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堯 薛興利
[摘要]從研究養老機構效率的必要性入手,對現有文獻中國外養老機構運行效率模型、投入產出指標選取以及研究結果進行綜述,并將國內對老齡化社會和養老機構的定義、老齡化社會與養老機構的關系、養老機構基本情況以及我國養老機構運行效率的現有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為進一步提高我國養老機構效率問題的研究提供方向。
[關鍵詞]養老機構;效率;綜述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5-0066-05
[作者簡介]陳瑋堯(1992-),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薛興利(1962-),男,山東濰坊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公共管理。
一、研究養老機構運行效率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逐步上升,養老機構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穆光宗(2012)指出,中國社會急劇變遷導致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擴大,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核心化、人口流動加速等都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發起挑戰,機構養老成為老年人的一種重要選擇。他認為,當前國家對養老服務體系的定位中,機構養老具有“支撐”地位而不僅僅是“補充”這一定位富有遠見。老齡化社會對養老機構的需求逐步提高,社會對于養老機構的關注也逐漸升溫,近年來養老機構發展迅速,養老機構數量逐漸增多,入住老年人口也不斷增加。以山東省泰安市2010—2015年統計數據為例,2010年泰安市養老服務業投入資金500萬元,到2015年增至9000萬元,提供床位數由2010年的11萬張增至2015年的32萬張,養老機構、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等數量也不斷增長。
在發展養老機構的過程中,我國十分重視市場的作用,逐步打破政府壟斷局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市場化進程,養老機構類型不斷豐富。我國養老機構的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調研實踐來看,尚振坤(2008)指出,我國90%的養老服務機構仍在沿用由政府、集體出資建設和管理的體制,存在著不能滿足社會需要、設備陳舊、供需矛盾等問題;董紅亞(2011)認為,將養老機構劃分為營利性、非營利性以及公辦和民辦使得養老機構在管理和發展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如管理碎片化、服務模式雷同化、政策扶持片面化、福利選擇逆向化、供需矛盾顯性化;此外,孫建萍(2011)還提出我國養老機構存在著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分布不合理及服務人員專業素質低的問題。從理論研究來看,學者們側重養老機構整體研究的較多,對養老機構效率方面的研究則寥寥無幾,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壓力的不斷增大,如果不能解決好養老機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勢必對老年人生活造成影響,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因此不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對養老機構效率進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影響養老機構效率的因素,提出提升我國養老機構效率的有關對策,以期為政府相關決策提供依據,促進養老機構持續快速發展。
二、國外養老機構運行效率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養老機構運行效率的研究較早,養老服務的質量問題一直是國外學者們關注的焦點。Juha Laine(2004)在分析芬蘭養老機構運行效率時強調了在長期護理中養老機構運行效率直接影響著養老機構臨床護理的質量。
(一)模型的選取
早在1988年,Donabedian就提出了三因素評估模型(SPO),即結構(structure)、過程(process)、結果(outcome)指標,具體而言服務結構評價養老機構本身所擁有的條件,服務過程主要評價養老機構對入住老人進行服務所涉及的事項,服務結果評價養老機構服務老人產生的效果。SPO指標體系對評價養老機構效率十分有效,被西方學者廣泛采納應用,但是此模型中數據收集過程比較困難,因此后來的國外學者更傾向于選取容易量化的指標,1989年Nyman和Bricker采用規模收益不變的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分析了美國威斯康辛州的養老院樣本,之后在1994年,Peter·Kooreman 采用相似的方法評價了荷蘭的養老機構,認為50%的養老院是完全有效的,此后西方學者開始廣泛采用這一方法進行養老機構效率的評估。Ozcan綜合運用數據包絡方法和logistic回歸模型對美國324家養老機構的技術效率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評價。
(二)數據包絡分析方法中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
Daniel G·Shimshak等人將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分為注冊護士執照的護士、護理助手、輔助非護理專業人員、輔助非護理非專業人員、職工(管理員)六個類別作為輸入變量,將所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作為輸出變量,其中服務數量是以入住老人的病情進行劃分的;Giulia·Garavaglia 采用醫療護理服務的成本和入住服務成本兩個投入指標以及入住老人的身體情況、需要護理的時間和入住費用三個產出指標,對意大利倫巴第地區的40家養老院進行了效率評價。綜合來看,這些學者最終確定的變量數量在5-15個之間,從投入指標看,在以養老機構為決策單元的研究中多數投入指標選擇的是人力指標,較少選擇財物指標;在產出指標的選擇上,毫無例外都是針對入住老人情況為最后指標。
