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鄧永輝 劉宇凡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生鮮產品的流通模式已經由原來的農貿市場流通模式向包括生鮮超市流通模式在內的多種流通模式轉變。在價格、服務、衛生、環境等方面具有優勢的生鮮超市的迅速發展,為生鮮產品找到了有保障的銷售渠道,促使包括生鮮產品在內的農產品的生產組織和生產規模發生變化。為此,政府應順應市場需求,運用市場化競爭促進生鮮連鎖企業的發展;借助互聯網平臺,提供農產品生產知識和技術的專業化服務;提高包括生鮮產品在內的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效率,實現農民、超市和消費者的共贏。
[關鍵詞]生鮮超市;農超對接;流通效率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5-0075-02
[作者簡介]李璐(1995-),女,黑龍江鶴崗人,哈爾濱商業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學;鄧永輝(1973-),女,黑龍江青岡人,哈爾濱商業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勞動經濟;劉宇凡(1997-)男,北京人,哈爾濱商業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應用數學。
[基金項目]哈爾濱商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項目(項目編號:201610240088)。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安全、健康的農產品以及輕松購物環境的需求日益迫切。1990年,東莞市虎門鎮的美佳超市成立,開創了我國連鎖超市經營的先河。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超市這種商品零售模式逐步向全國的中小城市以及鄉鎮擴散。超市的經營品種以原來經營日用品為主,品種逐漸豐富,設有銷售雜糧、農產品的柜臺。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農產品連鎖超市配送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城市農貿市場改建成超市,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到城市開辦農產品超市”;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支持大型連鎖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開展農超對接”。政策的支持加速了生鮮產品供應方式的變革,設有生鮮區的超市和專門經營生鮮產品的生鮮超市快速增多。生鮮超市以其舒適的購物環境、多樣化且質價相符的商品迎合了消費者對生活質量的需求。那么,這種適合消費需求的生鮮產品流通模式,必然要面臨生鮮產品的供應來源問題,要求原有的生產環節適應市場需求的流通模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生鮮超市興起背后的現代采購體系給包括生鮮產品在內的農產品生產帶來的影響。
一、生鮮超市迅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大型連鎖超市開始設立專門的生鮮蔬菜等農產品區。但是,由于經營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對較高,使得售賣價格高于農貿市場,現實的價格對比和消費的慣性導致超市在生鮮蔬菜交易量和交易品種方面明顯弱于農貿市場。
2002年,農業部下發了《關于發展農產品和農資連鎖經營的意見》,提出利用農資連鎖經營來提高流通效率,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小規模生鮮連鎖專賣店興起。隨著冷藏技術和運輸流通業的發展,一些從事糧油、生鮮等農產品批發貿易的個體和公司開始拓展原有的業務鏈條,催生了小型生鮮超市的出現。在市場競爭中,小型生鮮超市逐漸發展成連鎖經營模式。經營的產品包括果蔬、肉類、水產品,稍大的連鎖生鮮超市內的經營品種還包括熟食和面包等現場加工品類。在品種逐漸豐富的同時,由于其規模化的采購和物流優勢,使其售賣的蔬菜類產品價格明顯低于農貿市場,專業化的質量檢驗使其產品質量得到保證。滿足了現代人多樣化和差異化的需求,還讓人們體驗到一站式購物的便利。生鮮超市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質的飛躍。據資料顯示,2013年,生鮮連鎖零售企業的統一配送比為805%,說明生鮮連鎖超市的配送能力已經大大提高[1]。2015年以來,單獨售賣生鮮產品的連鎖超市如雨后春筍般在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和大慶等城市出現,搶占了農貿市場的市場份額。2016年4月,沈陽地利生鮮連鎖超市有5家門店同時開業,通過“農超對接”實現產地價直供消費者的方式,使消費者購買到質高價低的產品,享受到一站式購物的便利;而其遍布社區、方便購買的經營理念使生鮮超市售賣的生鮮產品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使其市場占有率快速上升。
二、生鮮超市的發展對農產品生產的影響
(一)促使農產品生產組織發生變化
在生鮮超市采購模式中,生鮮農產品的購買不再依賴農產品批發市場,而是成立了自營的生產配送中心,制訂標準的農產品采購方式,直接同農戶和專業的批發商簽訂訂單,這給眾多守舊的供應商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他們在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小,不成規模的批發商和供應商逐漸被驅除在現代采購模式之外。
