貿試驗區讓兩江新區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和國際分工,也必將對兩江新區的深度開發開放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重慶獲批自貿試驗區以來,兩江新區深入開展改革、開拓創新、先行先試,大力復制推廣成功經驗,積極探索突破改革創新舉措。
在4月1日的重慶自貿區掛牌儀式上,兩江新區簽約項目40個,投資金額635億元,項目簽約數量、總金額分別占全市的67%、79%,雙雙超過全市簽約項目的三分之二。
目前,兩江新區的自貿各項工作都在抓緊推進中。很快,兩江新區開發建設的自貿試驗區區域識別系統將正式上線運行。屆時,它可提供面向政府管理和公眾服務的自貿試驗區地理信息服務,實現自貿試驗區市場主體注冊登記、事中事后監管、優惠政策等兌現管理,成為新區自貿工作的一項新嘗試。
《瞭望東方周刊》: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中新重慶示范項目、重慶自貿試驗區……這些疊加的功能和名片對兩江新區的發展有何影響?
湯宗偉:確實非常感謝國家對重慶、兩江新區以及西部大開發的支持和厚愛。
兩江新區目前是重慶自貿試驗區核心區、中新項目核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三大戰略使命和效應在兩江新區的疊加,為兩江新區在國家戰略層面建設內陸門戶,發揮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領頭羊和排頭兵作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既提升了兩江新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也為兩江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兩江新區成立以來,GDP年均增長17.3%,也展示了新區強大的發展后勁。
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兩江新區在“三區疊加”戰略利好條件下,大力推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有著重要的聯系。
眾所周知,重慶是一座不沿邊不靠海的直轄市,即便如此,依靠渝新歐國際大通道、長江黃金水道,重慶依舊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和競爭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業與城市競爭新優勢,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優化了供應鏈。而兩江新區在重慶的對外開放中發揮著排頭兵的作用。
除了高端定位和國家支持,兩江新區持續、快速的發展還需要抓住內陸地區參與國際市場這個關鍵,積極作為,同時重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從而實現城市戰略的全球化布局。在這些方面,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
勇當改革開放創新排頭兵
《瞭望東方周刊》:你一直強調開放,三個戰略疊加區也為兩江新區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能否介紹一下兩江新區依托開放取得的成績?
湯宗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只有開放,重慶和兩江新區才能贏得更多的機會,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參與國際合作與分工。毫無疑問,兩江新區享受了開放帶來的多重利好。自新區成立以來,兩江新區直管區共引進項目2485個,投資金額8371億元,其中外資205億美元,形成了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三大優勢產業,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
通過集聚金融、會展、空港、水港、保稅港以及3個國家指定進口口岸等開放平臺,兩江新區實現了鐵公水多式聯運,開展了國家現代服務業、貿易多元化、內陸通關和口岸監管模式創新等試點。據統計,兩江新區全域實際利用外資214億美元、內資5930億元,分別占全市33%、14%,完成進出口總額1687億美元。目前,兩江新區已基本具備了承接國內外重大項目落地的支撐能力,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的承載能力,爭取內外資投入的吸引能力,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區域的整合能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能力,為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剛剛召開的重慶市第五次黨代會,要求兩江新區進一步發揮改革開放創新領頭羊和排頭兵作用。目前,我們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視察重慶講話精神,開展解放思想、勇立潮頭大討論,搶抓自貿區建設機遇,勇當改革開放創新排頭兵,努力把兩江新區建設成為落實新發展理念示范區,力爭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兩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