(三)研究結果
Michael D·Rosko和Jon A·Chilingerian等人(1995)研究了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461家療養院的勞動效率,發現影響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和環境特征,如所有權、入住率、規模、工資率和人均收入等,而不是養老院的質量特征;Nyman和Bricker(1989)的研究表明營利性質的養老機構效率更高;MAGNUS ABJRKGREN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來衡量芬蘭64個長期護理養老機構的效率和影響因素,提出通過提高管理水平和優化資源配置來提高機構的服務效率,并且較大規模的養老機構的效率要比較小的養老機構高;Fizel在研究養老機構效率時發現以營利為目的的養老機構比平均水平的非營利養老機構更有效率;Garavaglia(2011)發現中等大小、收住患者的癥狀比較嚴重、收費較高的養老機構效率比較高,而效率最差的三個養老機構中兩個是公立的,一個是私營非營利性質,因此得出結論,所有權的性質顯著影響效率,私營養老機構比公立養老機構更有效率,這一結果也證實了Nyman和Bricker的研究。
三、我國養老機構運行效率研究現狀
我國對養老機構的研究比較豐富,涵蓋養老機構發展的各個方面,但有關效率的研究還比較少。
(一)我國老齡化社會與養老機構定義
1老齡化社會
聯合國國際人口學會編著的《人口學詞典》對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其人口即稱為“老年型”人口,這樣的社會即稱為“老齡社會”。鄔滄萍(2011)等認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重新認識老年人的價值,提倡健康老齡化。全國老齡委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已于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而且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給中國社會經濟、社會保障、文化傳統等帶來的壓力正在逐步顯現。根據全國老齡辦公布的數字,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
2養老機構
民政部在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中將養老機構定義為,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務的機構。目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家庭結構也發生著變化,家庭養老的功能正在逐漸弱化,在可預見的未來,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的比例會有所上升,養老機構的作用將逐步增強。陳昫(2014)指出養老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支持、入住老人自助或親人提供。王莉莉(2014)認為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相比,機構養老更能發揮其規模效應優勢,為老年人特別是失能老年人提供專業的照料和護理服務。
(二)老齡化社會與養老機構的關系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逐步上升,養老機構在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老年人口增加使得與老年人最緊密的養老床位短缺極為嚴重,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不足26張。于瀟(2001)認為,機構養老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首先,隨著社會發展,家庭養老職能逐漸分離到社會專業化部門中去是必然趨勢;其次,家庭的養老功能呈逐漸弱化的趨勢,居家養老給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和精神安慰變得越來越困難;第三,年輕人與老年人的文化兼容性下降,老年人與青年人交流障礙增加,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劉紅(2008)通過對老年人口比例的分析認為老年人口的增長將成為機構養老需求的主要因素,此外家庭結構變化、人口流動、離婚率提高和婦女就業參與率提高都對傳統家庭養老帶來了影響,促使一部分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的養老方式。穆光宗(2000)指出,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家庭結構也發生著變化,家庭養老的功能正在逐漸弱化,在可預見的未來,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的比例會有所上升,養老機構的作用將逐步增強。
(三)我國養老機構基本情況
1我國養老機構分類
我國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主要是日常照料和特別照顧服務,趙婷婷(2012)認為現階段養老機構按性質可分為福利性、半福利性和營利性。福利性養老機構由政府建立,在事業單位管理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手續,首先確保為“三無”老人、低保、特困等低收入老人提供服務;半福利性養老機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登記手續,面向社會廣大老人提養老供服務,但是要有明確的收費標準;營利性養老機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稅務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其目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場化運作。吳玉韶等(2015)提出根據服務對象類別,將養老機構劃分為自理型養老機構、助養型養老機構、養護型養老機構三類,分別針對健康狀況從好到差的老年人提供服務。近年來,國家大力促進養老事業發展,民辦養老機構數量有了一定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公辦養老機構的不足。但與公辦或集體組織興辦的養老機構相比,民辦養老機構數量仍然較少,收養和服務能力仍然相對有限。
