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保稅區物流績效評價的必要性的闡述,對我國18個綜合保稅區的績效進行了深入探索,從財務、物流要素、物流服務、企業內部四個層面構建我國綜合保稅區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我國綜合保稅區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各個保稅區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狀況,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保稅區物流績效提升策略。
[關鍵詞]物流績效;績效評價;主成分分析;數據包絡分析
[中圖分類號]F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5-0077-04
[作者簡介]馬建龍(1989-),男,漢族,甘肅白銀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一、引言
保稅物流已經成為促進國家及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海關總署在2003年12月發布了《加工貿易和保稅監管改革指導方案》,提出建立“以保稅區區港聯動為龍頭,以保稅物流中心(A/B型)為樞紐,以優化后星羅棋布的出口監管倉庫和公共型、自用型保稅倉庫為網點”的三個層次、六種監管模式的多元化保稅倉儲物流監管體系的改革方案,從而形成全國范圍內的保稅物流網絡,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國際物流發展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保稅區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保稅區物流績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保稅區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通過對文獻的整理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有廣泛的研究,馬紅艷[1]、王勇[2]、劉秉鐮[3]、張仁萍等[4] 建立了企業績效評價綜合指標;周濤等[5]、王炳勛等[6]、于航等[7]從采購物流功能角度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學術界對保稅區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還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和遵循的原則各不相同。本文在參考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結合保稅區物流的特點,從財務、物流要素、物流服務和企業內部績效四個方面構建我國保稅區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三、數據來源
根據前文構建我國保稅區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協會門戶網站、《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年鑒(2015)》、各地區保稅區管理委員會網站、各地區統計信息門戶網站得出以下關于各個保稅區內隨機選取5個企業所有相關數據用平均值代替保稅區數據進行分析,通過計算得到相應指標體系的數據。其中x1—x16所代表的分別為: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庫存周轉率、資產報酬率、凈利潤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倉庫面積利用率、設備有效利用率、揀貨能力、搬運能力、裝卸能力、商品收發準確率、商品完好率、貨色貨差賠償率、員工知識結構、員工培訓率。
四、實證分析
(一)主成分提取
主成分分析是數學中的一種降維方法,是通過線性變化將一個指標組轉換成較少的指標組,新的指標組相互線性無關,并且能夠最大限度地代替原指標組。主成分分析法有減少計算量、消除指標相關性的優點,是對事物進行綜合評價的有效手段。應用SPSS200對原始數據進行主成分提取,其結果如表1。
得到以提取的5個主成份Fi(i=1,2,…,5)作為DEA分析的輸入指標,同時盈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也稱為企業的資金或資本增值能力,通常表現為一定時期內企業收益數額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企業發展能力是指企業擴大規模、壯大實力的潛在能力。因此將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即資產報酬率、凈利潤增長率和凈資產增長率作為DEA輸出指標。
(二)DEA綜合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評價生產效率的重要非參數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法主要是通過保持決策單元的輸入或者輸入不變,借助于數學規劃的方法確定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面,將各個決策單元投影到DEA的生產前沿面上,通過對比決策單元偏離DEA前沿面的程度來評價它們的相對有效性。由于不公平競爭、財政約束等可能會導致據測單元不能以最佳模式運行[8]。主要有BCC和CCR兩種主要模型。由于輸入輸出各指標具有不同的量綱,且原始數據中還存在負數,若直接帶入DEA模型中則難以求得線性規劃問題的解,從而無法進行DEA有效分析,所以首先要把原始數據按一定函數關系式歸一到某一無量綱區間[9], 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決策單元的輸入輸出見表2。
五、結論
由表3看出新疆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天津港保稅區等15個保稅區,它們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是1000,表明這些保稅區物流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為DEA有效;四川成都保稅區規模績效0928,技術績效為1000,表明該保稅區物流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為弱DEA有效;廈門象嶼保稅區和大連保稅區,它們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不是1000,表明這些保稅區物流的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效率不是DEA有效。從表4看出,廈門象嶼保稅區的各個產出指標均出現不足,并且投入指標出現冗余;而大連保稅區第二個指標產出不足,投入要素出現冗余現象。
六、建議
1因地適宜發展保稅區物流。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東西部發展差距較大,因此各個地區充分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重點發展。
2加強物流系統建設。要遵循現代企業制度,加強現代物流系統建設,促進現代物流產業向集聚化、規模化和聯合化方向發展,做好保稅區物流創新升級,與大型生產企業實現戰略聯合,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3注重物流人才培養和信息化建設。在“互聯網+”背景下,科學技術有助于保稅區縮短時空差距,解決溝通不便的問題,以技術為手段,改善服務設施設備、物流行業標準和信息化建設,加強服務創新,建設一支高端人才和基礎技術人員的人才梯隊,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業務流程。
4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經營方式。改善保稅區物流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水平,重視營造現代物流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功能,促進物流環境的改善,以大流通的思路布局綜合物流中心和基地,整合區位優勢資源。
[參考文獻]
[1]馬紅艷,張光明,盛永祥.評價物流企業績效的效用理論方法[J].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2):78-83.
[2]王勇,楊文慧.關于企業物流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探討[J].商業研究,2003(4):163-165.
[3]劉秉鐮,王鵬姬.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物流企業績效層次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 2003(7): 58-61.
[4]張仁萍,劉穎,楊春麗.現代物流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物流技術,2015(23):48-50.
[5]周濤,程均謨,喬忠.物流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及模糊綜合評判[J].管理現代化,2002(9):26-28.
[6]王炳勛,魏國辰.生鮮農產品配送中心物流績效的立體綜合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 2009(23): 279-280.
[7]于航,張凱.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的績效評價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 2010(28): 15920 -15922.
[8]沈赤,章丹,王華鋒. 基于數據包絡分析VRS模型的我國政府科技資源配置效率評價[J].企業經濟,2011(12):145-150.
(責任編輯:顧曉濱馬琳)