具體來說,生鮮超市規模化的采購要求生產組織的規模化。在目前來看,最具代表性的“農超對接”模式是“農戶+合作社+超市”,即農戶、合作社和超市三者通過配合,實現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合理控制成本的目標,以適應產品出口的方式來實現產品的市場價值。另外,此模式通過產品品質創新等辦法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中制造出了大量的合作剩余,提高了產品的剩余價值量,也提升了具有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生鮮超市架起了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通道,參與現代超市流通模式的農戶會獲得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在農產品種植品種和種植面積方面得到更多的指導;并獲得高于以往流通渠道的銷售凈收入。據調查,我國農戶平均耕地不足06公頃,而且深受體制制度影響,農民合作社一直沒有快速發展。現如今超市的采購體系日益成熟,很多傳統的農戶無法滿足現代超市對農產品附加值的要求。基于此,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政府行政組織開始發揮作用,對組建合作社的農戶給予扶持,以便于農戶更好地進入到現代流通模式中。
(二)促使農產品生產規模發生變化
生鮮超市流通模式的迅速發展對各地區農戶產生影響,有利于各地形成專業化、批量化、特色化的種植基地和養殖基地,吸引著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形成地區規模優勢,以消費引導生產的市場化方式實現“一村一品”、“一地一特色”,提高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經濟效率。
根據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生鮮超市取代農貿市場,在生鮮農產品終端市場占領主要地位,成為消費者日常購買餐桌產品的主要場所,是經濟發展的產物(Thomas R&Julio A)[2]。而且,目前已經形成的“農戶+合作社+超市”的生產和銷售方式有利于引導市場。現有的生產設備已經足夠支持規模化生產,有了生鮮連鎖超市的規模化采購,才能夠充分發揮農業機械設備的優勢,在農業生產工藝方面更廣泛地使用拖拉機、深松整地機、播種機和收獲機等設備,使農產品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提高;使農業生產工序完整化,提升現代農業合作社的設備服務質量。現代農業合作社用大型機器進行整地、播種、施肥、收獲、農田作業,做到標準化和機械化的生產,與生鮮超市現代采購體系標準完美對接,既提高了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又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為實現農產品的價值找到了銷售渠道。而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的和諧發展,必將促進我國包括生鮮產品在內的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流通效率,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餐桌,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助力。
三、促進生鮮超市和生鮮產品生產和諧發展的對策
生鮮產品是農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生鮮產品生產和流通模式效率的提高對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生鮮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由于生鮮連鎖企業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必然有集中化的生產培訓,才能生產標準化的生鮮產品,提高現代生產模式的經濟效率。為此,政府在參與指導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應該順應市場需求,運用市場化競爭促進生鮮連鎖企業的發展。在流通效率提高的過程中,實現包括生鮮產品在內的農產品生產的規模效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政府應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統一農產品品牌,打造地區優勢,為擴大本地區農產品品牌知名度服務。
(二)充分運用互聯網平臺,發布農業安全生產知識,重視生產過程的品質管理,提供暢通高效的農產品生產知識和技術的專業化平臺服務。而農業知識技術的推廣,應以市場化的方式提高新農村建設主體的素質,有助于提高農戶的農業生產知識和生產素質,也將是城鎮化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助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切入點。
(三)做好“農超對接”流通模式的消費終端。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等應加大對“農超對接”的扶持力度,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發布農超對接政策措施、實施效果、先進事例等信息,加強“農超對接”的輿論宣傳,對“農超對接”的經驗和做法加以推廣,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資金幫助現代農超模式更好發展,幫助農戶和超市之間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從根本上解決農戶“賣難”、“賤賣”和消費者“買難”、“貴買”問題。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目標,為維護城鎮居民消費物價水平、穩定超市貨源,保證合理盈利的共贏局面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智勇,林輝.連鎖生鮮超市的風險管理[J].物流科技,2014(9):87-89.
[2] Thomas Reardon, Julio A. Berdegue,The Rise of Supermarket in Africa,Asia, and Latin Americ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5 (5) December,2003.
(責任編輯:顧曉濱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