2我國養老機構發展現狀及問題
我國關于養老機構現狀及問題的研究近年來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養老機構與老人需求產生矛盾。一方面大量養老機構床位閑置,另一方面社會上增加床位的要求與日俱增。馮占聯(2012)通過對比公立和民營養老機構的不平衡發展指出,人們普遍認為公辦機構屬于公益性質,收費低、管理正規,而民辦養老機構價格偏高,但在設施條件和服務水平上參差不齊,一些檔次較高的民辦機構或可滿足老人對養老機構設施和服務的要求,但是費用昂貴。席群(2015)也通過針對南通市的調查認為影響養老機構需求的主要原因是養老機構的服務收費。喬志龍(2013)認為產生供需矛盾的原因在于傳統孝道的影響、現階段養老機構收費標準與老人經濟來源不匹配以及養老機構建設落后等。
其次,相關法律政策扶持片面,國家投入少。劉紅(2008)分析了民營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指出現行的養老服務政策和優惠扶持政策都過于強調養老服務的福利性、公益性,許多民間資本投入建設養老機構的熱情受阻。袁維勤(2008)從立法角度指出我國關于養老機構的政策層次較多,而立法的位階卻較低且關于養老機構的橫向立法之間存在矛盾。
第三,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缺乏且專業化程度低。吳敏(2010)通過調查發現濟南市老年護理人員多為下崗或農村務工人員,文化程度低,缺乏專業教育背景,遠未上升到職業化和專業化的高度。陶巍巍等(2010)調查了大連市4所家庭養老服務中心的養老護理員對老年護理知識的認知和需求情況,發現絕大多數養老護理員認為自己需要學習老年護理相關知識。
3養老機構優化措施
第一,完善養老機構建設,制定合理收費標準。高曉路(2013)通過調查研究認為,應該保持較大比例的公立養老機構彌補民間養老服務市場在供給結構上的缺陷,此外老年人群體對不同性質、區位、服務標準和收費的養老設施的偏好呈現明顯分化,以細分化的需求為基礎科學配置各類養老服務設施,能夠有效地避免供需錯位和資源浪費。
第二,加大對養老機構發展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孔海娥(2012)通過對武漢市養老機構的抽樣調查了解到,不少機構負責人都希望政府對養老機構加大投入和支持,一些民營機構也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適當傾斜,比如在水電費等方面給予優惠。
第三,提高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陳濤(2013)指出要綜合運用培訓和激勵兩種方式來加強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培育工作。王雪輝(2015)提出了以需求為導向的研究,即深入了解老年人、養老機構、行業發展的需求,了解當前的養老服務發展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培養。
第四,進行養老機構創新發展。郭東(2005)較早引入“醫養結合、持續照顧”理念,通過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之間的多方式結合,使其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老年人在負擔得起的前提下享受到基本的養老和醫療服務,減輕社會、單位、家庭的負擔。張俊良等(2010)提出了“家庭+社區+機構”的養老模式,鼓勵企業在社區建立養老機構,直接面向社區的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養老服務。胡小武(2016)認為應積極鼓勵“貨幣與勞務”結合的養老服務支付模式,該模式包括“以老助老”、“時間銀行”、“以技代養”等方式。此外,還有異地養老、候鳥式養老等方式,許多生活條件較好的老年人樂于選擇環境宜人地區的養老機構入住養老。
(四)我國養老機構運行效率的相關研究
郭紅艷等選擇德爾菲(Delphi)法構建起評價養老服務機構的指標體系,通過2輪36名專家咨詢,確定了一系列評價指標,包括三個一級指標:管理制度及設施設備質量、基礎服務質量、老年人健康管理質量;13個二級指標,例如管理制度、滿意度、食宿服務、健康評估等;以及43個三級指標。分析發現選擇的一、二、三級指標的協調系數分別為 0707、0356、0342,協調系數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這一研究為養老機構護理及其他服務質量的客觀評價和持續改進等提供了量化依據。
李娟等對濟南和青島兩市的養老機構按照公立、私立不同性質利用DEAP21軟件進行數據包絡分析來分析效率,選取的投入指標包括養老機構的開放床位數、護理人員數、業務投入、固定資產;產出指標包括入住人數、半自理及不能自理人數、業務收入。研究發現在投入一定時,公立和私立兩種養老機構都應增加收住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數量,而且公立養老機構相比起私立養老機構來更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吳敏以濟南市為例進行了區域性研究,她使用DEA方法分析濟南45家養老機構的運行效率,首先選擇了6個投入指標、5個產出指標評價效率,再通過所得結果與投入產出進行擬合,剔除了不顯著的指標,最后確定了4個投入指標,3個產出指標,發現濟南市45家養老機構只有3778%處于整體有效狀態,其余6222%的養老機構需要對投入進行調整。此后她又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響養老機構服務效率的因素,發現養老機構的娛樂實施種類和管理人員數對其產生影響。此后任潔運用 DEA-Tobit 兩階段分析法對廈門市養老機構進行效率、質量以及影響因素之間的考量,選取行政人員數、醫師人數、護理人員數作為投入指標;自理老人數、半自理老人數及不能自理老人數作為產出指標,得出結論雖然政府對公辦和公建民營類養老機構投入較多,但這兩類養老機構的運行效率相較于民辦養老機構,并不存在顯著的效率優勢,只要監管到位,公辦養老機構的托底作用也可以轉包給民辦養老機構。
葉小剛(2015)則運用SPO方法,結合調研資料構建起評價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指標體系,并運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出各指標權重,以江蘇省為例調查了江蘇省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發現不同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差距懸殊,硬件設施和服務結構差異是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他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中,結構指標包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過程指標包括服務態度、收費標準、居住環境滿意率等;結果指標包括自身生活滿意率和養老機構滿意率。
四、述評
國內外學者對于養老機構運行效率的研究大多針對一個區域內整體的養老問題,小區域研究偏少,共性問題沒有很好解決而個性問題又被忽略,在研究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地區差異,使得研究結果適用性較差。此外,雖然養老模式的探討所涉及的面較廣,具體的研究維度也較多,但卻普遍存在著研究深度、創新性不足問題,且沒有上升到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尤其是養老機構效率這一關系養老機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研究偏少。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充分借鑒國外的研究經驗,拓寬思路和視角,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得到實用且可靠的結論,為我國養老機構的發展成熟提供行之有效、操作性強的政策建議,促進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Bjrkgren M A,Hkkinen U, Linna M. Measuring Efficiency of Long-term Care Nnits in Finland[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Science,2001,4(3):193-200.
[2]Donabedian A.The Quality of Care. How can It Be Assessed?[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88,260(12):1743-1748.
[3]Fizel J L,Nunnikhoven T S.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or Profit and Non-profit Nursing Homes[J].Managerial & Decision Economics,1992,13(13):429-439.
[4]Garavaglia G,Lettieri E, Agasisti T,et al.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 an Italian Case Study[J].Health Care Management Science,2011,14(1):22-35.
[5]Kooreman P.Nursing Home Care in the Netherlands: a Nonparametric Efficiency Analysis[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4,13(13):301-316.
[6]Laine J,Linna M U,Noro A.Measuring 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Clinical Quality of Institutional 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J].Health Economics,2005,8(2):149-156.
[7]Nyman J A,Bricker D L.Profit Incentive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e Production of Nursing Home Care[J].Economics & Statistics,1989, 71(4):586-594.
[8]Ozcan Y A,Wogen S E, Li W M.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Skilled Nursing Facilities[J].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1998,22(4):211-224.
[9]Rosko M D,Chilingerian J A, Zinn J S,et al.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Strategic Choices on Nursing Home Efficiency[J]. Medical Care,1995,33(10):1001-21.
[10]Shimshaka D G.Incorporating Quality into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of Nursing Home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J].Omega, 2009,37(3):672-685.
[11]陳濤,肖云.民辦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培育的障礙與對策[J].社會保障研究,2013(3):49-55.
[12]陳昫. 城市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模式的拒斥問題分析——基于建構主義的老齡視角研究[J]. 湖北社會科學, 2014(7).
[13]陳雪萍,許虹,王先益等.養老機構老年護理管理現狀及建議[J].中華護理雜志,2010, 45(5):454-456.
[14]董紅亞.非營利組織視角下養老機構管理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 29(1):41-47.
[15]馮占聯,詹合英,關信平等.中國城市養老機構的興起:發展與公平問題[J].人口與發展,2012(6):16-23.
[16]高曉路.城市居民對養老機構的偏好特征及社區差異[J].中國軟科學,2013(1):103-114.
[17]郭東,李惠優,李緒賢等.醫養結合服務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討[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05(21):43-44.
[18]郭紅艷,王黎,彭嘉琳等.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 2014, 49(4).
[19]胡小武.城鎮化與老齡化疊加時期的中國養老模式轉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5):136-143.
[20]姜向群,丁志宏,秦艷艷.影響我國養老機構發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1(4):58-63.
[21]孔海娥,李雯.武漢市養老機構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武漢市7家養老機構的調查[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35(2):41-43.
[22]李娟,吳炳義,馬晨等.不同類型養老機構資源配置效率的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 9(17).
[23]李駿.多元化養老:“適合的才是最好的”[J].社會觀察, 2007(4):8-11.
[24]劉紅.我國民營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特區經濟,2008(7):146-147.
[25]劉紅.中國機構養老需求與供給分析[J].人口與經濟, 2009(4):59-64.
[26]柳鍵,舒斯亮.我國養老服務機構績效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管理學刊,2013,26(2):58-62.
[27]民政部.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J].司法業務文選,2013(28):63-64.
[28]穆光宗.中國傳統養老方式的變革和展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0,14(5):39-44.
[29]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51(2):31-38.
[30]喬志龍.我國機構養老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供給與需求關系的視角[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4):105-108.
[31]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經濟的人口圖譜 社會人口老齡化加[EB/OL].( 2015-01-21).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37/69715.html.
[32]任潔.機構養老服務效率研究——以廈門市為例[J].人口與經濟, 2016(2):58-68.
[33]任潔,王德文.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機構養老國內外研究比較[J].西北人口,2016(5).
[34]尚振坤.中國養老機構的服務與管理[J].人口與經濟,2008(2):50-54.
[35]蘇永剛,呂艾芹,陳曉陽.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和健康養老模式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 2013(4):42-47.
[36]孫建萍,周雪,楊支蘭,等.我國養老機構現狀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3):4723-4724.
[37] 陶巍巍,張新宇,衣運玲等.家庭養老服務中心養老護理員對老年護理知識的認知與需求[J].中華護理教育,2010,7(10):471-472.
[38]王莉莉.中國城市地區機構養老服務業發展分析[J].人口學刊,2014, 36(4).
[39]王雪輝.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綜述[J].老齡科學研究,2015(11).
[40]鄔滄萍,謝楠.關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理論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11(1):4-8.
[41]吳敏,李士雪,Ning等.濟南市機構養老服務的定性研究:老年護理人員現狀[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 27(11):729-730.
[42]吳敏.基于需求與供給視角的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研究[D].山東大學,2011.
[43]吳玉韶,王莉莉,孔偉等.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5(8):13-24.
[44]席群,陸新華,夏雨.地區機構養老服務供需分析研究——以南通市為例[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1):132-134.
[45]葉小剛,王立劍,胡晗.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評價指標構建與應用——以江蘇省為例[J].社會保障研究, 2015(2).
[46]于瀟.公共機構養老發展分析[J].人口學刊,2001(6):28-31.
[47]袁維勤.養老機構之立法缺陷及其補救芻議[J].理論與改革,2008(2):135-137.
[48]張俊良,曾祥旭.市場化與協同化目標約束下的養老模式創新——以市場人口學為分析視角[J].人口學刊, 2010(3):48-53.
[49]張平,向衛娥.國內外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現狀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19).
[50]趙婷婷.我國養老機構的地位、性質及運行方式研究[J].社會工作,2012(5):79-84.
(責任編輯:郭麗春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